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1 20: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属于新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内容,本课上承隋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向我们展现了唐朝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学习和传播两个层面显示出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占有领先地位。玄奘西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事例,它与遣唐使、鉴真东渡一起,构成了唐朝时期中印、中日,乃至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生动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情况;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唐朝的繁荣开放,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唐朝的历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心理年龄还较小,对于时政的了解与把握不够。没有学习世界历史,对于其它国家,如日本、印度的了解不足。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有较强的求知欲,思维活跃,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培养,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差。历史传说往往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教师要使学生明了两者的区别。
【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教法学法】提问法,情境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月3日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向湖北高校捐赠了2万只口罩和部分红外体温枪。在应急物 资箱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句。
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也没有共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却是?
生:同一轮明月。
师:这句话也被视为中日交流的象征。那我们得中日交流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除了日本,唐朝与其他国家还有往来吗?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生: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讲授新课
一、我是东藩客,怀恩如盛唐
师:日本从汉代开始就与我国正式交往,隋唐时期的友好交往更为密切。还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中的日本,对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盛世极为推崇。因此,它向唐朝派遣大量的?
生:遣唐使。
师:那什么是遣唐使呢?
生: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师:遣唐使的成员有哪些人?
生:有使臣、留学生、留学僧、翻译、医师、画师、工匠、乐师等很齐全。都是饱学之士,专家里手。
师:唐朝时期的前后200多年间,日本天皇先后18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先后2500多精挑细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从7世纪一直持续到九世纪。说明?
生:①持续时间长;来华次数多;③遣唐使规模大;④人员素质高。
师: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来唐朝呢?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生: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
师:那么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去了什么?
生: (1)政治上:日本仿照唐朝制定律令,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2)文字上:日本留学生根据汉字创造了日文“假名文字”,造成“片假名”、“平假名”。日本人对书法非常喜欢。(3)货币上:仿制货币,唐朝的货币在日本可以直接使用。(4)艺术: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服饰等纷纷传入日本,深受欢迎。
师: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
生:深远影响。
师: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日本非常善于?
生: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且在吸收先进文明后,不断创新。
师过渡:一代代遣唐使带着梦想,踏过波涛汹涌的大海,经历了百渡无一返的惊险来学习唐朝文化,唐朝时除了遣唐使在政府委派下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外,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不远万里东渡日本,“舍己为人传道义”比如?
生:鉴真
二、唐风洋溢奈良城
师:鉴真大师是扬州大明寺主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他接受了日本僧人的邀请,打算东渡日本,传播?
生:佛法
师:当时他已经55岁高龄了,今天55岁不算什么,当时那是人活七十古来稀,55岁就不得了了。所以弟子们都劝大师不要冒这个险,但鉴真为了弘扬佛法,还是决定?
生:要东渡日本。
师:前四次种种原因没能成行,第五次一出海就遇上了风暴,还因暑热染病,双目失明。但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鉴真,依然毅然决然地第六次东渡日本,路途中他会有哪些困难呢?
“天宝二载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被恶风漂浪,波击船破,人总上岸,潮来水至人腰。冬寒风急,甚太辛苦。”
——(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但普照师每日食时,行生米少许与众僧,以充中食。舟上无水,嚼米喉干,咽不入,吐不出,饮咸水腹即胀。”
——(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生:
师:终于在哪一年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生:754年
材料:鉴真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摹本一幅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公元770年竣工。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师:鉴真在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授戒律, 还对其医学做了很大贡献,当时日本人对于药物有什么不了解的,请鉴真加以辩证,鉴真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用鼻子闻、用手摸等等,都能辨别出药物。日本医药界还尊奉他为始祖。同时鉴真还主持修建了?
生:唐招提寺
师:1998年唐招提寺被国际联合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是日本的?
生:一级国宝
师:所以鉴真东渡,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
生:卓越的贡献。
师:唐朝时除了与日本有所往来还与哪个国家有联系?
生:新罗
师:具体有哪些往来呢?
生:(1)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3)还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新罗号君子国,知《诗》、《书》。以卿惇儒,故持节往,宜演经谊,使知大国之盛。
——唐玄宗李隆基
师: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
师过渡:不管是遣唐使来唐朝学习,还是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唐文化,亦或是新罗引入唐朝的先进成就,都是属于唐朝文化的一种输出还是输入?
生:输入
师:那么有没有文化输入呢?
生:有,玄奘西行
三、西看佛术几千秋
师: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他博涉经论,就是读过很多的佛教典籍,既然佛教已传入我国,国内就有佛教典籍,他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他国取经呢?
生:佛经卷本太少和译文错漏太多
师:有些释义甚至背道而驰。为了更好地向人们阐释佛法,他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探索这些教义的真正释义。
师:想去佛教的发源地,所以玄奘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
生:天竺,也就是印度。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
师:玄奘西行的时间?
生:唐朝贞观年间
师:我们看一下玄奘西行的路线:
生:独身一人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走过沙漠、越过高山
师:这毫无疑问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但他仍坚持下来,经4年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天竺,遍访名寺,而当时佛教最高学府是?
生:那烂陀寺
师:他在那里潜心研习佛法。曲女城的辩经法会中,一连十八天,没有一人能驳倒他。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留学生,跑到北京与中国人辩论“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结果还没一个能赢他。这水平可就非常惊人。
师:请大家观看视频破译密码。
生:19年是他的西行时间,50000是他用脚步丈量的距离,657是他带回的佛经数量,1350是他翻译的佛经数量,1是一本书,《大唐西域记》110是他到过110个国家。历经19年学成之后又回到了长安,还带回了大量佛经。
材料: 643年,玄奘启程归国,带回657部佛经。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652年,玄奘在长安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即今天的大雁塔,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将约1300卷梵文经论译成汉语。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玄奘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师:这些佛经的传回毫无疑问?
生: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师:根据他的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去过的110个国家的概况,包括疆域、气候、语言、风土人情等等。所以这本书是?
生: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材料: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以及传闻听说的28个城邦、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其中对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的记载,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西交通路线时比定地名的指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按玄奘经行的路线记述,更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外陆路交通路线的脉络。”
——介永强《佛教与中古中外交通》·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师:这就是玄奘的故事,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玄奘似曾相识呀?
生:唐僧
师:对,他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西游记就是以玄奘西行为蓝本撰写的一部神话小说。那《西游记》唐三藏的故事与历史中唐三藏的故事一样吗?
生:相同处:他们都西游取经,历尽艰难险阻,最后获得成功。
不同处: 《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以及很多与神仙妖怪之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师:所以就像我们上学期说过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它等不等于真实历史?
生:不等于
师: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所展现的价值和任务,绝不是那一个时代所能够局限的,一定可以超出那个时代和生存环境,超越时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而鉴真玄奘身上都有着这样宝贵的时代价值
是为法事也!何惜性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
师:那唐朝的对外开放有何特点呢?
僧: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输出到文化的输入,都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唐朝时期的外交为何如此频繁?
材料一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来往。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材料三: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
生:1.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先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3.海陆并重,交通发达。
师: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习到什么呢?
生:一个国家强盛才会产生影响力和吸引力,所以要加强综合国力,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
师: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因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繁荣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向外传播我们先进的制度、文化,更是以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将进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加以?
生:消化、改造,为我所用
【课堂小结】这种建立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上的大规模的吸收不仅推动以中华文化为轴心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种开放进取的基因也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不断传承至今
【当堂检测】
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
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
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4.“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雅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7.有一位新罗人(今朝鲜半岛人)曾经在大唐留学,
科举及第,还曾经在扬州为官,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文学的开山鼻祖,具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他是(  )
崔致远 B.晁衡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吕
【课后反思】本课讲述的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同时学生也喜欢网络技术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增强课堂的实用性。
【板书设计】
第4 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我是东藩客,怀恩如盛唐——遣唐使
含义2、目的3、特点4、影响
唐风洋溢奈良城——鉴真东渡
时间 2、目的 3、影响
西看佛术几千秋——玄奘西行
目的2、时间3、影响
唐朝的对外开放
1、特点 2、原因 3、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