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教案
课题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学习提示:理解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学习延伸:初步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些成绩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外交历史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外交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往往不太清楚,或者了解不太全面,在这些地方教师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1.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概况;认识“求同存异”方针;归纳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2. 概括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取得的成就。3. 通过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图片及史料的分析,提升读图、解图及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自1979年以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当时的120个上升到2008年的171个。……在过去30年中, 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参与国际体系、尤其是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规范的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思考: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 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和平共处。(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万隆会议的召开:(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 召开的亚非会议。(2)地位:第一次没有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3)方针: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合作学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摘自《周恩来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这幅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摘自《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2.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读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与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图片展示: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2、教师讲述:简要介绍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3.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4.提出问题: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 提示: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2. 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 A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 求同存异”方针 3. 周恩来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好起来。……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双边谈判是( A ) A.中缅 B.中日 C.中美 D.中印 4. 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D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求同存异”的方针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立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 A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6. 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D ) 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坚决不干涉美国、苏联的内政 C.中国、美国与苏联应该和平共处 D.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倡导的“求同存异”方针也为不同类型国家交往提供了基本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时期,崛起的中国必将继续发挥大国作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教材习题 P82材料研读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谈谈他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P84课后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亚非国家虽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但各国间也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歧,再加上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亚非会议的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破坏活动,使会议初期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周恩来用“求同存异”的方针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他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用谋求团结的诚意来化解矛盾,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不仅有利于改变外界对中国的偏见,也促进了会议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会议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