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作专题突破(写出人物精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写作专题突破(写出人物精神)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8: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设计(本教案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写出人物精神”的写作要求;
第二部分是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梳理,主要从描写角度、叙事角度、议论抒情角度和手法的角度进行了方法的梳理;
第三部分是穿插在方法梳理中的小练笔,用于有针对性的练习。
单元写作指导之写出人物精神
单元写作提示:
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穷形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神,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写闻一多“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刻画出闻先生参加游行时的外貌特点,令人感受到他的大无畏精神。可以说,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那么,要写出人物精神,需要注意什么呢?
课前引导:
提问: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写出人物精神”,有同学可能会问,什么是“人物精神”呢?
解答:先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关精神的定义。
可见,人物精神主要是人物具有的性格、品质或某个时刻的心理。
提问:那么怎么才算写出人物精神呢?
解答:
注意并不是将人物的“精神”直接陈述出来;
而是通过一些叙事、描写等表达方式将人物的“精神”在所作所为和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
知识点精讲:如何写出人物精神
叙事角度:
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
在作文中塑造人物的时候,选材比不可少,选取的材料一定要是典型的材料,尤其是能够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材料更加需要典型。这方面不做过多赘述。
选取细节,刻画人物。(注意画面感)
例如: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就是包这书的纸都不是新的,都是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留下来的。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圈了一个圈。 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评析:《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通过对鲁迅日常生活中一些琐事的细腻描述,展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平凡生活,让人看到了更富人情味、更加真实的鲁迅先生。
小练习1:发散思维,思考一下,在写作不同人物的时候,如何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者细节,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精神?
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提示:本题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小事当中选取素材进行写作。
示例如下:
父亲很严肃,总是板着个脸,几乎不笑。
奶奶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无论东西贵不贵,都要还一口价。路边遇到了塑料瓶都会捡起来带回家收藏起来。(体现奶奶的节俭)
即使今天没有课,王老师总是每天都到教室来一趟,看看有没有学生询问问题,方便解答。(老师的认真负责)等等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五官面容、衣着服饰、体型身材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外貌描写要想表现人物的精神,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去描写,并且结合人物的性格、精神等内在特征加以论述。
例如:他的两勺眉毛似两笔墨痕,清淡而不失风度。两眼如灯,深深地嵌在脸上,时刻洋溢着深邃而又坚毅的目光。
评析:这句是对人物进行的面容的外貌描写,作者抓住了眉毛和眼睛这两个五官的特征来刻画人物,因为作者加入了个人的感受,“时刻洋溢着深邃而又坚毅的目光”,便能够表现出人物坚定自若的精神。
语言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例如:
喜旺是生产队上的老好人,而他的媳妇李双双则心直口快,眼里揉不得沙子……
喜旺:可不是嘛,你这话说的就是合乎情理。你说孙有家蛮富裕的,金樵家也不是过不去,可是这回他们就把运西瓜的钱装在了自己的腰包里。这个事我当时也想了,我知道是不大好,可金樵他们俩......双双,这回我可是没沾边啊,你给我打了那么多预防针,能白打呀。
双双:你自私!难道没你就算啦?你是社员不是?我们在家没日没夜地干,可你们在外面做这么见不得人的事。公社的每根草上都有大伙的汗水,怎么能光讲情面眼看着不管呢?再说你要真对金樵好,你就该批评他,拦住他,可你总为私情护着他,那不反而把他害了吗?你想想你对得起大家吗?
评析:这段对话能够充分表现出来李双双是非分明、心直口快的特点。
但有时单纯的语言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精神显得较为单薄,结合动作和神态描写使用。
动作描写: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从中看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并且能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进行人物动作描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进行细节描写,将动作细化,写出连贯细微的动词,以此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例如: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例如: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视,处处离不开眼镜,就像个“睁眼瞎子”一样,只要把他的眼镜摘下来,在我面前他就像绵羊一样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头了。他吩咐我给他拿肥皂换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给你跑跑腿,然后再治你。一会儿,哥哥伸长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我一看时机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后去洗头,一捧水,捧了个空。他忙去找,可刚一睁眼,肥皂沫就杀得他直流眼泪。他像盲人摸路一样,东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还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镜。
小练习2:尝试综合多种人物的正面描写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可以是同学、朋友,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父母,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提示:老师通过分析以上的写作方法,在学生掌握得基础上,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描写能力,没有特定的答案,但是需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主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加入自己的论述。
侧面描写:
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
例如: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 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2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评析:《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环境的衬托:
例如: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评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通过他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环境的细节来衬托。
小练习3:(情景式小作文)
季节:冬天;
时间:清晨;
天气:下雪天;
地点:马路;
人物:环卫工人;
事件:清扫马路积雪;
精神:勤劳、坚持。
请根据以上要素的提示,进行环境描写为主的小短文写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象的衬托:
例如:赵一曼女士当然也喜欢丁香花,这座城市的市民是把丁香花作为友谊和爱情的信使,插入干家万户的花瓶中的。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摆放在那里的。
评析:《赵一曼女士》这篇文章当中,对于赵一曼女士喜爱“丁香花”这一细节,能够通过物象的品格来衬托赵一曼女士文人的气质。在中华文化当中,有许多的物象都可以作为一定精神品质的象征,例如“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和“荷花”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写人的时候,可以适当运用。
(三)正侧面相结合
例如: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评析:《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既有对鲁迅先生进行的正面描写,也有其他人物对鲁迅先生进行的评价,属于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
议论抒情的角度:
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如《邓稼先》中,“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就深刻而准确地点出了邓稼先的精神品格。又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对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不妨细细揣摩,写作时尝试模仿。
手法运用的角度:
欲扬先抑的写法:
(一)定义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二)作用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三)运用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例如: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三号床那个男人。 
男人姓苏,三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男人是本市菜农,城市扩建后被征了地,用补偿款开了一家沙石料厂,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暴发户。 
男人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象是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天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爱吃肉。而且,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他便当人不让的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抑)
……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接济一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男人粗糙容颜的背后,竟有一颗如此细腻而温软的心。(扬)
评析:文段选自文章《三号床的那个男人》,文章开头写到了作者对三号床那个男人外表邋遢、性格大大咧咧、吃饭大快朵颐等臭毛病的厌恶,在后面写到男人对小男孩的帮助,先抑后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鲜明对比的欲扬先抑之下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
小练笔4: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去写一写某个人,大概思路可以是:从刚认识时的厌恶,到经历某件事之后的敬佩或赞叹。(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提示:本题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用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了锻炼学生对于欲扬先抑写法的使用,难度较大,可视情况进行选择使用和指导。重点在于如何通过一件事情的感悟,写出人物的精神,从而表现对一个人态度发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