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1 22: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课? ?? 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解题?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本文的主旨
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哄骗。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
3.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归纳
1、?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
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8.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归纳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
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
“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1.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12.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14.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互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归纳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艺术特色
本课采用了多种反驳方法。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荒谬论点的论据,即三个“事实”,用批驳论据来反驳论点的方法,对三个“事实”逐一批驳,以揭示敌论论点的不能成立。再采用反证法,用大量事实证明与敌论相对立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的正确,反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的荒谬。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