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

文档属性

名称 走近苏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6 14: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近苏轼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苏轼,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政治主张变法,却被贬而郁郁不得志,那么为何他的词风却如此豪放呢?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第四册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苏轼的多首诗词,本单元将依托《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四首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近苏轼,学习苏轼豪放词。指导学生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四首词 ,抓住其中的重点意象,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感受苏轼的旷达情怀。专题二,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苏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何都能保持旷达情怀。专题三,感悟苏轼,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设计“如何保持旷达情怀”的人生感悟写作,发在班级板报及校刊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对应课标
1.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轼词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苏轼在经历各种磨难时,为何都能保持旷达情怀?
3.苏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保持旷达情怀,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示?
专题划分
专题1:走近苏轼,学习苏轼豪放词
专题2:苏轼的人生经历旷达情怀
专题3:苏轼旷达情怀,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专题一
走近苏轼,学习苏轼豪放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苏轼人生充满坷坎,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苏轼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苏轼的四首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体味苏轼词中的豪放。
3.每人选择一首,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4.感悟苏轼乐天知命,脚踏实地的情怀。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3.这四首词互为补充,共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5.每首词都能表达出豪放,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四首诗词的讲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苏轼的诗词四首
(一)《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过程及活动一:
引导学生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四首词。
过程及活动二:
小组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比赛。
这四首词中出现了哪些典型意象?
引导学生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品味意象,要求抓住意象沉淀的文化意义。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过程及活动三:
这四首词互为补充,共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世人激赏苏东坡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词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仕途多舛,宦海沉浮,苏轼一样等闲视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眼前虽然风狂雨骤,电闪雷鸣,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人生的插曲。身居庙堂,要上报国家,下为黎民;身处江湖,则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追求难能可贵的心灵宁静。乐观、积极、达观、超脱、笑对人生,这似乎就是苏东坡暗示给我们的画外音。
过程及活动四:
每首词都能表达出豪放,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布置作业: 1.背诵四首词.
2.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情景交融,深刻体会。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苏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何都能保持旷达情怀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高天上一轮明月,阅尽了古今变迁,人世纷扰,悲欢离合。明月如明镜,映照环宇,也映照心灵。苏东坡心寄明月,把自然、神话和人生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他振起想象的双翅,巡视天宫,叩问上苍,俯瞰人间。在唏嘘感慨之中,不由得发出了“不如归去”的喟叹。但这种归隐决不是对现实的逃逸和回避,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人文情愫使他禁不住发出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承载着世间诉不尽的豪情与离恨。
苏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何都能保持旷达情怀,根据对余秋雨散文的阅读,根据对苏轼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文学评论:走近苏轼。放到班级板报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苏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何都能保持旷达情怀的特点,深入体会苏轼的诗词特点及对你的人生启示。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能够正确地认识人生历程中的挫折,保持乐观的情怀。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苏轼都经历了人生的哪些重大波折?
2.每个时期苏轼是如何对待的?
3.苏轼在任上做出了哪些政绩?
4.苏轼受哪些思想的影响?对你有何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苏轼人生经历简介讲义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四首词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1.苏轼都经历了人生的哪些重大波折?
2.每个时期苏轼是如何对待的?
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嘉右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活动三:3.苏轼在任上做出了哪些政绩?
a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苏轼防洪受到神宗奖谕
为防洪水入徐州,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
b筑苏湾堤
c首创监狱医师制度
d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
e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
f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g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4.苏轼受哪些思想的影响?对你有何启示
苏轼受到儒家佛家道家三种思想的影响,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活动四:小组讨论《苏东坡突围》,谈谈自己的见解,形成书面文字,进行交流。(课后成文)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苏轼的诗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短文,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对同学短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感悟人生:苏轼的旷达情怀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走近苏轼,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用以检查苏轼的诗词背诵情况,设计“如何保持旷达情怀”的人生感悟写作,并展示。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诵代表,在全班进行朗读。最后,举行全班文章展示评比。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豪放诗词的感受。
2.通过朗读,体会古典文化的壮美。
3.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情怀给予学生的积极启示。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苏轼的哪首词最具有豪放气势?
2.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情怀,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对自己人生有何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板报及校刊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过程和活动一:
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苏轼的诗词
(2)串词例: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词坛不知要失色多少,《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作证。这首千古绝唱,以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大开大阖的历史纵深感,倾倒过无数的爱国志士、骚人墨客,直到今日,它依旧余音绕梁。捧读这篇力透纸背的传世经典,我们看到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听到了他穿越时空的感叹。一面是流淌着的现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水涛涛,壁立千仞;一面是逝去的历史:烽烟滚滚,战旗猎猎,曹操周瑜诸葛亮,一一从眼前闪过。字字声声,都是对锦绣河山的赞美,对历史豪杰的钦佩和报国壮志的抒发。这首激越雄浑的英雄交响曲,鼓荡过前人的心扉,也点燃了今人爱国报国的热情,这是一颗要永远保留的火种。请欣赏***朗诵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过程和活动二:
全班分四个组讨论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情怀,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对自己人生有何启示?
课下交流短文,每组推选四篇优秀短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过程和活动三: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世人激赏苏东坡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风雨,他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困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光明磊落,一世坦荡,他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诵读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2.诵读之前要写一篇串词,引出下一朗读篇目。
3.展开班内研讨,要求每人至少评阅2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