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佳节倍多情”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自古佳节倍多情——在民俗节日中学语文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内5课时 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当新春的钟声敲响,当元日的彩灯点亮,当清明的细雨飘飞,当中秋的月儿高悬,我们的心河就会荡起阵阵波澜,思念、悲伤、喜悦、温暖,那是民族的根,中华的魂,学习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染。于漪老师说:“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走向社会化,离不开民俗文化资源。
本主题拟通过:
专题一、集中学习《唐诗宋词》中与节日有关的诗词(2课时)
专题二、进一步研读所选诗词,了解传统节日来历与习俗,探究节日的文化内涵。( 1课时)
专题三 、节日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2课时)
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与写作能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民俗资源,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归纳整理《唐诗宋词》中和民俗节日相关的诗词,熟读诗歌并加以背诵,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2)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赏鉴,夯实基础。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对资料进行整合。
(3)形成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对应课标(考试大纲)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唐诗宋词》中有哪些和民俗节日相关的诗歌?你还知道哪些相关诗歌?
你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与语文学习有怎样的联系吗
专题划分
专题一、 集中学习《唐诗宋词》中与节日有关的诗词(2课时)
专题二、进一步研读所选诗词,了解传统节日来历与习俗,探究节日的文化内涵。( 1课时)
专题三 、节日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2课时)
专题一
学习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与民俗节日相关的诗歌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要求立足课本,立足学生学习实际,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课内外的衔接,所以先要求学生梳理学习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与民俗节日相关的诗歌。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筛选出教材中与节日相关的诗歌2、诵读赏析,注意形象、语言、手法、情感等赏析角度。
本专题问题设计
教材中有哪些与节日有关的诗词?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传统特色?
诵读赏析这些诗歌,你有怎样的收获?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唐诗宋词》教材、《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平台
其 他
课外网络环境,纸质文学书籍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
第一课时
梳理出选修教材与节日民俗相关的诗词。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除夕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元宵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元宵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中秋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重阳
学生大声诵读这些诗词,推选出小组代表下节课展示。
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诗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的想象与感受。
第二课时
1、请学生代表吟诵自己喜欢的诗篇,读出作者不同节日情景下写出的诗篇的情感。
学生小组交流批注文字,选出代表展示。
3、班级展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诗词诵读情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读出美感
批注情况: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展示情况:小组合作、积极主动
专题二
进一步研读诗词,了解传统节日来历与习俗,探究节日的文化内涵。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节日,是常态生活的中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从传承还是从语文学习上说,学生都应该了解春节、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活动,体会内在的文化文学因素。在本专题中,一方面要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活动,同时进一步赏析其它与节日相关的诗词。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生活中学语文,提高鉴赏水平。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研读所选诗词,了解传统节日来历与习俗,探究节日的文化内涵。
本专题问题设计
比较阅读,思考
我国传统节日的特质是什么(反映对象)
每首诗词作品具体地反映了那个节日的何种文化内涵(具体落实)
这些作品的美感何在(语文特色)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唐诗宋词》教材、《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平台
其 他
课外网络环境,纸质文学书籍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二】:
比较阅读: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元宵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京镗《木兰花慢·重九》 重阳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王安石《元日》 除夕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
王禹偁 《寒 食》
节日的特质是:
a 不同日常(仪式感凸显;在感情上多数欢快、少数凝重,异于日常。凡此,恰反映了人类生活的节奏感,而人类生活需要有节奏)
b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美(启发学生自己回想、体味,从而熏陶他们的蓬勃淳厚生命观、生活观、审美观)
c 每个具体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色(资料搜集与学生体验结合)。
我国传统节日,尤其爱生命、爱生活、爱美,而且与农业文明关系紧密
文化内涵:
作品美感:
形象美
语言美
音韵美
情感美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能够较好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与组内成员分享学习成果并互相启发
专题三
节日在语文中的应用
所需课时
2(课内)+2(课外)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通过本专题的对联、仿写练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生活中学语文,提高鉴赏水平。节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在这时,喜悦、悲伤、思念、感怀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那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诉诸笔端,故设计写作环节。同时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清明诗会”视频,举办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大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将节日素材融入写作与语文课外活动
1、节日与对联
2、节日与仿写
3、节日与写作,
4、节日与活动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你了解哪些对联的基本知识?在前面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你认为符合对联特点的诗句?
2、你最喜欢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你与节日有怎样的情结?节日,曾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寻找语文写作与活动素材)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唐诗宋词》教材、《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平台
其 他
课外网络环境,纸质文学书籍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三
第五课时
一、关于对联
1、你了解哪些对联的基本知识?
2、在前面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你认为符合对联特点的诗句。
(1)、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齐读与节日习俗相关的对联:
岁自更新春不老,花多增艳水长流。 ---咏春节联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 咏端午联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 咏中秋联
4、老师补充对联相关知识:
字数讲相同、结构讲对仗、内容讲相关、节奏讲相应,平仄讲相谐。
5、在欣赏对联的同时尝试写作。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可以任一传统节日为话题。
资料来源:报刊书籍、网络平台
(注意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仿写练习:
第六课时:
三、写作练习:
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1)写一个和节日有关的故事。不少于800字
(2)你看过龙舟,听过唢呐,认识艾草、菖蒲吗?清明节的祭奠会在你心里激起波澜吗?我想你一定知道圣诞节、情人节。当洋节日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生活,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推荐阅读:袁宏道《虎丘记》老舍《北京的春节》沈从文《过节和观灯》
课外2课时:
(1)、观看中央电视台清明特别节目“清明诗会”视频
(2)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能够较好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能够与组内成员分享学习成果并互相启发
写作符合要求,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