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开启智慧之门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5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属于起步单元,是引领学生走入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单元。就本册而言,本单元是基础,是学生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大厦的基石之一。它包含三篇文章,两个必读文本,一个自读文本。其中既有传统的经典篇目,如《劝学》和《师说》,也有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以上文本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习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来组织,语言较浅易,内涵丰富,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将通过诵读、梳理、积累、巩固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智慧与命运交锋时,如果只会有敢为有胆识,命运就们有机会动摇它”的道理,领悟读书学习的一些道理和方法,为开启智慧之门做准备,从而适应社会,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境界。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词语的语境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能进行简短的评议。
3、能活学活用,用恰当的手法进行表述。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积累理解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2、通过归纳要点的方法来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3、通过品悟和练习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师道观,养成读书获知、从师受业的好习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应课标
语文课程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3、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劝学》是如何阐述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的?
2、《师说》中新型的师道观和学生观是什么?
3、你认为两篇古文中的重点词句有哪些?
4、读书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5、从写作的角度看,如何把本单元的有关内容变为写作素材?
专题划分
专题1:《劝学》2课时
专题2:《师说》2课时
专题3:《谈读书》1课时
专题一
《劝学》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劝学》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话题是“开启智慧之门”。因为是第一篇文章且是文言文,所以肩负着高中文言文学习重点的把握,学法指导的任务。本专题将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阅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4、陶冶情操,学会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找出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圈画难理解的字词句。
理解你认为最重要的哲理句。
你认为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应如何学习?
依据本课内容从不同角度积累写作素材。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课件
常规资源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古今劝学名言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学生谈所知道的荀子,然后教师补充。
活动一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集体正音断句。
活动二字词句理解交流A.字词(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活动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6)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积累写作素材?
五、活动四背诵体验,交流学习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整理有关劝学的名言并就其一写一篇随笔。
教学评价
诵读断句准确。
大胆交流质疑。
理解联想恰到好处,表达流畅。
见解有个性。
能熟练地有韵味地诵读,能当堂背诵全文。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