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自然情韵

文档属性

名称 品读自然情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6 14: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品读自然情韵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上学期
所需时间
(学有计划)
课内3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品读自然情韵”主题,包括《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两文。两者同属于写景抒情散文,都既有精彩的写景又有恰当的抒情,在语言表达上也堪称娴熟圆满,炉火纯青。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分别借助自然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通过怎样的语言表现手法抒发情感?本单元将通过学习鉴赏这两篇经典散文,解读朱自清和余光中的丰富深沉的情感,鉴赏学习他们写景抒情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提高对散文的鉴赏品味能力,培养对自然生活的感知力与审美情趣。
本单元分为两个专题,专题一:体味自然中寄托的情思;专题二;学习描写自然的表现手法。
通过朗读、分析和交流完成对文本的把握,.通过阅读品味、课堂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思维及表达能力。具体为: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感情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赏析具有特色的语言并学习运用,掌握写景的基本手法,在品味语言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本文的感情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 通过诵读、赏析学习具有特色的语言,掌握写景的基本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朗读,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品意境,挖掘作品内涵。
2. 通过诵读和赏析,体味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文本,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愫。
在品味精美语言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对应课标
1、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古今散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作者通过书写自然,寄寓了怎样复杂深沉的情感?
2、文中如何运用了哪些描写自然神韵的语言表现手法?
专题划分
专题一:体味自然中寄托的情思;
专题二;学习描写自然的手法
专题一
体味自然中寄托的情思
所需课时
课外1课时+课内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对所选两篇文章进行通读的基础上,借助导学案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积累字词。
再读文本,整体把握,小组研讨,初步感知作者情感。通过课堂写作、交流,深入探究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读文本,借助导学案,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文本,积累、整理字词。
3、研读文本,通过梳理文脉,整体把握文章,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专题问题
设计
1.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漫步荷塘观赏美景时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2、《听听那冷雨》中的哪些语句流露了作者聆听冷雨而生的怎样的思想情感?
3、同为苦闷,请结合文本深入比较朱自清和余光中寄寓自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外用一节课时间通读《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两文,勾画积累字词,借助导学案了解背景资料,完成字词整理。课内两课时进行文本研读和比较。
一、 再读文本,整体把握一:《荷塘月色》
活动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标划表现作者漫步荷塘时心情的语句,探寻作者心情变化。
(生自读文本,在书上圈划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联系背景,体味深层情感。
参考: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内心略有放松,但仍然不释不宁静的情绪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积极的、解脱之情,但又只是暂时的。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内心的失落和空虚,又不宁静。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颇不宁静”又加重。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身处于现实的重压之中,烦忧难以摆脱, “颇不宁静”。
引导问题1:“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是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但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是被删去了的。该不该删?这一节与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吻合吗?
引导问题2: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看来是很贴切的,文章起笔、全篇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颇不宁静”,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呢?文末又为什么“到底惦着江南了”?:
3、总结:
同学们筛选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二、再读文本,整体把握二:《听听那冷雨》
活动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作者的思绪跳荡而不凌乱,神思放得开又收的拢,这得益于一些关键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总领,或过渡,或总结,你能找出它们么? 试找出它们,结合各段段意为文章分层,并概括各层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这样的句子,结合各段内容划分层次,学习梳理文脉的基本方法。)
学生讨论,根据上述句子,结合各段内容为文章分层:
第一部分: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传统文化的怀恋。
第二部分: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社会变迁、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
总结:淋雨———释雨———嗅雨———观雨———听雨———悟雨
活动2 、文中的思想情感含蓄而丰富,但并非不可捉摸。你认为文中的那些语句流露了作者聆听冷雨而生的思想情感,划下来细细体会,并结合作者生平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可分组查找,交流讨论。教师引导,体悟深层意蕴。)
总结(板书):孺慕祖国——向慕文化——思慕故土——爱慕中国——惋惜古典文化消失——思念故乡,感慨岁月流逝,半生漂泊
活动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主旨(学生思考概括,教师规范主旨表述形式):
通过对雨的描写和感受,表达了作者25年来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思之情。
[投影]雨是什么?雨是祖国母亲的气息,从大陆流入台湾,饱含着作者故国山河的家园之思;雨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从《诗经》的韵响到王禹偁的瓦屋,寄托了作者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雨还是作者半生漂泊的写照,从少年到白头,浸透了作者岁月流逝,半生漂泊的感慨与愁思。
三、研读文本,同中有异:比较朱自清和余光中的不同苦闷
学习活动:课堂写作、交流
活动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朱自清和余光中寄寓自然的苦闷情感,请结合文本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比较评论,深入比较二者的不同。
(学生写作,教师巡查指导)
活动二:在小组交流评选的基础上,课堂交流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文思之别。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准确筛选、积累重点字词。
2.能有感情地熟练诵读课文。
3.能正确全面筛选信息,独立完成整体把握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4.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发言积极大胆,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5.会比较阅读,能通过独立思考、写作交流探究问题,见解准确深刻。
专题二
学习描写自然的手法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通过赏析两篇美文中描写自然的精妙语言,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进一步巩固常用表现手法和作用,如比喻、通感、叠词等修辞手法。在诵读中品味精妙传神的语言,各小组在自我赏析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讨论,在赏读与评析中掌握多种写景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同时要注意提炼概括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点,并依据学到的描写自然的手法写一段写景文字。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鉴赏情景交融的语言艺术,进一步感受景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通过赏析本文景物描写,学习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并学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荷塘月色》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2、《听听那冷雨》的景物描写中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文句或语段有哪些?为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导学案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化教室
其 他
电子报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活动一、赏析本文景物描写的手法
1、《荷塘月色》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朗读景物描写段落(4——6段),赏析月下荷塘、荷塘月色以及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写。
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点评其精妙之处。每人至少2句。
(提示:可以从修辞、叠词、动静结合、用字等角度)
2、小组讨论交流赏析文字,补充自己所写赏析,准备班级交流。
3、班级交流
【预设学习成果】:
景物:
课文集中写了荷塘、月色以及荷塘周围的树,分别在四、五、六三个自然段。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来写。第五段:主要写月光。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来写月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既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手法和特点: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总结:
表达技巧——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托物言志、衬托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通感
角度变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远近高低,动静结合,色彩搭配
总结:通过分析,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优美、生动,如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
活动二、学会运用本文景物描写的手法
小练笔:
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仿写:
示例: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仿写:
班级交流
总结:作者用了三段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图,让作者沉醉于其中,暂时摆脱了不自由、不轻松的状况。巧妙的是,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并且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暗示情绪变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景物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情景交融。???????????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只有情感丰富纯正,才能使文章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为文只要努力地以景传情,定会使“山含情来水含笑”。
第二课时 《听听那冷雨》
活动一、比较迁移
回顾我们刚刚学过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不仅陶醉在清华园荷塘的美妙月色里,也陶醉在朱自清营造的出神入化的意境里,他用了哪些语言艺术来达到这种效果?
明确:大量运用叠音词,既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又使文章富有音乐美;
精心炼字,用“泻”“洗”“浮”“画”等动词把月光的神奇作用写活了;
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引用古诗词来使文章言简意丰。
活动二、品读雨韵
运用读品结合的方式,品味景物描写的诗化语言。
《听听那冷雨》的景物描写中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文句或语段有哪些?为什么?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一段景物描写,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鉴赏。
1、 示范:教师范读并鉴赏第九段
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声有形的屋瓦雨景画。这里的“湿湿”“温柔”是诉诸触觉的,“流光”“灰”“微明”“幽暗”是诉诸视觉的,“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是诉诸听觉的。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的交融起来,使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感觉不能独立,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同时,出于“雨”的形象对审美主体产生多种感官刺激,因而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2、 学生分组鉴赏,每人选取最喜欢的一段,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分组鉴赏,引导学生朗读,品读结合,要读出美感,品出内涵,注意鉴赏方法的引导和规范。)
【预设学习成果】:
鉴赏一: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点评扣住叠音词、表现雨的特点、音韵美,触觉、视觉、听觉相结合)
鉴赏二: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点评扣住灵活化用诗句,将诗句的意境与文章意境完美融合。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向往的是唐诗宋词中洋溢着“兰香菊香”的中国。)
鉴赏三: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点评扣住叠音词、视觉、嗅觉、想象、诗化语言、作者的情感,余光中称自己的散文是“左手的缪斯”,是“诗余”,说自己是“右手为诗,左手为文”,“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鉴赏四: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点评:用美国的雪来和台湾的雨作对比,用以衬托台湾云气氤氲雨里迷离的美景,余光中先生自己说“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从赏析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山水,中华文化在余老先生心目中的地位。)
还有一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作者精心选择的六个字是大陆最美的概括,也是华夏文化最凝练的诠释,而“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将这六个字的鲜明形象转化成哲理深刻的表述,这让我们分明感觉到无论是祖国的优美景色,还是悠远的文化都是根植于那片土的,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怀乡恋土的根源所在。
鉴赏五: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点评: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中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处境与蒋捷相同,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漫想自己漂泊半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一任那冷冷的雨寂寞单调地整夜在阶前滴着,落在青石板上,也敲在自己的心里。)
鉴赏六: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点评:作者用温柔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到一个充满光影声色的美丽世界,让目光躺在屋瓦上休息,让神思伴着“灰美人”起舞,在浮漾的流光中,欣赏最有诗意的水墨山水。这段文字运用奇特的想象,表达含蓄而曲折,文质兼美,言有尽而韵无穷)
鉴赏七: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点评:余老先生他从故乡来,仍带着故乡的记忆,以至于经常会流露出对祖国缠绵悱恻的情感。雨声让他想到了江南的优美,母亲的慈爱,雨是思乡之情的最好的慰藉。)
鉴赏八: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点评:山水灵秀的江南,烟雨迷蒙,诗如画的江南,怎能不使余光中先生这样的游子魂牵梦绕、泪湿沾巾呢?。)
鉴赏九: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点评:思念被现代文明割断,愁绪被高楼大厦遮蔽,痛苦和悲哀,甜蜜和幸福都被转化成了记忆,储存在发黄的汉字里,落在《诗经》上的,不是雨的音符,是泪滴。)
3、由读到写,选一段最喜欢的景物描写,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提示:①要紧扣文本,深入作品意境③可以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要尽量分析透彻(手法、效果、情感)。
学生思考、写作、先小组内交流,再由各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活动三、师生共同概括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参差,富于变化,用诗化语言营造醉人意境美。
2、大量使用创造性的叠音词,节奏韵律感很强,增强了音韵美和表达效果,描写细腻传神。
3、从多种感官角度描摹,全方位展现事物特点,使更情感细腻丰富真切,给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
4、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连用,一字之别,入木三分,强调、深化情感。
5、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对比、谐音、夸张、移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
6、引用、化用古诗词,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意蕴,拓展了文章内涵。
小结:
这篇文章比较长,我们选择“长文简读,繁文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了作者蕴含在文本深处对自己半生漂泊的感慨、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倾慕;通过赏析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不仅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情意,巩固了鉴赏语言的方法,我们更学习了作者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技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能驾轻就熟地运用这些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墨香飘扬!
作业:请以《校园雨韵》或《校园月色》为题,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两篇美文中学到的多种手法(至少两种),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段。(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课后用一课时写作并小组交流,推选出最好的片段设计制作电子报,班级展示。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品味文章语言时能品读写结合,读出美感,品出内涵,鉴赏方法正确、语言规范。
2、能准确判断写景文字中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明确指出其表达效果。
3、能准确全面地提炼概括出文章的语言特点,并作综合归纳。
4、能积极参与小组、班级合作交流。
5、能灵活熟练地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进行语句仿写和抒情片段写作。
6、积极参与设计制作电子报,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