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中考语文一轮 七上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考点归纳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中考语文一轮 七上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考点归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7:22: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第一轮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静谧(mì)  咄咄逼人(duó)
B.粗犷(kuàng) 高邈(miǎo) 抖擞(sǒu)
C.屋檐(yán) 聚集(jù) 莅临人间(wèi)
D.凄冷(qī) 菜畦(qí) 争先恐后(kǒng)
【分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A.“咄咄逼人(duó)”读作“duō”;
B.“粗犷(kuàng)”读作“guǎng”;
C.“莅临人间(wèi)”读作“lì”;
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2.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 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
D.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托乡思的鸟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天净沙”是曲牌名。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放松警惕是危及生命的前兆,麻痹大意是酝酿事故的温床。
B.当大多数人因疫情隔离在家时,很多医护工作者已经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抗疫一线。C.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D.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我们应提前做好计划,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解答】ABD.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指的还有小伙子,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C。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二.默写(共1小题)
4.根据提示默写。
(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的两句诗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体现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6)《天净沙 秋思》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重点字:萧瑟)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归雁洛阳边(重点字:雁)
(4)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6)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重点字:涯)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三.古诗词赏析(共4小题)
7.古诗词赏析,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B.“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以下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作铺垫。
D.全诗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假如穿越时光,曹操在作完这首诗之后,准备发到朋友圈,并且他最希望朋友们给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点赞。请简要分析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的原因。
【分析】《观沧海》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此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来抒发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
答案:
(1)D
(2)示例1:因为这两句诗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
示例2:因为曹操觉得自己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寓情于景的手法,借大海吞吐日月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报负,他很得意,所以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初春。
B.第二句直叙其事,“闻道”,听说,表达诗人得知友人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C.“愁心”给诗中的“杨花”“子规”“明月”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D.诗歌凭借想象,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作答时要结合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赏析。
A.有误,“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句表明写的是暮春之景,所以“点明时令是在初春”,表述有误;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答案:
(1)A
(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天色已经临近黄昏,一群乌鸦飞回来落在了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几声凄厉的哀鸣。小桥下只听见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2)本题考查诗词写作手法的分析。“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幽静而甜蜜的景象: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的家乡。在这里,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令人倍感凄凉。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悲苦。
答案:
(1)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边,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迎面而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译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联点题,运用对偶,表达诗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通过“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通过“悬”写出江风的和缓和行船的平稳。
C.尾联运用设问的形式,呼应首联,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D.全诗写景逼真,运用多种修辞,描写了冬末春初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入”用得好,请简要说明其妙处。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诗写景逼真,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放舟于绿水之上所见之江景。故选:D。
(2)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答案:
(1)D (说明:诗歌写。)
(2)运用拟人手法,将“海日”和“江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洛阳。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做好本题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艳遇
黄 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女儿。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助疏花。大姐家有三千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馃,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2018年3月27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开头写自己要像张爱玲那样陶冶情趣,自然引出下文对乡村景物的描写。
B.文章通过写“我”在平和的一个叫半径的小村庄里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半径优美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出了不同时间段的半径给“我”的兴奋与激动。
D.文章叙事性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2)文中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哪些图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
②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表达了“我”对半径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5)研读第⑦段中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内容和手法的异同。
【链接材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分析】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五幅图画: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表达了我对半径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写出了半径美景令人陶冶情趣、愉悦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逐项辨析正误。
ABC.正确。
D.有误,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叙事性不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此题可提取关键语句进行概括。从文中第④段“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可以概括出夜间窗外“盛会”图;从文中第⑤段“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可以概括出清晨鸟儿的动态图;从文中第⑦段“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可以概括出柚花的各种情态图;从文中第⑨段“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可以概括出想象秋天丰收图;从文中第 段“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馃,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可以概括出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
(3)①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惊愕”一词本义是惊奇震愕,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物们听到“我”撩开窗帘一角时的惊奇神态;“蜷缩”意思是身躯蜷曲紧缩,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物听到声响后的动作反应,然后“迅速逃离”,生动形象地写出动物的惊慌和害怕的心理,表现了“我”内心的不安。
②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修辞的角度,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那怯怯的小眼神”比作“温软绸滑的羽毛”,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在心尖撩拨”,赋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机灵、美丽害羞的情态,表达作者此时的愉悦之情。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五幅图画: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从这些图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半径美景的喜爱与陶醉之情。结合末段,“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可以看出半径还给作者带来了精神的愉悦,表达了对半径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细读材料和第⑦段内容可知,这两段文字所写都为花,在修辞上都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都对花进行了正面描写。不同的是,本文中的花只是柚花,颜色雪白,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而材料中的花有很多,有百花争艳之感,表现了春花的繁盛。不同的是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突出柚花的安静、淡定;而材料中的花从感官的角度来看,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还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如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还有动静结合,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属于静态描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属于动态描写。
答案:
(1)D
(2)夜间窗外“盛会”图;清晨鸟儿的动态图;柚花的各种情态图;想象秋天丰收图;半径从容和谐安宁的民风图。
(3)①“惊愕”“蜷缩”“逃离”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动物们对“我”这个突然出现的“莽汉”的惊慌和害怕,写出了它们具有极高的警诫心理;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表现了“我”内心的愧疚。
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儿的眼神比作羽毛,把鸟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活泼有灵气、动人羞怯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喜爱之情和对半径优美环境的赞美之情。
原因:“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4)内容上同:都写出了花的美丽和数量之多,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
异:本文单一写柚花,而《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花;本文的柚花雪白简单、安静淡定、和平芬芳,而《春》中的花景则是各种各样的花都开得烂漫,颇有争奇斗艳之感,重在写热闹。
手法上同: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都采用正面描写,直接突出花的特点。
异:本文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柚花安宁平静的特点,而《春》从人的各种感官出发,多角度描写各种花,动静结合、虚实相衬。
【点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最常用的方法:(1)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或散文,要抓住表示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语或者句子,分出不同的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来。(2)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五.作文(共1小题)
16.“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幅幅精彩的画,一首首动人的歌。
也许你爱美食,爱音乐,爱电影,爱读书……爱鲜活的生活。那就在美食里品尝生活的滋味,在音乐里倾听内心的声音,在电影中观照世界的影像,在读书中滋养丰富的心灵,在写作里回归生活的真谛吧。(略)
第1页(共1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考点归纳
一、单元说明重点要求
揣摩和品味景物描写的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中考题型考点分布
(一)积累与运用考点
字音字形:嗡、酝酿、卖弄、喉咙、应和、嘹亮、抖擞、镶、着落、宽敞、贮蓄、澄清、花苞、棱镜、粗犷、铃铛、静谧、莅临、吝啬、草垛、绿茵茵、高邈、发髻、窠巢、黄晕。
成语解释:花枝招展、呼朋引伴、淅淅沥沥、咄咄逼人。
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现代文阅读考点
考点1:(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概括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济南的冬天》教材第8页
方法技巧:审读题干找关键词,明确作答区域——细读文章,分析关键语句有关景物特点的句子——整合概括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作答,可依据分值分点作答。(面对面93页)
考点2.(语言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春》教材第4页
方法技巧:审读题干,锁定关键词,明确答题范围——分角度进行赏析(表达效果上/情感表达上)——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整合作答。(面对面99页)
考点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体会句子中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比喻·《春》教材第4页
拟人·《济南的冬天》第8页
方法技巧: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的感情。 (面对面85页)
考点4.(从多种感官角度对句子的赏析)
请从人物视觉、听觉、嗅觉角度赏析句子。《雨的四季》教材13页
方法技巧: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从...(词句)写出了......的特点,体现了景物...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三)古诗文默写考点
直接默写易错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理解性默写考点:
《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④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⑦《天净沙 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其中是哪两句:枯藤老树昏鸦 和 古道西风瘦马。
⑧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四)古诗阅读考点
选择题技巧:理解诗意——审题——对比选项——排除错误——定正确选项
简答题考点:
①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观沧海》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②这首诗写景富有特色,诗人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观沧海》
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动景,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等是静景,衬托沧海的气势。
③读完全诗,你觉得诗人抒发了怎样的“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观沧海》
要建功立业、统一四海的雄心壮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想要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④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为全诗创设了一种伤感、愁苦、凄凉的氛围。②“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偏僻,又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 《闻》
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征。诗人闻知友人被贬,内心愁苦,却奈何路远,无法当面诉说。于是,诗人便将满腔愁苦、担忧托付给明月,让明月将自己的愁苦、担忧带给被贬的友人。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⑥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的“阔”字。《次北固山下》
“阔”字以静衬动,表现了长江水波荡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其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蕴含的哲理。《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诗人十分讲究炼字,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将其放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⑧“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天净沙秋思》
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⑨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天净沙秋思》
一个秋日黄昏,在古老而荒凉的道路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缓缓地行进在古道上。
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什么作用?《天净沙秋思》
最后一句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这一句为全曲的主旨。前文写景,均是为此句做铺垫,表达了游子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五)作文考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任务:结合生活,选取真实而感人的见闻事件归纳。
方法:人物+做了什么+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感受如何(一句话概述)
要求:写出5件身边发生的感人且典型的事例做材料。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第一轮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共60分)
一.积累与运用(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静谧(mì)  咄咄逼人(duó)
B.粗犷(kuàng) 高邈(miǎo) 抖擞(sǒu)
C.屋檐(yán) 聚集(jù) 莅临人间(wèi)
D.凄冷(qī) 菜畦(qí) 争先恐后(kǒng)
2.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 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
D.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托乡思的鸟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放松警惕是危及生命的前兆,麻痹大意是酝酿事故的温床。
B.当大多数人因疫情隔离在家时,很多医护工作者已经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抗疫一线。
C.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D.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我们应提前做好计划,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二.古诗默写(共10分)
4.根据提示默写。
(1)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2)   ,闻道龙标过五溪。
(3)乡书何处达?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的两句诗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体现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名句是:   ,   。
(6)《天净沙 秋思》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三.古诗词赏析(22分)
5.古诗词赏析,完成问题。《观沧海》曹操
(1)下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B.“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以下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作铺垫。
D.全诗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假如穿越时光,曹操在作完这首诗之后,准备发到朋友圈,并且他最希望朋友们给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点赞。请简要分析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的原因。(3分)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写景,点明时令是在初春。
B.第二句直叙其事,“闻道”,听说,表达诗人得知友人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C.“愁心”给诗中的“杨花”“子规”“明月”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D.诗歌凭借想象,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分)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运用对偶,表达诗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通过“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通过“悬”写出江风的和缓和行船的平稳。
C.尾联运用设问的形式,呼应首联,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D.全诗写景逼真,运用多种修辞,描写了冬末春初北固山的壮丽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入”用得好,请简要说明其妙处。(3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早春,在半径的一场艳遇》黄 燕
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女儿。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她不像也在这个季节盛开的油菜花,热烈而张扬,绚烂而浪漫。她无法瞬间点燃人们的激情,无法让你顿时兴奋、雀跃、呐喊。她安静、淡定,是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她们凑在一起,耳鬓厮磨,仿佛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⑧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无法控制自己。我恨不能去抚摸每一片叶子,抚摸每一朵花,躬身去倾听她们的窃窃私语,倾听花蕾深处那种青春迸发、喜悦蔓延的声音。
⑨透过累累花叶,我努力想象着柚树被果实压弯腰的样子,想象着开园采摘时人声鼎沸的情景,想象着当果剪“咔嚓”一声,一个金黄的、饱满的、香气十足的蜜柚脱离枝头落入手心那一刻的心花怒放。
⑩“秋天再来吧!那时是另一种美。”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叫曾夜荷的房东大姐,带着她的小孙子和小狗黑虎从柚园里钻了出来。黑虎友好地朝我摇着尾巴。见她小孙子怀里搂着一堆柚花,我有些吃惊:“大姐您太宠孩子了!”
大姐明白我的意思,她哈哈一笑,说,这是本来就要疏掉的花啊!她随手翻开身边的柚枝,抹了几簇花给我,说是过两天,要请人来帮助疏花。大姐家有三千多棵蜜柚树,平时,由她和老伴打理着,遇上锄草施肥疏花疏果那样的赶时活计,他们就请帮工。大姐告诉我,一棵树一年能收上一两百斤的蜜柚,市场畅销的年份,收入丰厚。这些年,奔着山村美景美食而来的外地客人不少,她的大儿子就在村里开了个民宿,生意还不错,大姐酿的酒、做的馃,还有柚花茶,是客人们舌尖的艳遇……
我爱上半径,不仅仅是她蓝天白云、阳光星辰下的红情绿意,更因为她柚香般平和从容、和谐安宁的质地。
(选自2018年3月27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自己要像张爱玲那样陶冶情趣,自然引出下文对乡村景物的描写。
B.文章通过写“我”在平和的一个叫半径的小村庄里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半径优美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出了不同时间段的半径给“我”的兴奋与激动。
D.文章叙事性强,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优美,感悟深刻。
(2)文中主要描写了美丽半径的哪些图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2分)
②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分)
(4)研读第⑦段中描写柚花的句子,对比【链接材料】,分析内容和手法的异同。(3分)
【链接材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选自朱自清《春》)
五.作文(6分)
10.“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幅幅精彩的画,一首首动人的歌。
也许你爱美食,爱音乐,爱电影,爱读书……爱鲜活的生活。那就在美食里品尝生活的滋味,在音乐里倾听内心的声音,在电影中观照世界的影像,在读书中滋养丰富的心灵,在写作里回归生活的真谛吧。
请概括出你生活中3个典型且动人的经历作为本次作文的素材吧。
要求真实,感人,典型。可用“谁+做了什么(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感受如何”的形式做参考。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