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精品课堂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精品课堂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1 11: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
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
2.(2021·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3.(2021·广西梧州·中考真题)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4.(2021·湖南岳阳·中考真题)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2021·湖南湖南·中考真题)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奘西行
C.签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2021·湖北宜昌·中考真题)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7.(2021·云南昆明·中考真题)他是唐朝高僧,受邀东渡日本,历时12年。虽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到达时已是66岁高龄。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8.(2021·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影响
589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626年 李世民即位 开创了“贞观之治“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54年 鉴真抵达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9.(2022·江苏江都·九年级期末)下图两位人物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0.(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百家讲坛》中钱文忠讲述的《玄奘西游记》妙趣横生,玄奘西行到的是
A.波斯 B.天竺 C.朝鲜 D.日本
1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唐诗《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学者郭沫若写道“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些事件共同体现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中日关系友好 C.文化辐射周边 D.诗歌艺术高超
12.(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日本文字分“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文的创制与下面哪一类人的社会实践有直接关系
A.通过科举考试的士 B.丝绸之路上的商人 C.遣唐使 D.吐蕃族求亲使者
13.(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直到17、18世纪时,日本药店的药袋上,还印着鉴真的图像。这最可能是因为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的同时,还传播了中国的
A.文学 B.医药 C.书法 D.建筑
14.(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鉴真“航东海”的目的是( )
A.求取佛经精义 B.弘扬佛法 C.传播高超的医术 D.学习日本的文化
15.(2022·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此处的“高僧”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
17.(2021·广东·惠州市大亚湾金澳中英文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8.(2021·广东北江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唐太宗
19.(2021·辽宁北镇·七年级阶段练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不属于唐朝采取的措施的是
A.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B.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
C.外国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 D.命令外国人必须改用汉姓
20.(2021·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唐朝时,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引入了唐朝的先进科技;李白《高句丽》诗中描述其舞:“金花折风相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由此可知( )
A.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B.李白痴迷与新罗音乐舞蹈
C.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影响极大
D.李白是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21.(2021·江苏·宝应县氾水镇初级中学九年级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回族的形成
22.(2021·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九年级开学考试)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下图),横批应为( )
A.海路通达 B.经济繁荣 C.文明互鉴 D.民族交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2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中外文化交流
与日本 遣唐使 日本先后派10多批遣唐使来华学习。高宗、玄宗时,他们在中国居住、学习,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__________ 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成功,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天竺 玄奘西行 ①佛教:两汉时传入,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②贞观年间,玄奘从________出发,带______________去取经,历时10多年,645年回到长安,居住在长安慈恩寺,写有《__________》一书,是研究中亚、西亚等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综合题
24.(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物,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于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
材料二 唐墓的陪葬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些史实 据此你可以得出哪一结论
25.(2022·全国·七年级课前预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三:《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这部小说,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创作的。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人物是唐朝__________(皇帝)时期,赴日本最有影响的高僧_________,他曾经______次东渡,终于到达。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文化。
(2)唐朝时期,日本派很多人来中国,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二判断,这些日本人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3)《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去西天取经的形象,是实有其人。他是谁?他去的西天当时称什么?是今天哪个国家?他取得真经与哪个宗教有关?他以亲身经历写成一部著作,成为重要典籍。这部著作的名称是什么?
(4)唐朝与很多国家进行友好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当时的中国人被称为什么?唐朝时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6.(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理自统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27.(2020·西藏林芝·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 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 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材料二 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图中的路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概括唐朝社会发展的特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大化改新”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向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唐朝学习文化,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说明了中日在唐朝时就有了友好的文化交流,“唐风洋溢奈良城”体现了材料的图片内容,D符合题意;“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内容,A排除;“冲天香阵透长安”体现的是唐末农民起义,B排除;“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的诗句,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故选D。
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A符合题意;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汉朝,B排除;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C排除;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D排除。
3.C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排除;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B排除。故选C。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农业经济发达,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为整顿币制、改变混乱局面,唐高祖下令发行“开元通宝”,货币的统一,为唐朝的商贸繁荣提供了保障。因此,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并写成《大唐西域记》。因此,第四幅图片玄奘西游密切了唐朝与天竺的交流,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此可知,题干四幅图片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C项正确;A项为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B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D项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均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根据“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签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对鉴真东渡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故选择C。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A正确;唐与天竺的交往主要反映在玄奘西行上,与题不符。B错误;奈良是日本的城市,CD错误。综上故选A。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753年,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故C正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故A错误;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真经,故B错误;明朝郑和下西洋,故D错误。综上故选C。
8.B
【详解】
由图表历史信息“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鉴真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知,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B正确;先秦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故C错误;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时期,故D错误。
9.B
【详解】
左图是鉴真,右图是玄奘,二人都是唐朝僧人,玄奘曾经西行,前往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去探索佛教的真谛,鉴真曾经东渡,前往日本,向日本天皇与平民传授佛教真理,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外交往高度繁荣,共享太平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领先”“源远流长”,排除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B项正确;波斯不是玄奘西行的国家,排除 A项;朝鲜、日本都位于我国东边,不是玄奘西行的地点,排除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陇西行》中的“贵主和亲”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而郭沫若的诗反映了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到长安学习唐文化风俗,带回日本,影响到日本当时的社会。奈良是都城,自然收到更大的影响,体现了中日关系友好;由此可知,《陇西行》中“一半胡风似汉家“和”郭沫若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都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周边的辐射影响,C项正确;题干问的是两件事件的共同体现,而A选项只是对唐诗《陇西行》的解读,片面,排除A项; B选项只是对郭沫若的诗的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唐朝诗歌艺术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C项正确;科举考试是选官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丝绸之路不经过日本,排除B项;吐蕃族求亲使者指的是国内的民族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鉴真东渡以前,基本操纵在僧侣们的手里,专业的医师还没有成长起来。鉴真则是熟识医术,甚至能用鼻子嗅辨药物而绝无差错。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于是,鉴真也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据说,迟至 17、18 世纪,日本药店的药袋上,都还印着鉴真的图像,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学、书法、建筑等方面,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B项正确;求取佛经精义是玄奘西游的目的,A项排除;传播医术是鉴真东渡带来的影响,C项排除;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D项排除。故选B。
15.C
【详解】
依据题干“唐朝高僧东渡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处的“高僧”是鉴真。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经营西域有关,排除;B项与西行天竺有关,排除;D项与七次下西洋有关,排除;故选C。
16.B
【详解】
依据题文“空海纪念碑”“唐招提寺”,依据所学可知,空海俗名佐伯真鱼,谥号弘法大师,是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招提寺是唐玄宗时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的鉴真精心设计的,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题文中两幅图片信息体现了唐代的对外交往,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不能从题文图片的信息中反映出来,故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17.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发生在唐朝,而隋唐时期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其中“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社会的繁荣;“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社会的开放,唐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A项符合题意;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华上古时代,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排除B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
根据材料“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并结合所学可知,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是鉴真。唐朝时,高僧鉴真应东瀛日本的请求,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历经六次才成功,B项正确;玄奘西行至天竺学习佛教,排除A项;阿倍仲麻吕是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唐遣留学生,排除C项;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外国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唐朝时期没有命令外国人必须改用汉姓,D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引入了唐朝的先进科技;李白《高句丽》诗中描述其舞:“金花折风相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由此可知唐朝和新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A项正确;李白痴迷与新罗音乐舞蹈,只是材料一部分,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排除C项;李白是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材料没有提到,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
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不属于民族交往,C项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排除B项;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对联中的鉴真和玄奘都是对外交往中的人物,从内容看,鉴真东渡日本是为了传播佛教,玄奘是为了求取佛经,两者都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走的是海陆,玄奘走的陆路,A项错误;交流内容是文化,与经济无关,B项错误;题干是关于对外交往的内容,不属于民族交融,D项错误。故选C。
23. 鉴真东渡 长安 天竺(今印度) 大唐西域记
【详解】
根据“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成功,在754年抵达日本”可知这是鉴真东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赴天竺(印度)去取经,历时10多年,645年回到长安,居住在长安慈恩寺,写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所以空白处为①鉴真东渡②长安③天竺(今印度)④大唐西域记。
24.(1)大多采用铜钱;大多是外圆内方的形制;货币的重量稳定不变等。
(2)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 非洲都有交往;开放外交政策。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使用货币是外圆内方的“秦半两”,一直到清朝钱币大小差不多;可知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是大致都采用铜钱,大多是外圆内方的形制,货币的重量稳定不变等。
(2)
根据材料二“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 非洲都有交往的史实;因此得出唐朝实行积极对外交往的开放外交政策。
25.(1) 唐玄宗 鉴真 六次
(2)遣唐使,学习唐朝法式。
(3)玄奘,天竺,印度,佛教,《大唐西域记》。
(4)唐人,开放。
【分析】
(1)
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人物是唐朝唐玄宗时期,赴日本最有影响的高僧鉴真,他曾经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很多人来中国,被称为遣唐使;据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这些日本人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唐朝法式。
(3)
依据所学可知,《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去西天取经的形象,是实有其人。他是唐太宗时期的高僧玄奘。他去的西天当时称天竺,是今天的印度,他取得真经与佛教有关,他以亲身经历由其弟子写成一部著作,成为重要典籍。这部著作的名称是《大唐西域记》。
(4)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与很多国家进行友好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当时的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26.(1)“谴唐使”,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新罗派遣使节来唐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朝鲜文件交流; 玄奘西行,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2)“大化革新”后,日本仿照唐长安建成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中国化的佛教也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开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被称为“足球的祖先”的蹴鞠活动,在唐初也传入日本,随着夏历的传入,日本也出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唐风”已经深深浸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文化从建筑、宗教、文学、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着日本,唐文化向朝鲜、日本的大规模移植,促进了朝鲜与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些使节在当时称为“谴唐使”。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学习中国文化。 唐代中越诗人往来与文化交流。玄奘西行,玄奘从印度带回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 ,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革新”后,日本仿照唐长安的布局营建首都,先后建成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中国化的佛教也传入日本,并广泛传播开来,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文学方面,日本人特别喜爱唐代诗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最受欢迎,许多日本人也能作律诗,留赠结交人是空海仿汉人草书制定平假名,假名与汉字混合使用,奠定了文字的基本格局;被称为“足球的祖先”的蹴鞠活动,在唐初也传入日本,随着夏历的传入,日本也出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及四月八日浴佛、端阳龙舟竞渡等,“唐风”已经深深浸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唐文化从建筑、宗教、文学、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着日本,唐文化向朝鲜、日本的大规模移植,促进了朝鲜与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7.(1)从完善制度、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等方面进行概括均可。
(2)事件: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
(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发展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 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完善制度。根据材料一“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治国特点: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等。
(2)
根据材料二①路线目的地是日本,可知反映唐朝的鉴真东渡。根据材料二目的地是天竺,可知反映唐朝的玄奘西行。
(3)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唐朝社会发展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