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 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下图为湖南省某年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湖南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南部人口密度最大 B.西部人口密度较小
C.中部人口密度最小 D.自南向北数量递减
2.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交通 B.经济水平 C.地域文化 D.地形
(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巴西地处南美洲东北部,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部地区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西北部人口和城市密度极低。近年来,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如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4.推测近年来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的直接原因是当地(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C.人口外迁率明显上升 D.人口外出旅游增多
(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某地理兴趣小组定量研究浙江某区域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人口分布数据和地形数据后,制作出海拔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曲线图,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分布( )
A.集中在200m以上区域 B.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
C.在海拔200m以下最多 D.在各海拔高度均匀分布
6.在研究过程中,地理兴趣小组利用( )
A.RS获取人口分布数据 B.GIS统计不同海拔的人口数量
C.GNSS分析人口分布的海拔高度 D.GIS采集该区域地形数据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7.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8.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高三上·梁河开学考)下图是巴西人口、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巴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土壤 D.矿产
10.该国大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数量多,空间分布较集中 B.数量多,沿河呈带状分布
C.数量少,空间分布较均衡 D.数量少,集中在东南地区
(2021高二上·大名开学考)“胡焕庸线”(如下图)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黑河一腾冲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人口远少于东南半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较小 B.生态环境脆弱
C.生育政策严格 D.矿产资源缺乏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环境 C.政策 D.宗教
13.当前,为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 B.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C.增加资源的开采力度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2021高一下·山西期末)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 C.青藏高原 D.西欧平原
15.导致图示区域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 B.土壤 C.地形 D.矿产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读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 ▲ (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原因。
(3)试分析形成图示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17.(2021高一下·邯郸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统计表。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10'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470 20089 327 2477
人口密度/(人/km2) 329 252 2.08 3.22
(1)日本与澳大利亚同为发达国家,但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2)蒙古人口密度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
18.(2021高一下·沭阳期中)阅读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下面为世界人口分布统计图。
(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地区,试分析原因。
(2)根据图2,推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是_▲_;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什么人口较少?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的趋向性。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1)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2)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3)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
1.由图可知,湖南省西部和南部人口密度在171-280人/千米2,人口密度较小,B正确、A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多在391-610人/千米2,人口密度较大,C错误;自南向北人口密度先变大,再变小,人口数量也大致是先变多,再变少,D错误。故答案为:B。
2.由材料可知,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山区人口密度小,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D正确;ABC均是社会经济因素,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3.B
4.C
【考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城市选址,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东南沿海地区。
3.巴西高原上,因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则适宜人类生存和城市选址。故气候是造成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B正确;地形、水源都不是影响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A、C错误;交通不属于自然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B。
4.读图可知,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开发历史较早,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造成该地区交通拥堵严重,居住环境质量较差,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外迁到巴西高原内陆城市就业和居住,当地人口外迁率明显上升,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C正确;巴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A错误;巴西的人口性别比例没有失调,B错误;外出旅游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5.C
6.B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5.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在200米以下的区域超过80%,海拔超过200米以上的区域不到20%,A错误;C正确;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的几乎无人居住,BD错误。故答案为:C。
6.获取人口分布数据,不能用地理信息技术,用入户调查法可得,A错误;用GIS统计不同海拔的人口数量,进而分析人口分布的海拔高度。B正确,C错误。用GNSS或全站仪采集该区域地形数据,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7.A
8.D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7.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①地区海拔较高,地处山区,人口的相对数较小,而④地区地形平坦,处于平原地区,人口相对数较多。因此可以推断人口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由图可知,图中显示④区域人口相对数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最密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9.A
10.D
【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9.读巴西人口、城市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稀少,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而巴西东南部地区却人口稠密,这是因为巴西东南部位于巴西高原上,海拔较高,气候比较凉爽,温和湿润,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因此影响巴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A正确。亚马孙河流域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所以土壤和河流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C错误。图中无矿产分布的信息,D错误。故答案为:A。
10.由图及第1题分析可知,巴西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少,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且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1.B
12.C
13.D
【考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1.“胡焕庸线”西侧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气候较干旱,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东侧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好,故B正确,由图可知,“胡焕庸线”西北半壁面积占比56.2%,大于东南半壁,A错;我国生育政策没有明显的东西差异,C错;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D错误。故答案为:B项。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的建设,鼓励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往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所以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经济因素引发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A项与题意不符;环境因素产生移民主要是由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向环境优越地区迁移,我国西北半壁生态环境脆弱,故B项与题意不符;宗教因素对我国人口迁移影响不大,故D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3.“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交通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水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条件较差,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故A错;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影响不大,故B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短期内可行,但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该措施不可取,C错;“胡焕庸线”西侧气候较为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提高该地区人口密度,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大该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故答案为:D项。
【答案】14.B
15.C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4.由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处,可能对应的地区为热带地区的东非高原,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B正确;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口居住,A错误;青藏高原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海拔在3000米左右,且人口密度较小,C错误;西欧平原人口密度大,且海拔较低,D错误;故答案为:B。
15.由上题可知,该地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海拔较高处气候温凉,适合人类居住,故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水源、土壤、矿产均不是导致图示区域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故答案为:C。
16.【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稠密;原因: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等。
(3)东部有长白山,山地丘陵地区不宜生产、生活;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交通不便等。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 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结合东北地形图可看出,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工农业业、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拔相对山地较低,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较为稠密。
(3)结合地形图可看出,东部山区,交通不便,不宜生产生活,人口较为稀少;山区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口较为稀少。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7.【答案】(1)日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存;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宜人们生存;人口主要分布在面积狭小的温暖湿润地区。
(2)蒙古国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面积大,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承载力较低;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注意设问强调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日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产生活,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而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区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地区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故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显著。
(2)蒙古国深居内陆,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远离海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寒夏热,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分布,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人口分布稀疏。
【点评】世界人口稠密区:
1,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北起日本、朝鲜南部、中国东南部,南到包括爪哇在内的东南亚一带。
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3,欧洲的大部分,即大西洋以东、地中海和黑海以北,包括前苏联欧洲部分在内的全部地区。
4,北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特别是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一带。
这四大人口密集区居住着世界3/4以上的人口。
18.【答案】(1)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2)20°N~60°N;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广阔(或陆地面积小),故人口较少
(3)低平;中、低;沿海
【考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解析】【分析】(1)由图1可知,世界人口大都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从地形类型来看,这是平原,由于平原地形平坦,便于节省建设投资;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易于开发,所以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2)根据图2直接读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N~60°N;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人口较少的原因是该地区是大面积的海洋,陆地面积 较小。
(3)结合第1、2分析及图3,综合分析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中、低纬度地区和沿海地区。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 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下图为湖南省某年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湖南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南部人口密度最大 B.西部人口密度较小
C.中部人口密度最小 D.自南向北数量递减
2.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交通 B.经济水平 C.地域文化 D.地形
【答案】1.B
2.D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1)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2)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3)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
1.由图可知,湖南省西部和南部人口密度在171-280人/千米2,人口密度较小,B正确、A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多在391-610人/千米2,人口密度较大,C错误;自南向北人口密度先变大,再变小,人口数量也大致是先变多,再变少,D错误。故答案为:B。
2.由材料可知,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山区人口密度小,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影响湖南省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D正确;ABC均是社会经济因素,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巴西地处南美洲东北部,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部地区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西北部人口和城市密度极低。近年来,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如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4.推测近年来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的直接原因是当地(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C.人口外迁率明显上升 D.人口外出旅游增多
【答案】3.B
4.C
【考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点评】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城市选址,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东南沿海地区。
3.巴西高原上,因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则适宜人类生存和城市选址。故气候是造成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B正确;地形、水源都不是影响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A、C错误;交通不属于自然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B。
4.读图可知,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开发历史较早,人口和城市密度较高,造成该地区交通拥堵严重,居住环境质量较差,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外迁到巴西高原内陆城市就业和居住,当地人口外迁率明显上升,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C正确;巴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A错误;巴西的人口性别比例没有失调,B错误;外出旅游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浙江期中)某地理兴趣小组定量研究浙江某区域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人口分布数据和地形数据后,制作出海拔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曲线图,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分布( )
A.集中在200m以上区域 B.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
C.在海拔200m以下最多 D.在各海拔高度均匀分布
6.在研究过程中,地理兴趣小组利用( )
A.RS获取人口分布数据 B.GIS统计不同海拔的人口数量
C.GNSS分析人口分布的海拔高度 D.GIS采集该区域地形数据
【答案】5.C
6.B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5.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在200米以下的区域超过80%,海拔超过200米以上的区域不到20%,A错误;C正确;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的几乎无人居住,BD错误。故答案为:C。
6.获取人口分布数据,不能用地理信息技术,用入户调查法可得,A错误;用GIS统计不同海拔的人口数量,进而分析人口分布的海拔高度。B正确,C错误。用GNSS或全站仪采集该区域地形数据,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7.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8.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7.A
8.D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7.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①地区海拔较高,地处山区,人口的相对数较小,而④地区地形平坦,处于平原地区,人口相对数较多。因此可以推断人口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由图可知,图中显示④区域人口相对数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分布最密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1高三上·梁河开学考)下图是巴西人口、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巴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土壤 D.矿产
10.该国大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数量多,空间分布较集中 B.数量多,沿河呈带状分布
C.数量少,空间分布较均衡 D.数量少,集中在东南地区
【答案】9.A
10.D
【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9.读巴西人口、城市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稀少,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而巴西东南部地区却人口稠密,这是因为巴西东南部位于巴西高原上,海拔较高,气候比较凉爽,温和湿润,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因此影响巴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A正确。亚马孙河流域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所以土壤和河流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C错误。图中无矿产分布的信息,D错误。故答案为:A。
10.由图及第1题分析可知,巴西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少,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且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二上·大名开学考)“胡焕庸线”(如下图)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黑河一腾冲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人口远少于东南半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较小 B.生态环境脆弱
C.生育政策严格 D.矿产资源缺乏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环境 C.政策 D.宗教
13.当前,为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 B.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C.增加资源的开采力度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答案】11.B
12.C
13.D
【考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1.“胡焕庸线”西侧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气候较干旱,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东侧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好,故B正确,由图可知,“胡焕庸线”西北半壁面积占比56.2%,大于东南半壁,A错;我国生育政策没有明显的东西差异,C错;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D错误。故答案为:B项。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的建设,鼓励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往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所以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经济因素引发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A项与题意不符;环境因素产生移民主要是由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向环境优越地区迁移,我国西北半壁生态环境脆弱,故B项与题意不符;宗教因素对我国人口迁移影响不大,故D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3.“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交通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水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条件较差,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故A错;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影响不大,故B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短期内可行,但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该措施不可取,C错;“胡焕庸线”西侧气候较为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提高该地区人口密度,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大该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故答案为:D项。
(2021高一下·山西期末)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 C.青藏高原 D.西欧平原
15.导致图示区域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 B.土壤 C.地形 D.矿产
【答案】14.B
15.C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4.由图可知,人口密度最大值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处,可能对应的地区为热带地区的东非高原,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B正确;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口居住,A错误;青藏高原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海拔在3000米左右,且人口密度较小,C错误;西欧平原人口密度大,且海拔较低,D错误;故答案为:B。
15.由上题可知,该地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海拔较高处气候温凉,适合人类居住,故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水源、土壤、矿产均不是导致图示区域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读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 ▲ (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原因。
(3)试分析形成图示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稠密;原因: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等。
(3)东部有长白山,山地丘陵地区不宜生产、生活;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交通不便等。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 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结合东北地形图可看出,东北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稠密。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工农业业、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拔相对山地较低,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较为稠密。
(3)结合地形图可看出,东部山区,交通不便,不宜生产生活,人口较为稀少;山区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口较为稀少。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7.(2021高一下·邯郸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统计表。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10'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470 20089 327 2477
人口密度/(人/km2) 329 252 2.08 3.22
(1)日本与澳大利亚同为发达国家,但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2)蒙古人口密度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日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存;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宜人们生存;人口主要分布在面积狭小的温暖湿润地区。
(2)蒙古国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面积大,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承载力较低;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分析】(1)注意设问强调从自然环境角度说明,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日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产生活,开发历史悠久,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而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区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地区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故日本与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差异显著。
(2)蒙古国深居内陆,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远离海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寒夏热,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分布,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人口分布稀疏。
【点评】世界人口稠密区:
1,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北起日本、朝鲜南部、中国东南部,南到包括爪哇在内的东南亚一带。
2,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3,欧洲的大部分,即大西洋以东、地中海和黑海以北,包括前苏联欧洲部分在内的全部地区。
4,北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特别是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一带。
这四大人口密集区居住着世界3/4以上的人口。
18.(2021高一下·沭阳期中)阅读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下面为世界人口分布统计图。
(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地区,试分析原因。
(2)根据图2,推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纬度范围是_▲_;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什么人口较少?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 地区、 纬度地区和 地区的趋向性。
【答案】(1)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2)20°N~60°N;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广阔(或陆地面积小),故人口较少
(3)低平;中、低;沿海
【考点】世界人口的分布
【解析】【分析】(1)由图1可知,世界人口大都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从地形类型来看,这是平原,由于平原地形平坦,便于节省建设投资;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易于开发,所以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2)根据图2直接读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N~60°N;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人口较少的原因是该地区是大面积的海洋,陆地面积 较小。
(3)结合第1、2分析及图3,综合分析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中、低纬度地区和沿海地区。
【点评】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