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2 19: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平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修筑规整的储存粮食的地下窖穴以及成套的酒器。这反映出龙山文化地区的先民们
A.还没有发展家畜饲养业 B.已放弃了渔猎采集生活
C.已有一定的剩余农产品 D.还未能建造坚固的房屋
2.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其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4.公元前 127 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
5.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度瓦解,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
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
A. 租庸调制 B. 两税法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6.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的传播 B.道教的兴盛
C.儒学的复兴 D.理学的僵化
7.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
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A.定期迁徙行营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四等人制
8.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包括
①结束民族政权并立,实现统一 ②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③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促进交融 ④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明朝后期,出现了一部中国古代医药学总结性著作,被后人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是
A.《千金方》 B. 《黄帝内经》 C.《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10.达赖、班禅及其他大小活佛辞世后,要通过“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任者。最初,
势力庞大的农奴主,经常操纵“灵童”的人选。为解决这一问题,乾隆帝推行了
A.册封五世达赖 B.完善金瓶掣签制度
C.设立伊犁将军 D.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1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在一部著作的《叙言》中指出,是书之作“为以夷制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一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12.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下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1.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府院之争”、护法运动2.纺织厂、面粉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快速发展3.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赛先生”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先进与落后同时并存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
14.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是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基干力量
D.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5.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滯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天,转移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到四川。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该事件的意义是
A.民族工业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使日军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D.不利于沿海工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16.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材料中的“大事件”是指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1946年政协会议 D.北平和谈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属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A.“银元之战” B.土地改革
C.镇压反革命 D.统一财经
18.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 “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19.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实行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0.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探索是
A.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决定开放福州等沿海港口城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A.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C.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22.依据下图知识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孔雀帝国
23.“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 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古时期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中国 D.古代两河流域
24.罗马教会劝告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马丁·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信仰即可得救 B.简化宗教仪式
C.废除罗马教会 D. 王权高于教权
25.华盛顿 1786 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美国为解决这个问题,1787年制定宪法规定
A.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废除奴隶制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联邦制
26.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是
A.消除贫富差距 B.美化政府形象
C.缓和社会矛盾 D. 刺激社会消费
27.为了解决苏联的经济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
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苏联模式固有的弊端
28.英国舆论声称:“长期奴役殖民另一个国家的人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权,这种情况实属罕见。”与“这种情况”相关的事件是
A.印巴分治 B.古巴独立
C.十月革命 D.埃及独立
29.当今世界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亚信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实际上反映了
A.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B.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C.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复存在
3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是(  )
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②设立丝路基金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 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1952 16 392
1958 20 000
1959 17 000
1961 14 750
1962 16 000
1984 40 712
1990 43 500
——据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前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三角贸易中的归程基本沿着最早谁开辟的航路而行?为什么说三角贸易的中程又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4 分)
材料二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 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 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富渊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摘自马克思的《资本论》
(2)据材料二,指出早期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对当时美洲和非洲带来的直接影响?(2 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
观点一:经济全球化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反对经济全球化。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面貌发生新的转变,支持经济全球化。
(3)你赞成材料三中哪个观点?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法德l871-1971百年大事记(部分)
1871年 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实现统一,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 法国议会以一票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914-1918年 一战期间,德法分别加入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作战,德国最终战败
1919年 巴黎和会,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接受和约中苛刻的条款
1939-1945年 二战期间,德国闪击法国,法国沦亡,德国最终战败
1946年 法国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案
1949年 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了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
1951年 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3年 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70年代法国、德国两国确立的政体。(4分)
(2)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段,围绕“法德关系与世界秩序”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6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B C C B D B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C B B D B D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B A D C D A B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 40分)
说明:主观性答案表述可不拘泥于本参考答案。
31. (1)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每点2分,共4分)
(2)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2分)。
特点:因俗而治;设置行政机构管辖。(任答其中1点即可,2分)
(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拓展疆域;有利于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其中1点即可,2分)
32.(1)表现: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4分)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1分)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2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3.(1)哥伦布。(2分)欧洲殖民者将非洲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2分)
(2)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2分)
(3)观点(1分),理由(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
赞成观点一。理由: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大部分利润流入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
赞成观点二。理由: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34. ( 1)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4分)
(2)示例一:论题:一战后,法德矛盾尖锐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2分)
阐述: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在法国主导下,对德国提出赔款、瓜分其殖民地等要求,建立凡尔赛体系,导致法德矛盾尖锐,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4分)
示例二:
论题:二战后,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影响国际秩序(2分)
阐述:二战后,法德达成和解,成为促成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西欧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