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五单元 文从字顺 学案—作文写作指导与范文赏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 文从字顺 学案—作文写作指导与范文赏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18:14: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本作文写作指导与范文赏析
七下第五单元 文从字顺
【知识讲解】
一.什么叫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起来通顺流畅。它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二.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1.文字通顺畅达。
①“通顺”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上。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时遵循这些规律,文章就能写得通畅
②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2.意思连贯。
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①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②立足点清楚。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占的位置。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
3.把握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用这些语汇描绘事物时,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就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 ”
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分寸”主要体现在:
①得体。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故事链接: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时,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 ”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 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
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这样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注意了“得体”与否。
②褒贬恰当。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彩,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彩。如果该用“贬义词”时用了“褒义词”或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不仅表达不准确,闹出笑话,还会产生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4.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上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别扭。将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到“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思考: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
①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还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②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
作文完篇后,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请别人来读,自己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查语汇的搭配、词性,语法的结构、语序等。
③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仅要注意使用得正确,而且要注意使用得规范。
【课本写作实践】
一.选择你最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注意观察景和物的细节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
提示: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形状、色彩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思路点拨】
本题是一个片段练习,就写一个静货物的片段,要做到语句连贯顺畅,语句连贯是要求前后句子在意上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艺的承接转折要合乎势力,让人容易理解。下笔前最好先有个提纲或打好原稿,下笔时应当一气合成,避免断断续续叙述的人称或角度,也不要随意变来变去,以免令人感到。
【思维导图】
【佳作借鉴】
点评:文章细致地展现了枯荷的傲骨,回忆红莲夏日卓约的风姿,花残的寂寞和花盛的灿烂形成鲜明对比。画面色彩鲜明,富于质感。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2.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别人的。
3.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思路点拨】
1.要抓住景物特征。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因素,不同景物也就显示不同的特点。要服从中心的需要,不能为写景而写景,要安排恰当的顺序。这个顺序从空间说是指景物排列的顺序,从时间上说,往往依照见到景物的先后排列。要为表达感情服务,“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或直属胸臆,或寓情于景。
2.化静为动,把事物的静态写成动态,使静物给人以动感。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我们应通过各种手法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
【思维导图】
【佳作借鉴】
枯荷
午后,带着考试失意的落寞,拖着久坐无力的双腿,我踽踽而行,来到小区的荷塘边。随意看一眼,见不到一丝生命的气息。肆虐的冬寒掐灭了一池冷水,只留下一片沉寂。【①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失意的“心”看到一片沉寂的景色。“掐灭”一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冬寒的肆虐。】
近处看来,池中只有几枝枯荷竖立着,光秃秃的,形影相吊。【②点题 ,再次表现低沉的情绪】
老人正在池塘边画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凑上前去观看,那画纸上呈现的不正是这一池枯荷吗?【⑥文笔一转,引起下文】看着我一脸疑惑,老人笑着发话了:“孩子,你也喜欢荷花?”我不解的嘟囔着:“不就是一池破败的河吗?有什么好赏的?”⑦【任务的神态、语言描写。凸显人物精神】
说完,他将视线转向前方,我顺着他的目光仔细看去,果然看见枯荷在寒风中摇晃,却也执着地竖立,枝头泛出点点清白的生机。我恍然间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多么浅薄。正如老人所说,花开的果子或许很美了,但为了花开而付出的努力、花开之前的过程才是最美的。盛夏绽开的荷花的确是美景,美景凋零之后的那份追求与执着,才是荷花真正的灵魂。【⑩议论抒情,展现“我”对老人所说的话的感悟】
点评: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1.思路清晰,文章细致的展现了枯荷的傲骨,回忆红莲夏日卓越的风姿,花残的寂寞和花盛的灿烂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色彩鲜明,富于质感。借绘画老人之口,揭示出荷花的精神内涵,写出了荷花对自己的启迪。2.首尾照应,全篇心理活动造成开篇时低沉的情绪,结尾处点题,水到渠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融合。
三.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前,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3.写完后读一遍,认真修改润饰,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思路点拨】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具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朋友的怀念,也是贞洁、爱情与永恒的象征。由月亮引起的遐想很多,但写作时一定要把主题确定下来,才不至于让你的遐想漫无边际。
我们要积累一些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故事。关于月亮最著名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不死药;还有吴刚受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传说中月亮里也有一些动物,如蟾蜍、玉兔。
更要积累一些有关月亮的诗词,理解月亮寄托的寓意。提到月亮,我们就会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亮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也引起人们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会引起你很多遐想,一定要学会用上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的意象和诗句,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饱满又富有文采。
可描写美妙的乐景。在描写过程中,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让笔下的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可借月抒发心中的真情,巧妙抒怀。古往今来,月亮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和内心情感的寄托物,可由月亮展开浪漫的想象,甚至还可去描写古典诗中所描绘的月亮。既然是以月亮为文题进行写作,无论写景、还是记事抒情,都要建立在对月亮展开的细致描写上。描写月亮时,除了对月亮本身的阴晴圆缺、色彩变化展开描摹外,还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烘托月亮。
【思维导图】
【佳作借鉴】
月亮
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①【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点评:文章开头以按月亮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接着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中秋节的月亮从刚刚出现到越升越高的情景,重点描写了月光下的村庄、山川、田野、小河,同时展开想象、描写想象中的月亮。结尾用比喻句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