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单课淘金训练题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单课淘金训练题 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2: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下文言文《马说》单课淘金训练题
※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2、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家和 家 (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 ,又称韩文公。文学主张上强调 , , 。提出 、 的口号。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 ;苏轼称他 。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 、 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
※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答:
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 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
5、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答:
6、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
※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一、基础知识苑
1 、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 )
A、①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同“才”)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 十斗为一石 )
B、③才美不外见(见:xiàn 同“现”) ④不以千里称(称: chēn称号 )
C、⑤其真无马邪( 邪:yé同“耶”) 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
D、⑦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pián两马并驾)⑧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
2、选择下列个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
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3、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 )
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二、阅读理解台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句话直接指责“食马者”的无知与愚昧,从而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段文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_______________”是全文表达的主旨。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
5、最后一节中连用三个“不”字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创新园: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作“千里马”。请以《马说》为内容要点,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或者从反面说也可以。请把你想说的主要内容的提纲写在下面。
答:
四.中考体验坊
(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二)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9.下面句子中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B.正患已不能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而伯乐不常有 德彝惭而退 D.虽有千里之能 上诘之
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1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1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4分)
14.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3分)

参考答案:
1、【思路解析】此题主要检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①或:有时②等:等同,一样③道:方法④安:怎么
2、【思路解析】此题主要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韩愈 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 文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杜诗韩笔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3、【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 议论 讲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师说》
4、【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医说》《崔山君传》
※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思路解析】C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的”之意。
【答案】C
2、【思路解析】B,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
3、 【思路解析】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4、 【思路解析】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5、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感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来说。
【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6、【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主题的理解,这个理解已经不是停留在文章表面上了,必须加入读者自己的见解。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答案】德才兼备的人。
※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一、基础知识苑
1【思路解析】B中④不以千里称(称: chēng 称号)
【答案】B。
2、【思路解析】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正确的方法)。
【答案】C,
3、【思路解析】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答案】D,
二、阅读理解台
1、【思路解析】祗通只,所以读zhǐ;食通饲,所以读sì。
【答案】(1)zhǐ (2)sì
2、“【答案】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思路解析】“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
4、【思路解析】世界上即使有千里马,但没有识别它的人,它的存在也没有用。所以首先要能识别千里马,才能做到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答案】要识别千里马,要善待人才,要善用人才。
5【思路解析】构成排比句,形象而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
答案:解第3段又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三、探究创新园:
【解析与提示】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体验坊
(二)9.B 10.C 11.D
12.(4分,第小题2分)(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13.(4分,句子2分,问题2分)句子:其真不知马也。(2分)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1分)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1分)
14. (3分,推荐人物1分;理由2分,“德”“才”各占1分)
示例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示例二: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参考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自古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辨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