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1、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2、文言词语整理积累。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绝:佛印绝类弥勒(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义:
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 )今义:品尝。
贻:古义( )今义:贻误,贻害
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 )今义:可以。
许:古义:(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今义:比较,对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 )今义:曾经。
矫首昂视 矫:古义:( )今义:矫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 )今义:奇数。
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
指出下面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
(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3)中轩敞者为舱。( )
(4)则题名其上。( )
(5)其两膝相比者( )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翻译句子: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回答课文内容问题: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本文的结构布局是什么?据此分段。
【课堂学习】
读第一段:
(1)“奇巧”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作用?
(3)哪句话交代核舟的主题?
读第二段,思考: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读第三段:
(1)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2)这段对人物造型运用了外貌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印证了第一段的哪句话?作用?
(3)概括本段内容。
(4)划分本段层次,说出本段的结构特点。
1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读第四段:
(1)舟尾横卧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么?
(1) 本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
读第五段:
为什么略写船背?
读第六段:
(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用?
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2)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5)全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2)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C. 窗上对联刻的是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D.结尾一段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觉得写得太啰嗦了。而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比较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B.珠可历历数也(清楚明白)
C.大可二寸 (大约) D. 篷桅橹舵咸具(详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佛印绝类弥勒 绝巘多生怪柏
D.篷桅橹舵咸具 具答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 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扩展延伸】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某家以制扇为业 (职业) B.适父死(适逢,恰逢,正赶上)
C.至懊恨不胜而去 (离开) D. 公熟视久之(熟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2)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舟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1、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2、文言词语整理积累。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答案】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绝:佛印绝类弥勒(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答案】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馀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绝:佛印绝类弥勒——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义:
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 )今义:品尝。
贻:古义( )今义:贻误,贻害
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 )今义:可以。
许:古义:(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今义:比较,对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 )今义:曾经。
矫首昂视 矫:古义:( )今义:矫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 )今义:奇数。
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答案】
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
【答案】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指出下面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
(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3)中轩敞者为舱。( )
(4)则题名其上。( )
(5)其两膝相比者( )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答案】
(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省略句 )
(3)中轩敞者为舱。( 判断句 )
(4)则题名其上。( 省略句 )
(5)其两膝相比者( 倒装句 )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倒装句 )
翻译句子: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答案】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回答课文内容问题: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
【答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得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得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言语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答案】核舟。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
本文的结构布局是什么?据此分段。
【答案】
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第5段):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先总后分,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的各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
第2段:总体大小,船舱。
第3段:船头。
第4段:船尾。
第5段:船背。
第三部分(第六段):总述核舟的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首尾呼应)
【课堂学习】
读第一段:
(1)“奇巧”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总说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成就卓越,总领全文。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作用?
【答案】概括说明原料小而题材广,说明王叔远构思精巧,可见他雕刻成就突出。
(3)哪句话交代核舟的主题?
【答案】“盖大苏泛赤壁云”
读第二段,思考: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答案】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答案】点明窗子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答案】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
读第三段:
(1)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答案】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或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③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
(2)这段对人物造型运用了外貌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印证了第一段的哪句话?作用?
【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用: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3)概括本段内容。
【答案】介绍舟上的游览者——东坡、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4)划分本段层次,说出本段的结构特点。
1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第1 句总说,②-⑤介绍苏、黄,⑥⑦介绍佛印
先总后分
读第四段:
(1)舟尾横卧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么?
【答案】照应“泛”字,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2) 本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答案】分类别、摹状貌:右边舟子神态轻松悠闲,左边舟子神态专注平静。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
【答案】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读第五段:
为什么略写船背?
【答案】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读第六段:
(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3) 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用?
【答案】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高超雕刻技艺的赞叹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答案】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答案】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2)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答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加之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可以让读者想象苏轼当年泛舟的优美环境,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再写人,苏、黄和佛印是主要人物,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后说。
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总之,一为表达方便,二为遵循事物内在逻辑。
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第一问: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第二问: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答案】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或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介绍船舱、船头、船尾,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运用的是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头三人是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间】顺序。
5)全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摹状貌:
A.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这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B.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C.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两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答案】A
【解析】苏黄没有外貌描写。
2)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答案】A
【解析】B用乐作比较和列数字;C不是从上到下,而是从正面到背面,顺序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D不完整,是总——分——总的结构,结尾还有总结和议论赞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C. 窗上对联刻的是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D.结尾一段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觉得写得太啰嗦了。而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答案】D
【解析】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
比较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B.珠可历历数也(清楚明白)
C.大可二寸 (大约) D. 篷桅橹舵咸具(详细)
【答案】D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都”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佛印绝类弥勒 绝巘多生怪柏
D.篷桅橹舵咸具 具答之
【答案】C
【解析】A第一个是“类似”,第二个是“连接”;B第一个是“成为”,第二个是“是”;C都是“极”;D第一个是“具备”,第二个是“详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 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答案】
(1)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答案】
【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如用细节描写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生动逼真;【乙】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
或:【甲】文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五个人物,各具情态;【乙】文概括地写了五个人的动作,比较简洁。
【附译文】
成化年间,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大约二寸,船篷桅杆船桨船舵等东西都俱备。两个人在相对饮酒,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一点也不会侧翻。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扩展延伸】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某家以制扇为业 (职业) B.适父死(适逢,恰逢,正赶上)
C.至懊恨不胜而去 (离开) D. 公熟视久之(熟悉)
【答案】D
【解析】此处应解释为“仔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1) 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答案】(1)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2)(他)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答案】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附译文】
苏东坡 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拖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核舟记》第二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2、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2、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可: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绝: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义: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 )今义:品尝。贻:古义( )今义:贻误,贻害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 )今义:可以。许:古义:(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今义:比较,对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 )今义:曾经。矫首昂视 矫:古义:( )今义:矫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 )今义:奇数。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写出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 )
指出下面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中轩敞者为舱。( )(4)则题名其上。( )(5)其两膝相比者(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翻译句子: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回答 巩固目标2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2、积累文言词汇。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得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得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言语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逐段理解:读第一段:(1)“奇巧”二字的作用是什么?总说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成就卓越,总领全文。(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作用? 概括说明原料小而题材广,说明王叔远构思精巧,可见他雕刻成就突出。(3)哪句话交代核舟的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读第二段,思考: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点明窗子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读第三段:(1)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③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2)这段对人物造型运用了外貌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印证了第一段的哪句话?作用?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作用: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3)概括本段内容。介绍舟上的游览者——东坡、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4)划分本段层次,说出本段的结构特点。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总说,②-⑤介绍苏、黄,⑥⑦介绍佛印先总后分 读第四段:(1)舟尾横卧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么?照应“泛”字,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2)本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分类别、摹状貌:右边舟子神态轻松悠闲,左边舟子神态专注平静。(3)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读第五段:内容概括。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这段介绍的是船背的题字和篆文。略写。 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读第六段:(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2)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3)“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用?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高超雕刻技艺的赞叹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点明全文中心(4)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探究讨论: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第一问: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第二问: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加之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可以让读者想象苏轼当年泛舟的优美环境,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再写人,苏、黄和佛印是主要人物,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后说。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总之,一为表达方便,二为遵循事物内在逻辑。结合内容具体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运用的是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介绍船舱、船头、船尾,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写船头三人是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间顺序。全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摹状貌:“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两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自由诵读,背诵。 读讨论比较读读笔记读明确主题主题顺序顺序说明方法读 明确目标明确文体目标1目标1目标1目标1目标1目标2
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2)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C. 窗上对联刻的是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D.结尾一段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觉得写得太啰嗦了。而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比较阅读:【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B.珠可历历数也(清楚明白)C.大可二寸 (大约) D. 篷桅橹舵咸具(详细)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佛印绝类弥勒 绝巘多生怪柏D.篷桅橹舵咸具 具答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扩展延伸】东坡画扇 (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某家以制扇为业 (职业) B.适父死(适逢,恰逢,正赶上)C.至懊恨不胜而去 (离开) D. 公熟视久之(熟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2)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核舟记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复习: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诎——“屈”,弯曲 衡——“横”,横着 简——“拣”挑选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解释下面红色的多义词: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绝:佛印绝类弥勒(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零数,馀数。 有。 通“又”。 雕刻成。 是。
大约。
可以
类似
类
极
隔绝
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义:
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 )今义:品尝。
贻:古义( )今义:贻误,贻害
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 )今义:可以。
许:古义:(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今义:比较,对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 )今义:曾经。
矫首昂视 矫:古义:( )今义:矫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古义:( )今义:奇数。
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曾经
赠
大约
左右
靠近
尚,还
举
零数
以及
写出下面红色词的用法和意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
箬篷覆之。( )
石青糁之。( )
( )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指出下面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
(3)中轩敞者为舱。 ( )
(4)则题名其上。 ( )
(5)其两膝相比者 ( )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判断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倒装句
翻译句子: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学习目标
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
新知讲解
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得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得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言语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读第一段:
(1)“奇巧”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总说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成就卓越,总领全文。
(2)“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作用?
概括说明原料小而题材广,说明王叔远构思精巧,可见他雕刻成就突出。
(3)哪句话交代核舟的主题?
“盖大苏泛赤壁云”
读第二段,思考: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点明窗子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
读第三段:
(1)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
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
③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中。
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
(2)这段对人物造型运用了外貌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印证了第一段的哪句话?作用?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用: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3)概括本段内容。
介绍舟上的游览者——东坡、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4)划分本段层次,说出本段的结构特点。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①总说,②-⑤介绍苏、黄,⑥⑦介绍佛印
先总后分
读第四段:
(1)舟尾横卧一楫”起何作用?暗示了什么?
照应“泛”字,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2)本段文字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分类别、摹状貌:右边舟子神态轻松悠闲,左边舟子神态专注平静。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
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读第五段:
内容概括。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段介绍的是船背的题字和篆文。
略写。
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读第六段:
(1)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2)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3)“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用?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高超雕刻技艺的赞叹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点明全文中心
(4)作者在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
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
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第一问: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第二问: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加之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可以让读者想象苏轼当年泛舟的优美环境,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再写人,苏、黄和佛印是主要人物,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后说。
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总之,一为表达方便,二为遵循事物内在逻辑。
结合内容具体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
按照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运用的是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介绍船舱、船头、船尾,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写船头三人是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和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写船尾的舟子是按照由右到左的空间顺序。
全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摹状貌:“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自由诵读,背诵。
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2)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C. 窗上对联刻的是苏东坡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D.结尾一段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觉得写得太啰嗦了。而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比较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B.珠可历历数也(清楚明白)
C.大可二寸 (大约) D. 篷桅橹舵咸具(详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佛印绝类弥勒 绝巘多生怪柏
D.篷桅橹舵咸具 具答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拓展提高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某家以制扇为业 (职业) B.适父死(适逢,恰逢,正赶上)
C.至懊恨不胜而去 (离开) D. 公熟视久之(熟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2)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3.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
舟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整体
局部
中间
两边
船背
逻辑顺序
主 —— 次
核舟记
总写精湛技艺,点明主题及其来历
分写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总结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技艺。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