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6张PPT)+4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6张PPT)+4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21 18:49:47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英】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
让我们走进宋朝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知道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集权措施,理解其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概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 借助平板任务驱动,通过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角色扮演、史料分析与搜集、图表分析、对比等方法探究学习;
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北宋的集权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北宋的加强中央集权
视频:五代十国
新知讲解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宋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视频:黄袍加身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北宋的建立
1. 时间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2. 都城
3. 国号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局部统一)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共)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地方节度使辖区)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从君臣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视频:宋太祖加强军权措施
军事上:杯酒释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须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1.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2. 原因
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削弱相权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视频:宋太祖控制地方的措施
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行政上:
监控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财政上:
设转运使统管财政(四监司)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从965年起,赵匡胤往各地派转运使,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地方的财赋收入,除开支本地行政经费所需外,其余全部输送京师,州府官员不得截留。没钱,你就是有兵都没用。下面的人一看,跟着你混,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那就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犯不着听你忽悠去冒险。
并且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军政上: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更戍法)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重文轻武政策
1.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研读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
——(宋)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原因(目的):防止武将专权
措施:重用文臣,限制武将
三、重文轻武政策
重用文臣,使其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让文臣统兵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1)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政策
1.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2.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为重要科目
3.武则天:创立殿试
4.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发展历程
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一:“以书院而论,唐、辽、金加起来也不10%。”
—李裕民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二 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1、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2、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尚,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宋名臣职位表(部分) 时期 姓名 出身 职位
仁宗 范仲淹 科举 参知政事
仁宗 欧阳修 科举 副枢密使
仁宗 曾巩 科举 知州
仁宗 文彦博 科举 副枢密使
神宗 王安石 科举 参知政事
哲宗 刘挚 科举 御史中丞
恭宗 文天祥 科举 参知政事
崇文抑武
赵恒
三则材料有何联系?对武将地位有何影响?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万
1. 7万
2. 4万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财政负担增加
文臣掌兵,屡次战败
重文轻武的消极影响?
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
(1021-1086)
变法目的: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
(1048-1085)
王安石变法
大刀阔斧行变法
变法效果
富国
强兵?
募役法(目的:限制官僚等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目的:促进农业发展)
方田均税法(目的:避免逃税,增国国家赋税收入)
保甲法(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政治秩序,增国家军事力量)
培养人才
强兵
富国
熙宁二年(1069)
熙宁九年(1077)罢相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后被全部废除。
北宋的政治
轮驻防

控禁军
解兵权
崇文抑武

解节度使权
选派大批文臣
增设机构

收地方赋税
积弱
积贫
王安石变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