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练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百家饭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 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按农家的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消除晦气,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 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精米、香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讲究,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来吃百 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 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百家饭是用从“百家”乞讨来的粮食做成的,按农家的说法,吃百家饭是为了( )
A.当地节日的习俗 B.祈愿丰收 C.祝福平安 D.消除晦气
2.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调皮的事,主要作用是( )
A.体现孩子的童真童趣、开心顽皮
B.为后文作铺垫,引出所写的话题
C.总领全文
D.无关紧要,可删去
3.文中画“ ”的句子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煮熟后的百家饭的诱人?( )
A.嗅觉和视觉 B.味觉和视觉 C.嗅觉和听觉 D.味觉和听觉
4.“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其中的原因不包括( )
A.百家饭配料讲究,让人直流口水。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食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掉进粪坑的经历令“我”难忘。
5.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味
这几年,每逢年底岁末,人们一见面就叹息,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是什么 离家进城几十年了,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每隔上三两年,我就会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一下那久违的年味。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二踢脚、麻雷子,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爆竹声中一岁除”,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这年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
酒香味。亲朋妤友利用过年时节欢聚一堂,喝酒庆祝,到处酒香飘逸。爱串亲戚的人说,哪个村的酒味浓,哪个村的日子就最红火。
蒸馒头味。毎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时,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饺子味。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就连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已够肥的肉馅,还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有底了。
还有一种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写春联的墨香味。在家乡,直到今天,还是要贴手写的春联,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在各家门口转悠,品评春联的内容、书法,看谁家写得巧妙、别致、有趣。
尽管城里的年味各种各样,别具特色,但我总还是想念家乡的年味。
1.文中的“年味”指的是 ,代表 。
2.本文运用( )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
A.分一总 B.总一分一总 C.总一分
3.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说到了想念家乡的年味,这样显得重复。
B.文中第1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年味的喜爱之情。
C.本文详略安排得当。详细写了过年的硝烟味、饺子味,略写了酒香味、蒸馒头味、墨香味。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5.作者认为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藏在拐杖里的爱
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这祥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有吵不完的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
事故并不是很严重,但父亲却有一段时间不能行动自如,必须拄着拐杖走路。我看见他在一瞬间消沉下去,苍老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一些。而母亲也变了,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对于父母前所未有的和平状态,我看在眼里感到颇为惊讶。心想,或许因为父亲是 整个家庭的支柱,他不能倒下的原因吧。
医生曾说,一个月之后父亲就可以离开拐杖的支撑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父亲的腿似乎仍不见好转,离开拐杖他就无法走路。母亲着急了,怕是伤口恶化,非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这才悠悠地说:“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在黄昏的夕阳中散步,跟你平静地说说话。其实腿早好了,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我的心也湿润了。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还有爱情可言,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
第二天,母亲精心地收藏好那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在温馨美好的夕阳中,又和父亲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父亲步伐稳健,面带笑容,而母亲的手,正搀在父亲的臂弯里。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固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说“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中“如此细心”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那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拐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D 2.B 3.A 4.D
5.示例:我认为这样的传统习俗应当加以保护。因为地方的传统习俗包含了当地的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护传统习俗,也是対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1.硝烟味、酒香味、蒸馒头味、饺子味、墨香味 热闹喜庆
2.B3.B
4.照应开头
5.示例:我认为现在的年味没有变淡。虽然现在过年不再放鞭炮,但大多数的习俗还保留着,而且现在的过年方式更多样,发祝福短信、发红包等也是表达祝福和增进情感的一种方式。
(三)1.固执:(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失意: 不得志,不如意。
2.“如此细心”是指母亲照顾父亲这件事。
3.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4.因为这根拐杖使吵了几十年的夫妻在温馨美好 的夕阳中,又互相搀扶着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
5.“拐杖”在文中起线索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