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06 21: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指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怎样一种形势之下?设想一下毛泽东当时想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取得最终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由于 和 ,采取“ ”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商讨” 问题。
2.为争取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达成《 》,规定: 建国,坚决避免 ,召开 ,保证 ;但对 和 未能达成协议。
3. 年初, 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 的政治协议。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假和平、真内战国内和平和平双十协定和平内战政协会议人民权利人民军队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1946政治协商会议有利于人民
4.政协协议很快被 , 年 月,国民党大举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5.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军队对 和 发动重点进攻,结果被粉碎。国民党撕毁19466中原解放区陕北山东解放区二、战略决战和三大战役
1. 年 月, 率 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揭开 序幕。
2.到 年, 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军连续发动 三大战役。
(1) 年 月,辽沈战役打响,首先攻占 ,11月初,东北全境 。
(2) 年11月,以 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打响, 年 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76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大别山战略反攻1948敌我力量辽沈、淮海、平津19489锦州解放1948徐州19491
(3)平津战役中,由于 , 接受和平改编, 年 月,北平和平解放。
(4)三大战役从 和 上看,是空前的, 基本被消灭。中共的努力争取傅作义19491规模成果党军队的主力国民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 》上签字,和谈破裂。
2. 年 月 日, 战役开始, 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 。
3.历史意义:
(1)标志中国 的历史结束, 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内和平协定1949421渡江2322基本胜利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独立、统一(2)改变了 ,壮大了世界 力量,鼓舞了 的士气。
(3)是 和 的胜利。
【特别提示】 本课涉及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两次谈判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点,因此要注意进行比较,从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论。世界政治格局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1.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谈判的。②从国民党的目的上看,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实现缓兵备战的目的。③从成果上看,所达成的协议都是中共主动提出并努力争取得到的。④从结果上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为国民党缺乏诚意而导致破灭。(2)不同点:①从形势上看,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军队力量上处于优势,而北平谈判时,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②从国民党的具体目的上看,重庆谈判是想制造民主假象,把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共;北平谈判时想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实现“划江而治”的目的。
【辨误析错】历史事件的比较题,可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三方面着手分析,进行具体的比较。【例1】 1949年4月1日上午,以张治中将军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一行二十余人,乘“空中行宫”号飞机由南京飞抵北平。他此行的最终结局是 (  )
A.圆满完成南京国民政府指派的任务
B.避免了国共两党继续战争
C.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接受和谈条件
D.和谈破裂,战火又起
【精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并把所学知识灵活推理、分析的能力。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看出,张治中此行的目的是与共产党和谈。双方虽然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答案】 D
顿有所悟 对于材料型选择题要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1)国内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辨误析错】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意义注意从国内及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例2】 第二次国共内战(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民国称之为“抗共卫国勘乱战争”),是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与国民政府军队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内战。中共把这次战争称为 (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长征 D.北伐战争
【精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推理、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共卫国勘乱战争”“规模最大”等关键词,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答案】 B
顿有所悟 要尽量多掌握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称呼,这也是学好历史的关键一步。关于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
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的探究
思维拓展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当时有几种前途命运可供中国人民选择:一是帝国主义千方百计要变中国为他们的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允许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二是旧式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表明此路不通。三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史上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但是一个接一个的救国方案伴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而流产。因为帝国主义强大,封建势力强大,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使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所证明了的。四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提供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率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千方百计阻挠、破坏、残酷镇压,甚至相互勾结,共同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但最后都没有得逞。这是因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对中国人民110年拼搏、抗争、探索所作的最后裁决,是符合历史进步的正确选择。
应用指南
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这一过程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导析】 ①中国人民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③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这些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课内综合题
【例1】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有 (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归纳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南京的历史。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在中国统治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结束,后来又追歼残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史。
【答案】 D
【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地方历史色彩,这一特点在近年分省命题的情况下,经常出现,需要给与关注。●课标新题
【例2】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以上表述的是(  )
A.粉碎国民政府的重点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归纳提示】 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基本过程的掌握,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如“锦州”“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东北野战军”的关键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辽沈战役”,三大战役即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答案】 C
【点评】 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必须全面掌握,且要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