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九年级 课 时 数: 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化学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一对一 授课方式 线下 授课内容 分子和原子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了解物质的构成,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3、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
二、学习目标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2、分子、原子(重点、难点)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重点)
分子和原子我们前面第一节课讲过什么是化学,知道了化学的概念。其中也提到了两个字“物质”,当时还讲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什么是微观:看不见的,什么是宏观:看的见的),微观粒子也就是微小看不见的粒子。我能说看不见的物质不存在吗? 那物质是由哪几种常见微观粒子组成呢?今天讲的就是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 一院香 。 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湿衣服晾干) (久置的水杯内壁出现水雾)【问】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花香和酒香?湿衣服为什么可以在太阳底下晾干?久置的水杯内壁出现水雾?上面我们所讲的几个现象,在很久之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思考,为了解释这类现象,提出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看不见的粒子组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课本49页图3-2),甚至还能观察到原子的移动(课本19页图3-3)。(苯) (苯分子)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1993年,中科院北京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通过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的表面形成一定规整的图形,右图的“中国”两字就是这样形成,并经放大约180万倍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这种在晶体表面开展的操纵原子的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探究实验 (观察课本48页实验3-1 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这也能解释上面的现象)【问】如果将第一个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水换成热水的话,会发生溶液变红的更快,也就是说品红分子扩散的跟快,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品红在受热的情况下,品红分子的能量增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的基本性质1、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课本49页 探究)实验步骤a.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溶液仍为无色溶液变红色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解释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实验结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使酚酞变色。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随堂练习11、在浓氨水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会变( )A.红色 B.无色 C.黑色 D.蓝色2、浓氨水具有的物理性质,包含下列选项中的( )A.碱性 B.挥发性 C.助燃性 D.红色溶液3、如图实验装置验证了分子在不断运动。那么烧杯B的用途是( )A.多余的,没有什么意义 B.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验证空气不能使酚酞变红 D.为了增加大烧杯外的湿度4、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片上酚酞试液______依次变红,(填下列序号) AA.从右向左 B.从左向右;这说明了______(填下列序号)A.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现在知道了物质是由许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比如湿衣服经过晾晒干,水分子在做不断的运动跑到空气中去,证明 水分子不仅 小 还不 重 。那我们的微观粒子(水分子)体积是有多小多重呢?如书本介绍。 3、分子之间是有间距的我们知道气体在高压低温下可以压缩在钢瓶中,那是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距(间隙),在受压的情况下会液化,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了。相同质量的同一质量的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所占的体积不同,是因为分子间的间距不同。如氧气,同等质量的氧气在正常状态下是气态(体积大),在高压低温(-180℃)下是淡蓝色液态,在高压低温(-213℃)是淡蓝色雪花状固态(体积最小)。1、实验探究分子间是有间距:酒精与水混合:100mL酒精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200mL?2、实验操作: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实验现象: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有水的更易推压。实验结论: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中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大。【思考问题】下列是热胀冷缩现象,如何用刚学的知识来解释原理?为什么弄瘪了的乒乓球,用开水烫会鼓起来? 温度计的升降?夏天自行车、汽车的轮胎不能充太足的气?【答】 这是由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气体分子间的间距增大,把原来瘪的地方顶起来了。温度计里的水银或酒精,随着气温变化热胀冷缩而显示不同的刻度。(Hg原子受热,原子之间间距增大)(3)防止温度高时,因气体膨胀引起爆胎。【总结】物理受热膨胀冷缩现象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或间距受热时增大,受冷时缩小的缘故。随堂练习21、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C.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隔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3、一滴水(约0.05mL)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由此最能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有( )A.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B.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C.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4、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100mL。对此现象的解释最科学的是( )A.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分为原子 说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主要讲到的两种粒子(分子和原子)。那什么是分子呢?什么是原子呢?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分子。分子概念: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概念的理解; 例子:我们在上面举了一个糖溶于水的例子,糖是我们可以看的见得一种物质,是由糖分子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甜性,这是糖的一种性质。将糖放入水,糖“消失”了,变成了糖水。我可以说糖与水反应了吗?我没看见糖我就说糖没有了可以吗 这是不行的,因为糖溶于水,变成了糖水,而糖水还是有甜味,这是糖的性质,证明糖还在水里面,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糖分子保持了他的性质。如果糖反应了就不会有甜味了。①“保持”是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氧的三态)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④“分子”不是绝对的“没有比它更小的粒子”的意思,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石蜡的燃烧 石蜡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石蜡分子具有可燃性,氧气分子具有助燃性。在发生化学变化后,反应物都没有了,其性质肯定不能够保持。原子提出问题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原子的基本性质(与分子的相似)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原子在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③原子之间有间隔。④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上图)(3)原子的理解①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如稀有气体、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②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离开“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知识拓展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也可直接聚集成新物质。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提出问题 分子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归纳总结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结合成分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探讨一下之前学的 物质的变化 和 纯净物、混合物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且只有形态上的改变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反应物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分子不变分子改变,原子不变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概念只含有一种物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随堂练习3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氧气 B.过氧化氢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2、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B. 单个二氧化硫分子有刺激性气味C.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反应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D. 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3、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 )A. 原子的质量极小 B.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 原子的体积极小 D. 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数目不变4、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 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D.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课后作业一、单选题1.(2019吉林)下列有关分子、原子说法错误的是( )A.很小 B.不断运动 C.有间隔 D.不可分2.(2019张家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3.(2019·河北)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 C.分子的数目减少 D.分子的间隙变小4.(2018·呼伦贝尔)原子与分子的本质区别是( )A.质量和体积的大小 B.间隔的远近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D.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可以再分5.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铝 B.氢气 C.金刚石 D.氯化钠6.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分子可分得是( )A.水受热后气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7.(2019.广安)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 C. D.8.(2019·本溪)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二、选择填充题9.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湿衣晾干——分子不停地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C.干冰升华——分子本身变大 D.轮胎充气—— 10.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氯化钠 B.二氧化硫 C.汞 D._______三、简答题11.(2019·临沂)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 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12.资料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HCl)气体,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NH3),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资料②:经查阅氯化氢气体分子比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慢。如图所示,烧瓶A中盛有浓盐酸,烧瓶B中盛有浓氨水,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d、e、f三个标记。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实验开始时打开开关a、b,一会儿后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白烟,此现象能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3)你认为玻璃管中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 (选填“d”“e”或“f”),理由是 答案随堂练习11~4:ABCC随堂练习21~4:BBDA随堂练习:31~4:ACDB课后练习1.D 2.A 3.D 4.D 5.B6.D 7.A 8.B 9.A 分子间有间隙 10.C 铁1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 难溶于水 ; 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12.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会在d出相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