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 补铁剂中铁元素的检验——应用配合物进行物质检验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1.Fe2+和Fe3+的检验方法
2.Fe2+和Fe3+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
中心原子 配体 形成的配合物 颜色
Fe2+ H2O [Fe(H2O)6]2+ 浅绿色
Fe3+ H2O [Fe(H2O)6]3+ 淡紫色
Fe3+ OH- [Fe(OH)]2+ 黄色
Fe2+ SCN- [Fe(SCN)n]2-n 无色
Fe3+ SCN- [Fe(SCN)n]3-n 红色
Fe2+ phen [Fe(phen)3]2+ 橙红色
Fe2+ EDTA4- [Fe(EDTA)]2- 浅绿色
Fe3+ EDTA4- [Fe(EDTA)]- 黄色
3.螯合物
(1)定义:多齿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2)特征:比金属离子与其配体生成的类似配合物稳定性高,用途更广。
(3)常见的螯合剂:EDTA、环状配体冠醚类螯合剂。
INCLUDEPICTURE "自主探索JS.TIF" INCLUDEPICTURE "自主探索JS.TIF" \* MERGEFORMAT
(教材二次开发)教材P76图2-5-1画的是“琥珀酸亚铁”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此结构判断,该物质是否是螯合物?若是,其中心原子和配体以及配位数分别是多少?
提示:是。中心原子是Fe,配体是1,4 丁二酸根,配位数是2。
(情境思考)螯合物是配合物的一种,在螯合物的结构中,一定有一个或多个多齿配体提供多对电子与中心体形成配位键。“螯”指螃蟹的大钳,此名称比喻多齿配体像螃蟹一样用两只大钳紧紧夹住中心体。螯合物在工业中用来除去金属杂质,如水的软化、去除有毒的重金属离子等。比如重金属生产和使用的工厂使用重金属捕捉剂来沉淀重金属离子,达到净化废水的效果。
据以上材料思考:什么是螯合物?螯合物与普通配合物相比较有什么优势?
提示:螯合物是由中心离子和多齿配体结合而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其优势是比金属离子与其配体生成的类似配合物稳定性更高,用途更广。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项目活动1:补铁药片中铁元素价态的检验
铁元素是构成人体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发育,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大约有50%的女童、20%的成年女性、40%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补铁是通过食物或专用营养剂为人体额外补充必需的、适量的无机铁或有机铁化合物,从而补充铁元素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或辅助治疗疾病目的的过程。主要通过口服或者注射一些含铁制品来进行补充,那么补铁药主要有哪些?其中含有的铁元素的价态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补铁药中铁元素的价态吧!
INCLUDEPICTURE "活动探究JS.TIF" INCLUDEPICTURE "活动探究JS.TIF" \* MERGEFORMAT
1.实验用品
琥珀酸亚铁片、KSCN溶液、稀盐酸、氯水、研钵、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2.实验方案:
(1)溶解固体样品:
取几粒琥珀酸亚铁片,将其在研钵中研成粉末状,然后将粉末溶于稀盐酸中。
(2)Fe2+、Fe3+的检验
①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 mL琥珀酸亚铁溶液,滴加少量KSCN溶液,观察颜色,然后再加入新制氯水,振荡,静置,观察颜色变化。
②现象: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没有变化(但是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显示浅红色),再滴加新制氯水后,溶液变为红色。
③结论:琥珀酸亚铁中含有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Fe3++3SCN-===Fe(SCN)3。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JS.TIF"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JS.TIF" \* MERGEFORMAT
(1)在做Fe2+的检验的实验中,加入KSCN溶液后,有些同学在未加新制氯水的情况下,溶液中也产生了红色,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溶解过程中或操作中,没有隔绝空气,导致少量的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在做Fe3+的检验的实验时,老师将所有同学分成两组,一组用蒸馏水溶解琥珀酸亚铁片形成悬浊液,一组用盐酸溶解琥珀酸亚铁片形成悬浊液,结果用蒸馏水的一组未见红色,而用盐酸的一组看到了红色,这是什么原因?
提示:Fe3+的水合离子[Fe(H2O)6]3+呈淡紫色,但因Fe3+极易水解,故未充分酸化的水溶液会由于有[Fe(OH)]2+存在显黄色,随着pH的升高,Fe3+水解程度增加,可以生成Fe(OH)3胶体或沉淀,用SCN-检验时,在pH>3时,SCN-无法竞争到Fe3+,故不会变色;当pH<3时, OH-浓度很小,这时SCN-会与Fe3+结合而变红色。
INCLUDEPICTURE "探究总结JS.TIF" INCLUDEPICTURE "探究总结JS.TIF" \* MERGEFORMAT
1.不同价态的铁的检验:
(1)Fe2+的检验方法:
①方法: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氯水变成红色溶液
②发生的反应:2Fe2++Cl2===2Fe3++2Cl-
Fe3++3SCN-===Fe(SCN)3(红色)
(2)Fe3+的检验
①方法: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②反应:Fe3++3SCN-===Fe(SCN)3(红色)
(3)注意事项:
①用SCN-检验时,在pH>3时,SCN-无法竞争到Fe3+,故不会变色;当pH<3时, OH-浓度很小,这时SCN-会与Fe3+结合而变红色,故检验Fe3+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②检验Fe2+和Fe3+最好都用形成配合物的方式进行检验,否则很容易产生误差。
2.陌生现象寻找原因的思路:
(1)列出体系中存在的微粒;
(2)逐一判断每一种微粒是否是影响因素;
(3)筛选出潜在的影响因素;
(4)作出解释、提出猜想;
(5)进一步设计出控制变量的实验,检验猜想的合理性,确认影响因素。
INCLUDEPICTURE "素养训练JS.TIF" INCLUDEPICTURE "素养训练JS.TIF" \* MERGEFORMAT
(2021·太原高二检测)(1)二水合草酸镓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镓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草酸根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2)琥珀酸亚铁片是用于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的常见药物,其中“亚铁”是关键成分,K3[Fe(CN)6]溶液是检验 Fe2+的试剂,1 mol CN-中含 π 键的数目为________,临床建议服用维生素 C 促进“亚铁”的吸收,避免生成 Fe3+,从原子结构角度来看,Fe2+易被氧化成 Fe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CH3)3N与盐酸反应生成[(CH3)3NH]+,该过程新生成的化学键为________(填序号)
a.离子键 b.配位键
c.氢键 d.非极性共价键
若化合物(CH3)3N 能溶于水,试解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u2+等过渡元素水合离子是否有颜色与原子结构有关,且存在一定的规律。试推断Ni2+的水合离子为________(填“有”或“无”)色离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 Sc3+ Ti3+ Fe2+ Cu2+ Zn2+
颜色 无色 紫红色 浅绿色 蓝色 无色
(5)元素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Cu=1 959 kJ·mol-1、INi=1 753 kJ·mol-1,ICu>INi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镓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四周期ⅢA族,草酸根离子为C2O中,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碳的化合价为+3价,所以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
(2)因为CN-的电子式为,故1个CN-中含2个π键,所以1 mol CN-中含 2NA个π 键,Fe2+价电子排布为3d6,易失一个电子形成Fe3+,其价电子排布为3d5,3d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相对稳定,所以 Fe2+易被氧化成
Fe3+。
(3)化合物(CH3)3N与盐酸反应生成[(CH3)3NH]+,该过程新生成的化学键为氮与氢离子形成配位键,所以选b;极性分子(CH3)3N和水之间形成氢键,所以溶解性增强。
(4)Zn2+的原子核外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d轨道上有10个电子,Zn2+无色,Sc3+的原子核外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其d轨道上有0个电子,处于全空,故没有颜色, Ni2+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既不是全空也不是全满状态,所以Ni2+的水合离子为有色离子,依据是3d 轨道有电子,且不满。
(5)铜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镍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铜失去最外层电子时为全充满状态,比较稳定,所以第二电离能较大;镍元素失去最外层电子后为1s22s22p63s23p63d8,不属于全满或半充满状态所以第二电离能比铜小。
答案:(1)第四周期ⅢA 族 sp2
(2)2NA Fe2+价电子排布为3d6,易失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3d5结构
(3)b (CH3)3N 中的 N 上有 1 对孤电子对,有一定的极性,与水之间形成氢键,所以能溶于水
(4)有 3d 轨道有电子,且不满
(5)Cu+外层电子为 3d10,不易失电子;Ni+外层电子为 3d84s1,相比 Cu+容易失去电子,故第二电离能小
项目活动2:寻找更优的检验试剂
相同金属与不同的配体形成配合物,颜色可以完全不同。普通的水合亚铁离子,能吸收红色的可见光发生d-d跃迁,所以看起来是绿色。因为d-d跃迁吸光系数很小(即吸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亚铁离子的颜色很浅。而血液中的亚铁是与卟啉配位的,结构如图,
这个结构被称为血红素,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血红素是一种螯合物。血红素对可见光的吸收主要来自卟啉π电子的π-π*跃迁以及Fe到卟啉π*轨道的金属-配体电子转移(MLCT)。这两个吸收的波长与[Fe(H2O)6]2+的完全不同,所以造成了二者颜色的巨大差异。同时,以上两个吸收的吸光系数比d—d跃迁大得多,所以血液的颜色比[Fe(H2O)6]2+要深得多。所以选择不同的配位剂可能会有不同的检验的效果,那么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检验铁的试剂还有哪些更好的吧!
INCLUDEPICTURE "活动探究JS.TIF" INCLUDEPICTURE "活动探究JS.TIF" \* MERGEFORMAT
1.Fe2+、Fe3+形成配合物的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
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苯酚、KSCN、邻二氮菲、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实验步骤】
(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分别向四支试管中滴加苯酚、硫氰化钾、邻二氮菲、EDTA二钠盐四种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每种溶液中均有颜色变化,但是邻二氮菲颜色变化最明显,硫酸亚铁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橙红色。
结论:Fe2+与四种物质均可以形成配合物,邻二氮菲是Fe2+检验的特效试剂。
(2)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铁溶液,分别向四支试管中滴加苯酚、硫氰化钾、邻二氮菲、EDTA二钠盐四种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每种溶液中均有颜色变化,滴加苯酚的溶液变紫色,滴加硫氰化钾的溶液变红色,滴加邻二氮菲的溶液变为淡红色,滴加EDTA二钠盐溶液显黄色,但是颜色变化不明显。
结论:Fe3+与四种物质均可以形成配合物,苯酚和硫氰化钾颜色变化最明显,苯酚和硫氰化钾是Fe3+检验的特效试剂。
2.Fe2+、Fe3+检验中配体作为检验试剂的条件选择。
【实验用品】
硫酸亚铁溶液、邻二氮菲、NaOH溶液、稀硫酸
【实验步骤】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邻二氮菲,观察颜色变化;然后将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NaOH,观察现象,一份滴加稀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现象:硫酸亚铁溶液由浅绿色变成橙红色,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直至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硫酸后溶液颜色变浅,直至消失。
结论:邻二氮菲是Fe2+检验的特效试剂,其显色与溶液的pH有关,适宜范围在2~9之间。
(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观察颜色变化;将溶液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另一份中加入盐酸,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开始滴加硫氰化钾的溶液后变红色,一份滴加NaOH后溶液颜色变浅,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一份加入盐酸,溶液颜色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硫氰化钾检验Fe3+时受溶液pH的影响,其中检验时的pH<3。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JS.TIF"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JS.TIF" \* MERGEFORMAT
(1)根据以上实验说出什么试剂在什么条件下适用于检验Fe2+、Fe3+?
提示:邻二氮菲是Fe2+检验的特效试剂,其显色与溶液的pH有关,适宜范围在2~9之间;硫氰化钾检验Fe3+时受溶液pH的影响,其中检验时的pH<3。
(2)说明检验试剂与Fe2+显色的酸碱性条件,运用配合物和平衡原理进行解释。
提示:邻二氮菲与Fe2+形成配合物的反应同样受到pH的影响,当H+浓度较高时,邻二氮菲中的N会优先与H+形成配位键,导致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减弱。若OH-浓度高,OH-又会与Fe2+作用,同邻二氮菲形成竞争,所以邻二氮菲检验Fe2+的pH适宜范围在2~9之间。
INCLUDEPICTURE "探究总结JS.TIF" INCLUDEPICTURE "探究总结JS.TIF" \* MERGEFORMAT
1.检验Fe2+、Fe3+的特效试剂与使用条件:
(1)Fe2+的检验:邻二氮菲是Fe2+检验的特效试剂,其显色与溶液的pH有关,适宜范围在2~9之间。
(2)Fe3+的检验:硫氰化钾是检验Fe3+的特效试剂,但检验过程受溶液pH的影响,其中检验时的pH<3。
(3)检验Fe2+、Fe3+的另外特效试剂。
①Fe3+的检验:亚铁氰化钾K4[Fe(CN6)]可以检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②Fe2+的检验:铁氰化钾K3[Fe(CN6)]可以检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2.配合物在检验离子中的应用:
(1)配体结合中心离子的强弱关系:一般是配体中可配位的原子越多越稳定,稳定性弱的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稳定性强的配合物。
(2)影响因素:溶液的酸碱性、中心离子和配体浓度。
3.借助配合物检验金属离子的过程:
INCLUDEPICTURE "素养训练JS.TIF" INCLUDEPICTURE "素养训练JS.TIF" \* MERGEFORMAT
(双选)(2021·廊坊高二检测)如图所示,a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易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b为EDTA与Ca2+形成的螯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b中N原子均采取sp3杂化
B.b中Ca2+的配位数为6
C.a中配位原子是C原子
D.b中含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配位键
【解析】选A、B。A项,a中N原子有3对σ键电子对,1对孤电子对,b中N原子有4对σ键电子对,没有孤电子对,则a、b中N原子均采取sp3杂化,正确;B项,b中Ca2+为配离子,Ca2+的配位数为6,正确;C项,a不是配合物,错误;D项,钙离子与N、O之间形成配位键,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不含离子键,错误。
【补偿训练】
1.(2021·西安高二检测)已知某紫色配合物的组成为CoCl3·5NH3·H2O,其水溶液显弱酸性,加入强碱加热至沸腾有NH3放出,同时产生Co2O3沉淀;向一定量该配合物溶液中加过量AgNO3溶液,有AgCl沉淀生成,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再加过量AgNO3溶液于滤液中,无明显变化,但加热至沸腾又有AgCl沉淀生成,且第二次沉淀量为第一次沉淀量的二分之一。则该配合物的化学式最可能为( )
A.[CoCl2(NH3)4]Cl·NH3·H2O
B.[Co(NH3)5(H2O)]Cl3
C.[CoCl(NH3)3(H2O)]Cl2·2NH3
D.[CoCl(NH3)5]Cl2·H2O
【解析】选D。CoCl3·5NH3·H2O的水溶液显弱酸性,加入强碱加热至沸腾有NH3放出,说明NH3均在内界,向该配合物溶液中加过量AgNO3溶液,有AgCl沉淀生成,说明该配合物外界有Cl-,过滤后再加过量AgNO3溶液于滤液中无变化,但加热至沸腾又有AgCl沉淀生成,且第二次沉淀量为第一次沉淀量的二分之一,说明该配合物内界也含有Cl-,且外界的Cl-与内界的Cl-个数之比为2∶1。综上分析,D项最有可能。
2.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地壳中其丰富程度远低于氧、硅、铝、铁等元素。但是,碳却是存在形式最复杂的元素,如煤、石油、天然气、动植物体、石灰石、白云石、二氧化碳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CO2分子中,碳原子采用__________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
(3)COCl2俗称光气,分子中C原子采取sp2杂化成键,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COCl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
(4)二茂铁(C5H5)2Fe是Fe2+与环戊二烯基形成的一类配合物,实验室测定铁的含量:可用配位剂邻二氮菲(),它能与Fe2+形成红色配合物(如图1),该配离子中Fe2+与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共有________个。
【解析】(1)基态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知碳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2)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是2且不含孤电子对,所以碳原子采用sp杂化。(3)碳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且不含孤电子对,所以其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4)铁与氮原子之间形成配位键,由图可知,该配离子中亚铁离子与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共有6个。
答案:(1)1s22s22p2 (2)sp (3)平面三角形 (4)6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1·邢台高二检测)下列关于配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酸铜的水溶液中,铜离子实际上主要以四水合铜离子的形式存在
B.氯化银沉淀能溶于氨水,说明有的配合物(或配离子)很稳定
C.金属离子都能作为中心离子,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可作配体
D.硫氰合铁(Ⅲ)离子呈血红色,由此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离子
【解析】选C。铜离子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四水合铜离子的形式存在,故A正确;因Ag+能与NH3形成更稳定的配离子[Ag(NH3)2]+,导致氯化银沉淀能溶于氨水,故B正确;不是所有金属离子都能作为中心离子,只有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才可作配体,故C错误;常用KSCN溶液检验Fe3+离子,现象是溶液呈血红色,故D正确。
【补偿训练】
1.(2021·南安高二检测)Fe为过渡金属元素,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已知NO能被FeSO4溶液吸收生成配合物 [Fe(NO)(H2O)n]SO4,该配合物的中心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的电子总数之和为2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Fe(NO)(H2O)5]SO4
B.该配合物中所含非金属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p区
C.1 mol该配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可生成2 mol沉淀
D.该配合物中阳离子呈正八面体结构,阴离子呈正四面体结构
【解析】选A。配合物[Fe(NO)(H2O)n]SO4的中心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的电子总数之和为26,因为中心离子Fe2+的最外层有14个电子(3s23p63d6),配体为NO和H2O,每个配体只提供一对电子,因此,14+2+2n=26,所以n=5。 由分析可知,n=5,故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Fe(NO)(H2O)5]SO4,A正确;该配合物所含的非金属元素中,H位于元素周期表s区,N、O、S均位于p区,B不正确;[Fe(NO)(H2O)5]SO4属于配合物,其内界[Fe(NO)(H2O)5]2+较稳定,不与Ba(OH)2发生反应,但是其外界中的硫酸根离子可以与Ba(OH)2反应,因此,1 mol该配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只能生成1 mol硫酸钡沉淀,C不正确;该配合物中阳离子为[Fe(NO)(H2O)5]2+,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6,但是,由于有两种不同的配体,因此其空间构型不可能是正八面体结构,D不正确。
2.下列实验中,依据操作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少量Na2O2 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Na2O2样品已变质
B 向 Ca(ClO)2 溶液中通入 SO2 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H2SO3的酸性强于 HClO
C 将 Fe(NO3)2样品溶于稀 H2SO4后,滴加KSCN 溶液 溶液显红色 Fe(NO3)2样品已氧化变质
D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几滴 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H2O2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原溶液中含有Fe2+
【解析】选D。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氧气,若变质混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有气体生成不能说明是否变质,故A错误;Ca(ClO)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钙,不能比较酸性的强弱,且HClO为弱酸,硫酸为强酸,故B错误;Fe2+在酸性条件下能被NO氧化为Fe3+,则滴加KSCN 溶液后变红色,无法判断Fe(NO3)2样品已氧化变质,故C错误;溶液中先加入几滴 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Fe3+,再滴加H2O2溶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的Fe2+被H2O2氧化为Fe3+,故D正确。
3.测定水的总硬度一般采用配位滴定法,即在pH=10的氨性溶液中,以铬黑T作为指示剂,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水中的Ca2+、Mg2+,测定中涉及的反应有
①M2+ (金属离子)+Y4-(EDTA)===MY2-;
②M2++EBT(铬黑T,蓝色)===MEBT(酒红色);
③MEBT+Y4-(EDTA)===MY2-+EB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合物MEBT的稳定性大于MY2-
B.在滴定过程中眼睛要随时观察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
C.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恰好由酒红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
D.实验时装有EDTA标准液的滴定管只用蒸馏水洗涤而未用标准液润洗,测定结果将偏小
【解析】选C。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MEBT溶液滴加Y4-时会转化为MY2-,说明金属离子更容易与Y4-配位,则MY2-更稳定,故A错误;在滴定过程中眼睛要随时观察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故B错误;滴入标准液前,金属离子与EBT结合生成MEBT,此时溶液呈酒红色,当达到滴定终点时,MEBT全部转化为蓝色的EBT,所以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溶液恰好由酒红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故C正确;只用蒸馏水洗涤而未用标准液润洗会使标准液稀释,导致标准液的用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D错误。
2.关于化合物[Cu(EDTA)]SO4(EDTA的结构简式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u(EDTA)]SO4中所含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和氢键
B.EDTA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sp3
C.[Cu(EDTA)]SO4的组成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顺序为O>S>N>C>H>Cu
D.SO与PO互为等电子体,但空间构型不同
【解析】选B。[Cu(EDTA)]SO4中所含的化学键有硫酸根离子与配离子之间是离子键,硫酸根离子、EDTA内部是共价键,EDTA与铜离子之间是配位键,氢键不属于化学键,故A错误;EDTA中有6个“—CH2—”和4个“—COOH”,“—CH2—”中碳原子为sp3杂化,“—COOH”中碳原子为sp2杂化,所以EDTA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sp3,故B正确;同一主族中,从上向下,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周期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但N原子最外层的2p能级处于半满状态,是一种较稳定结构,所以它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元素,[Cu(EDTA)]SO4的组成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顺序为N>O>H>C>S>Cu,故C错误;SO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4+=4,没有孤电子对,故SO为正四面体结构,SO与PO互为等电子体,PO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故D错误。
3.(2021·济宁高二检测)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原子(离子)的配合物称为多核配合物,如图为Co(Ⅱ)双核配合物的内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6
B.如图结构中的氯元素为Cl-,则其含有极性键、非极性键和离子键
C.配合物中的C原子都是sp2杂化
D.如图结构中所有微粒共平面
【解析】选A。在题给配合物中,带“*”的碳原子,都与4个原子形成共价键。
在Co(Ⅱ)双核配合物中,每个中心离子与5个N原子、1个Cl-形成配位键,则配位数为6,A正确;如图结构中的氯元素为Cl-,则其含有C—H、C—N极性键、C—C非极性键,但不含有离子键,B不正确;分析中所标记的“*”碳原子,与周围4个原子形成共价键,都发生sp3杂化,C不正确;图中“*”标记碳原子与周围4个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接,5个原子不可能共平面,D不正确。
INCLUDEPICTURE "左JS.TIF" INCLUDEPICTURE "左JS.TIF" \* MERGEFORMAT 素养新思维 INCLUDEPICTURE "右JS.TIF" INCLUDEPICTURE "右JS.TIF" \* MERGEFORMAT
4.铁元素不仅可以与SCN-、CN-等离子形成配合物,还可以与CO、NO等分子以及许多有机试剂形成配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铁原子有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CN-有毒,含CN-的工业废水必须处理,用TiO2作光催化剂可将废水中的CN-转化为OCN-,并最终氧化为N2、CO2
①C、N、O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②1 mol CN-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________;
(3)乙二胺四乙酸能和Fe2+形成稳定的水溶性配合物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原理如图:
乙二胺(H2NCH2CH2NH2)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胺,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基态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3d64s2,3d6中最多容纳10个电子,现在有6个,先占据单个的,所以只有2个成对,还有4个未成对;
(2)①同周期第一电离能自左而右具有增大趋势,所以第一电离能O>C。由于氮元素原子2p能级有3个电子,处于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所以C、N、O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O>C;
②1 mol CN-含有碳氮三键,其中1个是σ键,个数为NA。(3)乙二胺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所以乙二胺(H2NCH2CH2NH2)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胺,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
答案:(1)4 (2)①N>O>C ②NA
(3)乙二胺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