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仿写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能在对文章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3.培养读经典作品的爱好、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朱熹
(一)什么是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写作。”模仿得到大家公认的好作品,按照自己积累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启发,刻画人物,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体悟。
(二)仿写的类别
仿写可分为片断仿写和全文仿写。片断仿写主要指仿语言。或仿开头、仿结尾,或仿记叙、仿描写、仿议论等。全文仿写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
仿开头
(1)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鲁迅《故乡》
(2)我与父亲不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我望着窗外的阳光,没有了雨天的乌云密布,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我脑海前闪过…… ——《那个熟悉的背影》
仿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思考:这篇结尾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仿细节
仿写《秋天的怀念》的细节:
原文: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1.小组讨论《社戏》“月夜航船”片段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
原文: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仿描写
抓住景物基本特征;调动多种感官,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景物特点;妙用修辞手法;融入个人情思;烘托人物心情。
2.生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夏夜乘凉》,运用多感官角度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小组讨论《社戏》“月夜航船”片段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片段
仿写作手法
仿照以上句式,描写军训会操的场面。
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思考: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仿构思
1.仿写主要是仿写例文的写作结构、顺序或方法,决不能照抄内容,也不能改头换面,文章的题材要自己重新选择。
2.仿写前要认真研读例文、理解内容,总结出例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然后再仿照它考虑自己文章的选材、布局和表达方式。
3.仿写的题材必须是自己熟悉的,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要在叙述顺序或表现手法上符合例文的样子,其他的方面可以大胆创新,不受约束。
仿写的要求
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然后想想怎样仿写并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油果子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不禁脱口叫道:“哇,油果子!”再看饭桌上,油果子烧青莱正冒着热气。这是再熟悉不过的香味,却也是久违了的气味。它弥漫在空气中,像调皮的精灵,一下把我带回到了那难以忘怀的小山村。
那是奶奶居住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也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的小山村。不说春日里在烂漫的山花中追逐蜂蝶的欣喜,夏日里白天钓虾夜晚纳凉听故事的惬意;也不说秋日里红紫满枝的野果酸酸甜甜的美味,冬日里深一脚浅一脚在银白的雪地里追踪鸟兽足迹的兴奋。单这小小的油果子,就曾带给我无限欢乐。
北方人迎新忙年时唱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其实,我们南方人也有差不多的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五左右,小山村的农家就开始忙碌起来,磨豆腐,炸油果。这时,整个山村,无论走到哪里,空气中都飘荡着悠悠的莱油香。
仿全文
我们小孩子家嘴馋鼻子尖,这几日,可是要大饱口福。哪家今天磨豆腐、炸油果,我们就会循着香味聚集到哪家,有时一天就跑好几家。虽然家家生活还不够富裕,但村里人都舍得给孩子们吃。只要甜甜地叫一声“爷爷奶奶”或者“伯伯婶婶”,不用我们再说其他话,迎接我们的准保是伴着欢笑声
的剛出锅的大碗油果子,冒着青烟儿,热乎乎的,香喷喷的。我们一窝蜂地挤着,争着,手拈上一个后,就退到旁边使劲对着油果子吹气,急切地等待热气稍散就赶紧塞进嘴里。性急的等不及过早塞进了嘴里,烫得直呼气也舍不得吐出来……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还要急急慌慌地结伴往下一家赶。
奶奶家门户大(门户大,方言,指走动的亲戚多),每年炸的油果子总要比别家多,散发出的香味自然也就浓,家门口聚集的孩子当然也最多。在奶奶“小心油点溅到烫着”的关照声中,我们早已围在灶边。一小篮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倒入油锅,一股白色雾气在“刺啦”的声响里腾空而起,迅速弥漫整个灶间,吓得我们不由得往后退了退。
回过神来,我们这群孩子,就又在这混合着浓烈莱油香味的迷蒙雾气里拍手欢呼起来。等到雾气略略散去一些,就能依稀看见白白的油果子在油锅里不停地翻滚冒着泡泡,伴随着“滋滋”的声响而慢慢变成了金黄,于是,我们又你挤我、我挤你地围紧了锅灶,大声向奶奶叫道:
“我要四个,我要四个。”
“他要四个,我要五个。”
“我也要五个。”
我们就这样互不相让地嚷嚷着,叽叽喳喳争个不停。奶奶呢,总是乐呵呵地说:“好,好,别急,先每人五个,尽饱吃,行了吧 ”
那最先下油锅的豆腐块,在我们的注视下,终于一个接一个的浮出了油面,渐渐地由方变圆,快乐地翻滚着变成了金黄色的油果子。
空气中渗满了油果子的香味,我们一边使劲呼吸着,一边急急地提醒奶奶:“好了,奶奶,油果子妤了。”奶奶用捞勺把油果子又翻了几个身,才盛起来分给我们每人五六个。我们欢喜地捧着金边镶花的小瓷碗,蹲在大门口的石阶上,嘻嘻哈哈吃上半天,满手满嘴都是滑腻腻的菜油……
回城读书后,除了春节拜年看望奶奶,平日里已极少有机会再回小山村。童年的玩伴,谋面的更少,现在可能已大多不认识了,唯有这油果子的香味,还是如此熟悉。
作业:仿照《油果子》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