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美术下册《水墨诗心》湘教版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活动以欣赏活动为先导,用简短文字表述对对化作意境的理解,帮助启发学生更细致的体会中国话表达意境的特殊方法,并在对诗画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尝试体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对实话的兴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从欣赏名家作品开始,通过三幅名画作品,获得感受和方法。在赏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画面的气氛、选取景物的表现意义、表现手法。为画作命题或找出相应的诗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尝试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建立在诗句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画面。
教学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写意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课前准备:国画用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作品欣赏: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名诗中取景绘画】
猜一猜,老师画的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引出诗情画意;从我的画中同学们读出了诗句,而我也正是从诗句中看到这幅画,这就是我们中国画的传统画讲究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意境。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水墨诗心》,诗心何解,诗人作诗之心。
板书课题:
《水墨诗心》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绘画中,诱导学生发现他们熟悉的诗句。从而引出中国传统绘画意境表现的重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意境,而揭题。
名画赏析
A.大家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画了些什么?
B.如果你是这位骑在牛上的牧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C.揭示作品名称:从作品名称上画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李可染用什么来表现“风”和“雨”的画家用什么笔法来表现这茂盛的树林、如雨般的落叶?(中锋、侧锋表现树干,点画法表现落叶)
D.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木的纹理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木的纹理)
E.师生共同尝试利用浓淡干湿不同的笔法表现树枝
小结:大家说的太妙了,我们中国画就是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之法来表现画面。提问:画面没有蛙,何来蛙声?小 结 :诗 和 画 都 妙 在一个 “ 出 ” 字,山 涧 泉 水自远 处 而 来,小 蝌 蚪 在 湍 急 的 水 。流中欢快的游动,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蛙和蛙声,可谓意。
A.再来看看这幅《梅花月影图轴》其实对于这幅画我有一个小疑问,梅花、月影,可是我并没找到月,大家能帮我找找吗?
B.为什么在哪儿?(墨色浓淡,表现的光影体现月的位置)
小 结 :月 色 轻 柔 , 梅 枝 交 错 ,环 绕 着 明 月 ,疏 影 横 斜,虚 实 相 生 ,一 种 婉 约 的朦胧之美。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画面主体形象、款识明确表达主题,并围绕主题拓展想象,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感受用笔、用墨的方法体会中国画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意在画外”“虚实相生”等表现画面的手法。
讨论:
老师选择以下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作画步骤:(教师示范)
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学生作业
梅花 / 梅
作者:王安石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选“梅花”为题作画,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教师行间辅导
2、要求 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四.交流评析作业: 自评.互评,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