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8: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积累与运用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垂髫(tiáo) 阡陌(mò) 间隔(jiàn)
B.篁竹(huáng) 怡然(yǐ) 翕忽(xī) 幽邃(suì)
C.多髯(rán) 箬篷(ruò) 虞山(yú) 椎髻(jì)
D.雎鸠(jū) 窈窕(yáo) 蒹葭(jiā) 溯洄(huí)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偏僻 恬静 潮汐 周而复始
B.撺掇 震撼 燎原 人情是故
C.涌跃 雾霭 静穆 气势磅礴
D.怠慢 瞳? 萌发 大彻大悟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中,我们读懂了他们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②当前,疫情是命令,病房如战场。
③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理念世代相传。
④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生动彰显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展现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⑤面对疫情,多少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战士“请战出征”。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③②⑤①④
5.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临近中考,小枫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打篮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川,小川担心他打篮球时意外受伤影响中考,小川对小枫说:
A.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打篮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
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打篮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C.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打篮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D.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B.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C.“水光潋滟晴方好”,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赏心悦目。
D.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7.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_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要是你看我的信,总觉得有教训意味,仿佛父亲老做牧师似的;或者我的一套言论,你从小听得太熟,耳朵起了茧:那么希望你从感情出发,体会我的苦心;同时更要想到: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别因为是听腻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 卓越的艺术家!
这段节选自《______》的文字中,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真切告诫是:__________殷殷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
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9.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11.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
12.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
亲爱的母亲,走近您,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似海的恩情我该怎么报答?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1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15.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16.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7.【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4.请赏析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作文
25.请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D
6.D
7.(1)气蒸云梦泽 (2)胡为乎中露 (3)青青子佩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6)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8.《傅雷家书》 认真对待和虚心接受别人的告诫。 殷殷希望: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9.朋友晓林70岁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却记得20年前送晓琳外出的情形。 马英九90多岁的母亲记性越来越不好,却会背诵当初要求马英九背诵的古文。
10.主要写了日常生活中母亲丢三落四的琐事,目的是突出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越来越严重的事实,并与下文所写的她清楚记得“我”的生日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11.晓林的眼眶泛红,一是因为感动,感动于母亲还记得20年前送自己外出的情形,感动于她的不舍与挂念;二是难过,难过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家人一个都不认识了。
12.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您却给了我整个大海; 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 您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13.(1)心乐之(以……为乐)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3)益信声无哀乐也(更加)
(4)恨僧少可语耳(遗憾)
14.B
15.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17. 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18.(1)类(2)全 ,都(3)邀请
19.A
20.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21. 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22.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23.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之情。
24.“关关”,运用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运用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25.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只要一个作文的题目,前面没有提示性的语言供我们打开思路,初看难度不大,但想写好却有点难度。
以“走进了才知道”为题,题目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走进”,就是深入的意思;一个是“知道”,就是明白、领悟、懂得的意思。写作文时,要围绕着这两个词语来构思。
“走进了”的对象可以是人,比如: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等,也可以是物,如:书、电影等,也可以是一个地理概念,比如:江南、黄河等。这几种思路来构思成文都可以。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只有议论可能是文章缺少灵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