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六歌词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二十六歌词三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2 14: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十六歌词三首
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
读前要热身
《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1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3月31日完成,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开首演,5月11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淘宝路标
◎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和推敲歌词中精炼形象的语言。
◎体会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知识应储备
作家作品
黄霑(1941~2004),原名黄湛森,香港著名作家、词曲家。出生于广州。1949年随父母移民香港。写出2 000多首歌曲,其中《上海滩》《笑傲江湖》为“经典中的经典”,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的称号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
晓光,我国著名词作家,1982年与作曲家施光南一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
光未然(1913~ ),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的抒情气息而被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
字音识记
1.字音
黄霑(zhān)萦绕(yíng)烙(lào)
澎湃(péng pài) 抽穗(suì) 梳妆(shū zhuāng)
明媚(mèi) 巅(diān) 狂澜(lán)
2.多音字
字形辨析
文题解读
“中国心”在歌词中是一个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人有国籍之分,并没有心分国籍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希望的田野”就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高手支招2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我的中国心
黄 霑
河山只在我梦萦
【[萦]围绕,缠绕。】,[“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第一层(第1~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我的祖先
早已把我的一切烙【[烙]这里指使之留下不可磨灭的标志。】
上中国印。[“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两个“无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心中一样亲。
第二层(第5~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澎湃]本来形容波浪互相撞击,这里是特定语境下词语的移用。
】着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就算身在他乡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第三层(第13~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 光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十里果香。[一个“新建”,两个“一片”,两个“十里”,写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兴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之间是倒装关系。这两句,既表达了对这充满了希望的田野的热爱,也表达了要建设家乡使家乡更加美好的决心。]
第一节,赞美家乡。
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极为形象地描写农民为“理想”辛勤耕耘,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打场]麦子、高粱、豆子等农作物收割后在场上脱粒。】。[这四个句子更具体地写劳动的情景,这里的“西村”“东港”“北疆”“南国”并非定指,而是强调全国人民都在“耕耘”希望。]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梳妆]梳洗打扮。】。[最后两句是倒装.意思是为了打扮、梳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第二节,歌颂理想。?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这两句描写人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中,而同时又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举杯”“欢笑”“弹琴”“歌唱”,具体描写人们未来的生活,美好的感受寄寓其中。]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最后两句仍运用倒装句,突出了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也表达要为这片田野增光而奋斗的决心。]
第三节,歌唱未来。
黄河颂
光未然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金涛【[金涛]金色的波涛。黄河水含沙较多,所以呈金黄色。】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澜]大波浪。】,
浊流宛转【[宛转]曲折。】,
结成九曲【[九曲]迂回曲折。也特指黄河。】连环【[连环]一个套着一个的一串环,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诗歌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这样不仅和下两层的内容紧密相承,而且也紧扣题目的“颂”字。而“我”所站的“高山之巅”,又从侧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诗人描写黄河形象,不重在写“形”(尽管也有“金”写色,“九曲连环”写形),而重在写黄河的动态,“滚滚奔向东南”“掀起”“劈”一系列动作,着墨不多,却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第一层,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本指婴儿卧具,这里比喻发源地。】,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周围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体魄]体格和精力。】,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屏障]这里比喻维持并联系民族的保护物,即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三句歌词进一步描写黄河的宏伟气势,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表明黄河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体魄。]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写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呵护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滋润了中华民族,由衷地歌颂了黄河的伟大。
第二层,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祖国儿女的决心。采用这样直接抒情的手法,和全诗的气韵格调保持一致,这也是由诗的主题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第三层,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学后须品味
主旨
《我的中国心》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黄河颂》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文法
《在希望的田野上》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齐,语言明快,充分抒发了劳动人民幸福、自豪和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感情。通过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黄河颂》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这一点,跟感情内容上崇仰古国文明、光大民族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结构
探究后争鸣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段歌词的末两句句式相同,但用词略有变化,请你探究这些变化有什么含义。
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使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高手支招3多维阅读
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核心提示
“风在吼”一个“吼”字把风拟人化,道出了风的猛。“黄河在咆哮!”也用了同样的手法,道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这两句表面上写自然事物,实际上写出了人民对敌人深入骨髓的恨。之后,用“山冈”与“高粱”把这种恨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这样巧妙过渡,由物及人,歌颂了抗日英雄为国献身的精神。“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具体描述出了抗日英雄保卫国家的壮举,写得生动、形象。最后四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几句层层递进,有力地号召人们奋起抗敌,保卫我们亲爱的祖国。
我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手支招4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挖掘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简析:这些句子以“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素材拓展积累
描写黄河的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无涯。——(刘禹锡《浪淘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描写黄河的片段——壶口瀑布
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高手支招5习题探讨
一 解答思路:结合歌词的主旨,体会歌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1.人有国籍之分,并没有心分国籍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极为形象地描写农民为“理想”辛勤耕耘,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3.三句歌词进一步描写黄河的宏伟气势,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表明黄河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二 参考答案:1.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中华儿女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感情。
2.首先,这些词语的运用都是和每一段的中心词语相照应的。第一段中心词是“家乡”,“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就是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家乡的兴旺;第二段中心词是“理想”,“为她打扮”“为她梳妆”,意思是我们的理想就是使这片田野更加美丽;第三段中心词是“未来”,“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意思是为了给这片田野增光,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奋斗。另一方面,由“富裕”“兴旺”,到“美丽”,再到“幸福”“增光”,这些内容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层进关系。
3.“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体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