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三处环境描写和一处陪笔的妙处,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
活动一 :分析环境描写
1.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环境描写
(1)夜晚翻山的部分。(13段:“满天都是星光”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23段: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山部分。(32段: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思考:“奇观”和“景象”两个词,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奇观”更好。“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比“景象”多了一层欣赏和赞叹的意味在里面。
面对这样的困难,红军还能有心情欣赏风景,这是一个什么军队?这是一个顽强进取、英勇豪迈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定能成功翻越老山界。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把你喜欢的一句话定格成一张照片,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卧览群星图、巨峰作伴图、山谷音乐会......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体感温度)。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视觉);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听觉)。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与前一个环境描写相比,本段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多感官描写
比喻手法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体感温度)。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视觉);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听觉)。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与前一个环境描写相比,本段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感官描写
比喻手法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喻体:
宝石
巨人
一口井
春蚕在咀嚼桑叶的声响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声响
山泉在呜咽的声响
波涛在澎湃的声响
思考: 从本段的喻体 (选择其中一个喻体)可以看出,那一晚,虽然寒冷刺骨,山谷陡峭险峻,人们饥肠辘辘,但在作者眼里却是 (形容词)。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喻体:
宝石——美丽的
巨人——雄伟的
一口井——富有生活气息的
春蚕在咀嚼桑叶的声响——充满希望的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声响——自由奔放的
山泉在呜咽的声响——愉悦轻松的
波涛在澎湃的声响——激情四射的
思考: 从本段的喻体可以看出,那一晚,虽然寒冷刺骨,山谷陡峭险峻,人们饥肠辘辘,但在作者眼里却是
的(填3-4个形容词)。
这是一支乐观从容和自信镇定的军队!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带着想象,带着红军的乐观、豪迈,朗读一下这一段。
小结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可谓是情景交融的经典范例!其中的一系列比喻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从容和自信镇定,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也是他们能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
4.分析下山部分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4.分析下山部分
(1)这是下山途中所见,这个环境描写和前面的相比很简略,请分析下原因。
(2)那为什么还要进行环境描写呢?
红军此时已经成功翻越老山界,步伐也轻快了起来,自然没有驻足欣赏风景,因此比较简略。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表现了红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小结
全文不着一个赞字,却通篇都在表达对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赞美,这种写法叫间接抒情。
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品析,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昂扬乐观、迎难而上、无所畏惧、英勇团结的精神。这一点,让他们成功翻越老山界成为可能。
活动二 :分析文章陪笔
1.何为“陪笔”
相对与“主笔”而言,“陪笔”指与正事关联不大的话。“陪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与瑶民大嫂的攀谈属于陪笔。这部分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可以。联系我们上节课说过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这部分有助于宣传红军的正面形象。请大家细读文章3-8自然段,用“从......我看见一个......的红军队伍”谈谈红军的形象。
2.用“从......我看见一个......的红军队伍”谈谈红军的形象。
(1)从瑶民的态度由惊惶变为亲切,我看到了一个受人民爱戴的红军队伍;
(2)从作者把整袋米送给瑶民,我看到了一个关爱群众、善良的红军队伍;
(3)从红军严禁把瑶民的篱笆拆了当火把,我看到了一个正义、高度自律的红军队伍。
课外资料
“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极多困难。最重要困难之一,就是红军每到一处,全村全镇房屋、粮食统统被烧了。究竟是谁烧的呢
开始,老百姓传说是红军烧的,但是事实上我不能完全相信,因为许多镇市在红军未到前已在火烧了,这样难道是红军自造困难吗
后来这个事情水落石出了。当红军驻广南寨时,忽见镇内三处房屋同时起火,显系有人放火。 司令员贺诚即下令回镇搜索,忽然捉到七八个穿红军军装的放火的人来。一问他们,都是广西口音,就供出他们是龙胜县政府所派,专烧民房,每日得大洋2元。他们穿上红军军衣,冒充有病而掉伍者,天天随在红军队伍后面走,或者冒充红军之侦察队,在红军将来时,先放火烧屋。一方面使红军无处住,不得食,另一方面则引起居民对于红军之怀恨。”
(节选自《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
小结
群众基础坚实是红军能成功翻越老山界、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同时,此处陪笔也有力地说明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他们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课堂总结
通过分析本文的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精妙的写作技术和精心的写作布局,而且还感悟到红军是一支迎难而上的、团结互助、英勇顽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人民的队伍。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长征必将胜利。
语文作业
完成配套的练习题。
感谢聆听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老山界》
【教学背景】
《老山界》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开。《老山界》一文的内容形式要素:内容上较为典型地反映了长征路途艰难的特点;形式上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叙述内容,并且文中几个精彩的描写段落适宜作为生动描写的范例。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了解作家作品,疏通字词字音,扫清阅读障碍。
2. 批注关键语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结构。
3. 概括爬山之“难”,初步感知红军崇高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通过分析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的妙处,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对于表现红军精神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品词品句法。
2. 探究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感知全文并且也对翻越老山界之“难”做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的妙处,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
活动一:分析环境描写的妙处
1.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环境描写。
明确:
(1)夜晚翻山的部分。(13段:“满天都是星光”一段;19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23段: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山部分。(32段: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 分析夜晚翻山的部分
师:请思考“奇观”和“景象”两个词,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明确:“奇观”更好。“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比“景象”多了一层欣赏和赞叹的意味在里面。面对这样的困难,还能有心情欣赏风景,这是一个什么团队?这是一个顽强进取、英勇豪迈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定能成功翻越老山界。
3. 分析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师:听老师朗读13-19段。请同学们把你喜欢的一句话定格成一张照片,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教师朗读(动情)
示例:卧览群星图、巨峰作伴图、山谷音乐会......取得真有画面感,真美!
师:这一段环境描写和前一个相比,有什么特点?
明确:调动了人的很多感官去写,这里有对温度的描写,有视觉和听觉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同时,也用了很多比喻句。
师:这里的比喻句让人眼前一亮,请大家把本段的喻体圈出来。
明确:本段的喻体有:“宝石”、“巨人”、“井”、“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
师:这些喻体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请完成下列的填空题:
本段的喻体 (选择一个喻体)可以看出,那一晚,虽然寒冷刺骨,山谷陡峭险峻,人们饥肠辘辘,但在作者眼里却是 填3-4个形容词)。
明确:
宝石——美丽的
巨人——雄伟的
一口井——富有生活气息的
春蚕在咀嚼桑叶的声响——充满希望的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声响——自由奔放的
山泉在呜咽的声响——愉悦轻松的
波涛在澎湃的声响——激情四射的
师:在困境中依然能看见美好,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这是一支坚强乐观的队伍啊!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想象,带着红军的乐观、豪迈,朗读一下这一段。
小结:这一系列比喻写出了红军的乐观从容和自信镇定,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也是他们能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
4. 分析下山部分
师:这是下山途中所见,这个环境描写和前面的相比很简略,请分析下原因。
明确:红军此时已经成功翻越老山界,步伐也轻快了起来,自然没有驻足欣赏风景,因此比较简略。
师:那为什么还要进行环境描写呢?其中还有一个比喻呢!将泉水比作银子。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表现了红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小结: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品析,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昂扬乐观、迎难而上、无所畏惧、英勇团结的精神。这一点,让他们成功翻越老山界成为可能。全文不着一个赞字,却通篇都在表达对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赞美。
活动三:分析文章陪笔的妙处
1.何为“陪笔”:相对与“主笔”而言,“陪笔”指与正事关联不大的话。“陪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屏显)
2. 师: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山“老山界”的过程,写的事情不少,头绪也很多,请同学们找找本文的陪笔,也就是和爬山关联不大的部分。
明确:与瑶民大嫂的攀谈属于陪笔。
3. 师:把该部分内容删去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联系我们上节课说过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这部分有助于宣传红军的正面形象。请大家细读文章3-8自然段,用“从......我看见一个......的红军队伍”谈谈红军的形象。
从......我看见一个......的红军队伍。(屏显)
明确:
(1)从瑶民的态度由惊惶变为亲切,我看到了一个受人民爱戴的红军队伍;
(2)从作者把整袋米送给瑶民,我看到了一个关爱群众、善良的红军队伍;
(3)从红军严禁把瑶民的篱笆拆了当火把,我看到了一个正义、高度自律的红军队伍。
4. 引入课外资料,理解群众基础对于长征胜利的重要性。
“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极多困难。最重要困难之一,就是红军每到一处,全村全镇房屋、粮食统统被烧了。究竟是谁烧的呢
开始,老百姓传说是红军烧的,但是事实上我不能完全相信,因为许多镇市在红军未到前已在火烧了,这样难道是红军自造困难吗
后来这个事情水落石出了。当红军驻广南寨时,忽见镇内三处房屋同时起火,显系有人放火。 司令员贺诚即下令回镇搜索,忽然捉到七八个穿红军军装的放火的人来。一问他们,都是广西口音,就供出他们是龙胜县政府所派,专烧民房,每日得大洋2元。他们穿上红军军衣,冒充有病而掉伍者,天天随在红军队伍后面走,或者冒充红军之侦察队,在红军将来时,先放火烧屋。一方面使红军无处住,不得食,另一方面则引起居民对于红军之怀恨。”(节选自《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屏显)
小结:我们可以得知群众基础坚实是红军能成功翻越老山界、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同时,此处陪笔也有力地说明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他们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课堂小结
师:通过分析本文的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精妙的写作技术和精心的写作布局,而且还感悟到红军是一支迎难而上的、团结互助、英勇顽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人民的队伍。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长征必将胜利。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将它们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我们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语文作业
完成配套的练习题。
【教学总结】
1. 时代背景、写作缘由的提供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做足了铺垫。
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充分了解长征这一时代背景和本文的写作缘由,学生据此会较具体地感知长征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进而领悟、欣赏红军的长征精神,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 从语用的角度而不是以说教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红军的精神品质。
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进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本节课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来引导学生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让他们在富有语文味的课堂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老山界》习题
一、基础巩固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惶( ) 缴(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咀嚼( )
蜷( ) 不可捉摸( ) 骨碌(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景致 香甜 饥饿 变忧为喜
B.倾斜 历害 奇观 浑身紧张
C.侬密 桑叶 分配 叹息命运
D.茶缸 骨碌 攀谈 苛绢杂税
3.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 。
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二、语用能力提升
5.学习了《老山界》,班级举办了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补写长征对联】
(1)请根据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补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行长征甘洒热血
下联: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理解长征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什么是长征精神。
材料一: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草地,指导员让炊事班长留下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炎的同志,一起走在后面。在仅有的粮食吃完之后,班长用一根缝衣针钓鱼,让三个同志吃上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自己却嚼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眼看就要走出草地,班长却饿晕过去,牺牲在了长征路上。
材料二:一位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有告诉战友们,装成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将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每人自愿分了一点干粮给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弘扬长征精神】
(3)主题活动中,有点同学提出,如今生活幸福了,长征精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了,没有必要学习长征精神。请你结合实际,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予以纠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放 牛
⑴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
⑵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⑶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山我可从未去过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⑷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⑸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⑹现在想来仍觉得后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父亲竟那样放心。
⑺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
⑻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⑼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⑽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⑾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它面前,我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⑿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⒀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⒁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⒂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⒃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⒄(A)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漂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⒅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⒆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⒇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摔死的。听到这个消息,我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21)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大石阶,上面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由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22)(B)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23)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牧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24)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25)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15.请你从文中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补充“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 )→( )→感激→( )→怀念
16.第15自然段中说,“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联系上文概括,牛有哪些本领?
17.从文中的A、B两句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赏析,走近人物的内心。
18.结合全文谈谈对第25段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惊惶(huáng) 缴(jiǎo) 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 咀嚼(jǔ jué) 蜷(quán) 不可捉摸(zhuō) 骨碌(gū lu)
2.答案:A B.历→厉。C.侬→浓。D.绢→捐
3(1)“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
“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4. C
二、语用能力提升
5.(1)为革命何惧牺牲
(2)长征精神就是舍己为人、团结友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至少答出两点)
(3)示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人们传承与发扬长征精神、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结果。如果我们放弃长征精神,就会放慢我们前进的速度,影响我们美好生活的质量,也会阻碍民族复兴的进程。因此,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三、课外阅读
15.害怕、喜欢和信任、悲伤
16.牛总是可以凭借鼻子找到草色鲜美的地方、牛很会选择最合适、最安全的。
17.
A句 运用环境描写,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慢慢、缓缓”这些词营造出了悠闲舒缓的意境,表现了我当时愉快、悠闲的心境。
B句 “凝望”“嗅”这两个词语可看出我当时沉浸于过往和老黑的那段回忆,表现了我内心对老黑的怀念。
18.“我”在放牛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老黑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