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电流 第1课时 电流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表的作用、符号,能够辨认表盘量程和最小值的分度值。
2.能够独立操作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3.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利用类比方法建立电流概念。
2.通过实物观察认识电流表,在实验是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流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3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2个(带灯座),单刀单掷开关3个,绝缘导线若干、演示电流表和学生电流表。
新课讲解
知识点1.电流
(1)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
(2)电流的方向: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介绍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流的符号、单位及换算:电流的物理量符号I,电流国际单位安培,符号为A。常用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单位的换算:1A=103mA 1mA=103μA
知识点2.电流测量
测量电流有专门仪表——电流表(出示几种电流表:教学电流表、学生电流表、灵敏电流表)
知识点3.电流表
(1)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2)常用的电流表是安培表(注意讲解一下安培表在电路中的符号)
观察教学电流表(出示挂图、并展示实物),观察学生电流表(重点)。通过观察桌上的学生电流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① 你怎样知道它是一只电流表?②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③ 它有几个接线柱?怎样使用接线柱?④ 当使用标有“—”“3”两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大?⑤ 当使用标有“—”“0.6”两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大?分度值是多大?
(3)电流表的示数
① 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是电流表;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② 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分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
量程 分度值
3A 0.1A
0.6A 0.02A
提问:怎样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呢?(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小黑板连接电路图加以说明)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说明后果)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大小时,要先用大量程进行试触。
(4)绝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连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知识点4.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流
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必要的物理图景。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大量宏观现象的分析、推理来对微观世界进行判断的方法。
111.4 电流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其他同学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实验导入
把不同型号的小彩灯接入电路,然后闭合开关,学生会观察到这一串彩灯每一个小灯泡的亮暗程度有些不相同,质疑,它们串联在电路中,亮暗不同,那么通过的电流是否相同 学生猜想 在学生的猜测和质疑中导入新课。
2:情景引入
把任意两个灯泡连接到电路中,请问两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有几种 (两种:串联和并联)请大家分别画出这两种电路图。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在串联电路中,通过灯泡L1和L2的电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讲解
探究点一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导课中的问题,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2.猜想或假设: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将各种猜想分类板书到黑板上。一般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提出下列猜想:
小组1:因为我们在串联电路中灯泡不一样亮,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应该不相等。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流经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小组5: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正极往负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6: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了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归纳总结:
3。设计实验:前面大家有了猜想,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实我们的猜想,各小组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归纳总结:
方案1:用电源、导线、开关和三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然后在电路图1中取A,B,C,D四点分别串联电流表就可得出结论。
方案2:用电源、导线、开关和两个灯泡组成了串联电路,然后在A,B,C三点分别串联接入电流表,如图2所示。
4.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分析查找原因。
两个灯泡串联的实验记录(参考):
实验组数 A点的电流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1
2
3
5.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到结论。
归纳总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表达式为IA=IB=IC。
6.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寻找问题。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同学们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指导学生根据他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探究点二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问题情景:我们已经知道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与交流。而且得出了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那么在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存在什么规律呢 按照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写出探究报告。(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进行实验并填写探究报告,教师巡视指导,指导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规范操作)
1。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总电流与通过各个支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2.猜想或假设
猜想1:与串联时相同,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
猜想2:看起来干路电流分配给两条支路,两支路电流的和应等于干路电流。
猜想3:如果灯泡不一样,两支路电流的和会超过干路电流。
3.设计实验:同学们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方案1:用电池、导线、一个开关、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电路。然后在干路上的A点接入电流表,测出A点的电流;再在两条支路上分别接入电流表,测出两条支路中B点,C点的电流,这样就可得出干路A点电流与支路B点,C点电流的关系了,我们甲组设计的电路图如图:只要按照设计的电路图实验一下,就会得出结果了。
方案2:我们乙组设计的电路和甲组一样。我们觉得A点的电流应等于B点电流和C点电流之和。
方案3:我们丙组设计的电路和别的组一样,我们觉得换成大灯泡,两支路电流要超过干路电流。
4.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两个灯泡并联的实验记录:
实验组数 A点的电流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1
2
3
5.分析和论证
根据同学们所测量出的数据,分析出实验结论,对比一下和原来的猜想是否一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到结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归纳总结:在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表达式为IA=IB+IC。
6.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寻找问题。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现象教学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必要的物理图景。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从中也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通过大量宏观现象的分析、推理来对微观世界进行判断的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