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学生能够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思。
2.通过对比阅读这几首诗,学生能够理解并归纳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每首短诗的意象,从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归纳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诗歌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本课选录的五首真是其中的佳作。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早期白话诗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二、预习检测
(一)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沈尹默(yǐn) 畔(pàn) 卞之琳(biàn)
芦荻(dí) 舵手(duò) 聂鲁达(niè)
(二)本课五首都是现代新诗,读一读,说一说你觉得它们与律诗相比“新”体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1: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分为五言和七言,而现代新诗并没有特定的行数和字数的要求。
预设2:律诗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新诗没有严格的押韵的要求,有的地方押韵有的地方没有押韵。
预设3:选取的意象有的在律诗中经常出现,但感觉不一样。有一些似乎没有出现过。
【设计意图】从学生出发,注重学生初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教师总结:大家读得都很用心,很认真,找的也很准确。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现代新诗的特点吧。
三、教师示范,学生自读诗歌,完成阅读任务单
(一)教师:我们就先从诗的韵律出发,一起找一找韵律上的特点。示例:(以《峨眉山月歌》为例。)
1.对比阅读《峨眉山月歌》和《月夜》,说一说《月夜》与律诗韵律相比“新”在哪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教师明确:律诗格式上有严格的字数要求,五言或者七言,四句(绝句)或者八句。律诗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成别的韵部。如“流”“州”。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秋”。而新诗并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任务一:从韵律节奏去感受新诗形式的“新”。
1.自由朗读,从这几首诗语言独特处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做好批注,说一说这些诗的韵律节奏“新”在什么地方。
预设:
1.《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似乎并非刻意为之,只是自然而至,诗中所含情感也始终处于一种平缓而轻徐的流动中,给读以沉静而执着的影响,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2.《断章》似乎无韵,但是它的形式十分有趣。它运用了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3.《风雨吟》押“来”“海”。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4.《统一》“所有……是…“所有 无非…”“整片 是……”不仅在诗句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总结:本课所选的五首诗,都有其内在的韵律节奏。从旧体诗到新诗的转变,似乎对平仄、押韵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了,新诗仍讲求节奏韵律。节奏韵律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新诗建行自由,押韵更加宽泛,句式自主性较强,自由浪漫,朗朗上口。
任务二:从意象内涵去感受新诗意象之“新”。
(二)勾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从意象选取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
示例:请大家以《月夜》为例,想一想本诗中的意象“新”在什么地方?
教师讲解:《月夜》体现出新诗用古典意象表达新意的特点。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但是在本诗中,含义却发生了变化,“霜”“风”“月”“树”不再是孤单、冷清、寂寞的含义,前面加上“呼呼”修饰,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让“月光”有了亮色,“顶高”让“树”成了避风的港湾,成为权势的象征。
提问:请大家自由阅读,从意象的角度找一找,这几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预设1:选取现代新的意象表达情感,如用“红山茶”“长途”“风景”“房舍”“果实”等,这些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的新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预设2:古典意象表达新意。《统一》中“花”和“叶子”的运用,没有用来表达传统的美好或者凋零,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所有的花和叶子从本质上看是一样的,究其本质,是一个事物。
教师明确:新诗的意象运用通常新在:“古典意象表达新意”和“现代新意象表达情感”。
任务三: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读懂意象,揣摩情感,理解诗中蕴含哲理。
(三)背景资料介绍
1.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2.诗歌创作背景。
《月夜》:此诗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前驱者,在新诗遭受攻击,还未被普遍承认的时代,他作为一个惯于写作旧体诗词的人,毅然出来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萧红墓碑口占》: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已久的祖国山河以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口占之作。
《断章》:作者卞之琳曾说道,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数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内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的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
《风雨吟》: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作家,积累常识,为下面理解诗歌做准备。
(四)再读诗歌,说一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1.《月夜》
预设1:“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预设2: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2.《萧红墓碑口占》
预设1: 红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象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红山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放于“你头边”,这是戴望舒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预设2: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享受着穿透世事的安详,“卧听着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而诗人却仍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答案。
预设3: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的怀念。
3.《断章》
预设1:“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预设2: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
预设1:这首诗作于1941年,这里的“风”“雨”表面为写景,实则是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预设2:“我”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正因为“年轻”,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会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同时,因为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面对苦难中的祖国,“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5.《统一》
预设1: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预设2: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一个空洞的概念,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人借助简单的意象,做出对人生规律的解答,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本单元前两课所学方法,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涵,提升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讨论,自主理解,有自己独特见解。
教师明确:新诗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四、课堂小结
见板书
五、课后作业
请从五首诗歌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小散文,然后对比阅读,体会一下新诗短小精悍,意趣丰富的特点。
板书设计:
短诗五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几首诗的语言,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凝练而含蓄之妙。
2.在系统把握新诗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迁移运用,自主鉴赏现代新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凝练而含蓄之妙。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迁移运用,自主鉴赏现代新诗。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新诗格律上打破传统律诗束缚,自由浪漫的风格,也感受到了新诗意象上的创新。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这五首诗,体会新诗语言上凝练含蓄之妙。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凝练含蓄之妙
1. 教师示例:
如:《月夜》中诗的头两句,第一句讲声,第二句讲色;前一句言动,后一句喻静。前 一句以当下周围风动的感觉带来空间感,后一句通过月光的沐浴带来时间感。既有对很生生不息永恒长存的时间感悟,也有对“五四 ”特定时间的感觉。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表面是在写我与树的关系,实际上“树”具有权势的象征,而“并排”“立”“没有靠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尊自立、追求自由、崇尚光明、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的诗人形象。
方法指导:
最能表达情感和哲理的句子。
修饰性的词语。
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语和句子。
2.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句,从情感的方面作批注。结合旁批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之妙。
预设1:《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指出时间之长,“长途”指出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说明了悼念之行颇为不易,表现出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诗歌由对友人的怀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命运、生死的追问。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中“却”表现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寂寞之情。诗中还有大量对比,“我”与“你”,“生”与“死”,走长途来悼念的“长”“重”与放一束山茶花的“短”“轻”,长夜的“静”和海涛的“动”。
预设2:《断章》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但“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世间万物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又可能从客体变成主体。
预设3:《风雨吟》中“我有年轻舵手的心”中“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我”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正因为“年轻”,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会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同时,因为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面对苦难中的祖国,“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预设4:《统一》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该句把“大地”比喻成“花”,“花”在世人眼中是“美好”的象征。此片“整片”“一朵”表明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三、回顾总结新诗特点
请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内容自己从格律、意象、情感、语言说一说新诗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系统认知、归纳现代新诗的共性,感受新诗的时代特色。
四、拓展阅读,自主赏析新诗。
朗读《远与近》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远与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预设1:形式新,句式上“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两组句子内部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回环往复,具有整齐美但语意上相对。在这几句中间又加入“你”“我觉得”这样的散句,参差不齐又和谐统一。“云”和“近”押韵,其它不押韵,抑扬顿挫。
预设2:意象新,“你”“我”“云”,巧妙利用三者之间主观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表达了深刻思想。
预设3:思想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近在咫尺,却彼此戒备,对远在天边的云却天然亲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能够自主鉴赏现代新诗。
五、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本课的五首短诗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富。请你借鉴任意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短语五首(共16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
(第一课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写作背景、品析诗歌意象,学生能够说出诗歌蕴含的情感与哲思。
2.通过多维对比,学生能够提炼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一、预习检测
(一)自由朗读,注意以下红色字的读音:
沈尹默(yǐn) 畔(pàn) 卞之琳(biàn)
芦荻(dí) 舵手(duò) 聂鲁达(niè)
(二)本课五首都是现代新诗,读一读,说一说你觉得它们与传统律诗相比,“新”体现在哪些地方?
二、品读新诗之“新”
1.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分为五言和七言,而现代新诗并没有特定的行数和字数的要求。
2.律诗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新诗没有严格的押韵的要求,有的地方押韵有的地方没有押韵。
3.选取的意象有的在律诗中经常出现,但感觉不一样。有一些似乎没有出现过。
(一)范例对比:《峨眉山月歌》《月夜》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教师明确:律诗格式上有严格的字数要求,五言或者七言,四句(绝句)或者八句。律诗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成别的韵部。如“流”“州”。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秋”。而新诗并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任务一:从韵律节奏去感受新诗形式之“新”
自由朗读,从这几首诗语言独特处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做好批注,说一说这些诗的韵律节奏“新”在什么地方。
(二)自主对比,提炼新诗之“新”
1.《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2.《断章》似乎无韵,但形式有趣。运用类似顶针的手法,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3.《风雨吟》押“来”“海”。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4.《统一》“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不仅在诗句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新诗特点小结
押韵宽泛 平仄不限 长度不一
任务二:从意象内涵去感受新诗意象之“新”
勾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从意象选取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
范例:《月夜》意象解析
《月夜》体现出新诗用古典意象表达新意的特点。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但是在本诗中,含义却发生了变化,“霜”“风”“月”“树”不再是孤单、冷清、寂寞的含义,前面加上“呼呼”修饰,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让“月光”有了亮色,“顶高”让“树”成了避风的港湾,成为权势的象征。
请自由诵读,从意象的角度找一找,其他诗歌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1.选取现代新的意象表达情感,如用“红山茶”“长途”“风景”“房舍”“果实”等,这些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的新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2.古典意象表达新意。《统一》中“花”和“叶子”的运用,没有用来表达传统的美好或者凋零,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所有的花和叶子从本质上看是一样的,究其本质,是一个事物。
“古典意象表达新意”和“现代新意象表达情感”。
三、理读诗中情思
(一)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二)诗歌创作背景
《月夜》:此诗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前驱者,在新诗遭受攻击,还未被普遍承认的时代,他作为一个惯于写作旧体诗词的人,毅然出来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萧红墓碑口占》: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已久的祖国山河以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口占之作。
《断章》:作者卞之琳曾说道,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数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内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的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
《风雨吟》: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三)再读诗歌,说一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1.《月夜》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2.《萧红墓碑口占》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的怀念。
3.《断章》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我”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正因为“年轻”有迷茫和担忧。同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5.《统一》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本质上又是一样的。诗人借助简单的意象,做出对人生规律的解答,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
新诗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请从五首诗歌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小散文,然后对比阅读,体会一下新诗短小精悍,意趣丰富的特点。(共18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
(第二课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几首诗的语言,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凝练而含蓄之妙。
2.在系统把握新诗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迁移运用,自主鉴赏现代新诗。
(一)鉴赏示例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声
色
动
静
时间
空间
一、赏语言含蓄凝练之妙
鉴赏示例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表层:关系
深层:权势
精神与人格:
自尊自立、追求自由、崇尚光明、探索真理
鉴赏思路:
1.最能表达情感和哲理的句子。
2.修饰性的词语。
3.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语和句子。
根据上述鉴赏思路,进行批注,体会诗歌情感的同时,发现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二)自主赏读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1.“六小时”“寂寞”“长途”等词语
六小时:时间之长
长途:距离之远
寂寞:
写实
友谊的深厚诚挚
诗人长期心境
萧红晚期境况
全诗基点
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中,诗人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
卧
闲
想象亡友的安详达观
祭奠亡友的承托之词
倾诉分隔的无奈悲凉
断 章
卞之琳
画面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画面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主客变换
风雨吟
芦荻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志向
辨不清方向
迷茫
担忧
领航
责任感
使命感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比喻
单纯 统一
象征美好
二、回顾总结新诗特点
朗读《远与近》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体现了新诗的特点?
远与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三、拓展阅读,自主赏析新诗
远与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形式新
结构一致 字数相同 回环往复语意相对骈散结合隔句押韵
意象新
你 我 云主观距离心理距离
反差
思想新
人与人戒备
人与云亲近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本课的五首短诗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富。请你借鉴任意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