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21: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考卷
高二普通班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正如《淮削子》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据传这是伊者氏蜡祭时的祝辞。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这一特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工具。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右。其后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又展示了民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其题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广阔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形式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的《明清民歌选》明冯梦龙的《山歌》清杜文澜的《古谣谚》李调元的《粤风》等,都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民间歌谣。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通过歌咏表达自己的心理和愿望,针砭时政,传达感情,交流经验,调节劳动。民歌是劳动人民心上的话,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精神的食粮。人民群众热爱它,保卫它。“刀刀子拿来头割下,死不了还是这个唱法”(甘肃“花儿”);“只有嘴巴抢不去,留着还要唱山歌”(云南民歌);“唱到云开日头出,唱动天地口不渴”(安徽民歌)。唱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歌,谈情说爱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我国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会,都有相当的规模,一直流传到今天。
(摘编自《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歌和民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但是它们都属于民间歌谣。
B.我国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随着原始劳动内容的转变,农耕时代和远古时代的民间歌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D.周代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因而诞生了《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时代的民间歌谣作品简要地展示了我国民间歌谣的发展概况。
B.文章引用《淮南子》和《弹歌》,旨在论证民间歌谣和原始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C.文章最后引用民歌唱词,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歌谣在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B.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口头歌谣是诗歌的唯一形式,它们都产生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
C.我国的民间歌谣能够展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常常起着开启一代诗风的作用,对诗歌发展产生影响。
D.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劳动唱歌,休息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事事有歌,时时在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的城邑位于一条大河南岸,城中央另有一条河流横贯,将城内空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城邑的功能分区呈现河北为世俗区而河南为宗教区的空间格局。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将大城划分为东西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城市因而形成南、北上下城区,东、西并列双城的城市结构。三星堆古城的规划思想和文化传统,对以后古蜀国的都城,乃至于秦汉帝国的都城规划都有很大的影响。金沙村遗址和战国时期的成都城,都是将城市规划在一条宽阔的河流岸边,却另有一条稍小的河流从西向东穿城而过,将都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城区。城的北区布置宫殿等世俗建筑,城的南区安排神庙等宗教祭祀场所,突出表现人与神分离的二元思想。横贯城市中间的河流,既起着分隔世俗之人与神职人员功能区的作用,也起着联系河北面人的空间与河南面神的空间的纽带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有学者所说的“象天法地”的都城规划。秦国的都城咸阳在渭河北岸,也先后建有旧、新咸阳城,前者是本孝公时营建的咸阳都,后者则是秦始皇仿效六国宫殿陆续域筑的宫殿区,他还将咸阳城区扩展到渭河南岸,形成了河流横贯大咸阳的都城格局。由于秦始皇不断神化自己,将自己视为三皇五帝的升华,故他将原先古蜀国“象天法地”的都城规划移植至咸阳,更强化了天而弱化了地,变“象天法地”为象征天汉。古文献记载的成都“与咸阳同制”(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咸阳的形态是“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就是这种规划思想的产物。
(摘编自孙华《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材料二
鉴于文献录无法作为主要研究依据,我们便只能倾听那些出土文物的沉默的自白了。它们试图告诉我们,尽管三星堆文明成分驳杂,却是典型的外来文明,向我们展示出高度开放的成都盆地的“全球化”特征。
根据现有文物推断,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土著期(前2800-前1300年)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属于新时期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第二期为插入期(前1100年-前900年),又可称为“在国期”),大量青铜器突然闪现、毫无征兆,器型诡异,风格跟第一期截然不同,显示有外部先进文明强行插入;第三期为后焚毁期,插入式文明遭到解体,但本地余韵犹存,而且在百里以外的金沙村一带,有被轻度沿袭、模仿和复制的迹象。
现有的研究报告,试图抹除三个时期、尤其是“土著期”和“插入期”的迥异之处,将其视为一种连续的自我继承关系,而真正值得谈论的,恰恰是那个短暂的“插入期”,它跟原住民缔造的第一期文化有本质差异,而非基于华夏文明的“次生文明”。
我们已经发现,三星堆可能是政教合一的王国,其统治阶层来自异乡,其人类学表征为窄脸、大眼、高鼻、大耳和阔嘴,脸部轮廓具有显著的凹凸风格。
从公元前4000年到前600年的轴心时代,从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存在着一个地域广阔的西亚/埃及文明共同体(以下简称“西亚文明共同体”),其特征就是“巴别神系”及其对应的神庙和祭拜体系、人口聚集的城市、青铜铸造技术、发达的海陆两栖贸易,还有基于象形文字的抽象字符,以及狂热的黄金崇拜(埃及尤甚)。
神鸟生命树、黄金面具和权枚、南亚象牙和印度洋贝币,所有这些三星堆出土物品,足以证明它跟“西亚文明共同体”的同质性。
该共同体涵盖古埃及人、苏美尔人、闪族人和印欧人等,并拥有近似的人类学体征:长方脸、大目、高鼻、大耳和阔嘴,以及由此形成的凹凸分明的面部轮廓。
即便如此,这个盆地小国的民族结构仍然是多元的。它的王族、祭司和铜匠,正如青铜雕像和面具所塑造的那样,属于西亚人种,并以笄发为辨认标识,但人数有限;而它的民众则是以辫发为标识的原住民,他们是聪明的蚕农,为数众多,在国王和祭司指导下勤勉地劳作。
(摘编自朱大可《三星堆王国的神学战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条河流横贯三星堆城邑的全城,将大城划分为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
B.成都城与咸阳城同制,都是受到三星堆城邑影响,都是建在宽阔河流岸边,另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
C.材料二中所说三星堆这个盆地小国的“多元”,就是指世俗人的世界与宗教神的世界的二元。
D.三星堆王国期的统治阶层很可能是人数占少数的来自西亚文明共同体的异族人种,并带来了外部文明。
5.有人认为三星堆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不适合作为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原信仰中,认为太阳是神鸟,宇宙中心有扶桑、建木、若木三棵神树,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上面铸有九只鸟,其宇宙观与中原相似。
B.越南发现与三星堆形制相似的牙璋,《交州外域记》也记载“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雏王、雒侯(交趾地区),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C.三星堆发现的玉牙璋、青铜兽面牌、陶盉在形制上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牙璋、重要礼器青铜兽面牌、陶盉一样。
D.三星堆大量使用青铜礼器,那里出土的一些青铜方尊,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礼器是一样的。
6.结合材料二概括作者研究三星堆文明所采用的方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额仑狼群消失以后的第二年早春,兵团下令减少草原狗的数量,以节约宝贵的牛羊肉食,用来供应没有油水的农业团。首先遭此厄运的是狗崽们,草原上新生的一茬小狗崽几乎都被抛到腾格里,额仑草原到处都能听到母狗们凄厉的哭嚎声,还能看到母狗刨出被主人悄悄埋掉的狗崽,并叼着死狗崽发疯转圈。草原女人们嚎啕大哭,男人们则默默流泪。草原大狗和猎狗也一天天消瘦下去。
半年后,二郎远离蒙古包,在草丛中沉思发呆的时候,被一辆兵团战士的卡车上的人开枪打死,拉走。陈阵、杨克、张继原和高建中狂怒地冲到团部和两个连部,但是一直未能找到凶手。所有新来的汉人在吃狗肉上结成统一战线,把凶手藏得像被异族追捕的英雄一样。
四年后一个白毛风肆虐的凌晨,一位老人和一位壮年人骑着马驾着一辆牛车向边防公路跑去,牛车上载着毕利格老人的遗体。大队的三个天葬场已有两处弃之不用,一些牧民死后已改为汉式的土葬。只有毕利格老人坚持要到可能还有狼的地方去。他的遗嘱是让他的两个远房兄弟,把他送到边防公路以北的无人区。
据老人的弟弟说,那夜,边防公路的北面,老狼和狼崽的嗥声一夜没停,一直嗥到天亮。
陈阵、杨克和张继原都认为,毕利格阿爸是痛苦的、也是幸运的老人。因为他是额仑草原最后一个由草原天葬而魂归腾格里的蒙古族老人。此后,草原狼群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
1975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被正式解散。但水草丰美的马驹子河流域,却早已被垦成了大片沙地。房子、机器、汽车、拖拉机,以及大部分职工和他们的观念、生活方式还都留在草原。额仑草原在一年一年地退化。如果听到哪个蒙古包被狼咬死一只羊,一定会被人们议论好几天,而听到马蹄陷入鼠洞,人马被摔伤的事情却渐渐多了起来。
……
在北京知青赴额仑草原插队30周年的夏季,陈阵和杨克驾着一辆蓝色“切诺基”离开了京城,驶向额仑草原。
陈阵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以后,一直在一所大学的研究所从事国情和体制改革的研究。杨克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以后,又拿下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此时他已经是北京一家声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的创办人。这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友一直惦念草原,但又畏惧重返草原。然而30周年这个“人生经历”的“而立”之年,使他俩立定决心重返额仑草原。他俩将去看望他们的草原亲友,看望他们不敢再看的“乌珠穆沁大草原”,看望黑石山下那个小狼的故洞。有时候他们脑海里甚至幻化出这样的一幅图景:风声呼啸、白毛狂飞,小狼像一条金色的飞龙,腾云驾雾,载雪乘风,快乐飞翔,飞向腾格里、飞向天狼星、飞向自由的太空宇宙、飞向千万年来所有战死的蒙古草原狼的灵魂集聚之地。陈阵还想再到草原感受并验证一下自己学术书稿中的论点。
吉普一进入内蒙地界,天空依然湛蓝。然而,只有在草原长期生活过的人才知道,腾格里已经不是原来的腾格里了。天空干燥得没有一丝云,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之下,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干沙半盖的公路上,一辆辆拉着牛羊的铁笼卡车,卷着黄尘扑面而来,驶向关内。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一个蒙古包、一群马、一群牛。偶尔见到一群羊,则乱毛脏黑、又瘦又小,连从前额仑草原的处理羊都不如……两人几乎打消了继续前行的愿望。他俩都舍不得自己心中湿润碧绿的草原美景底片被干尘洗掉,被“砂纸”磨损。
杨克在路边停下车,拍了拍身上的干尘对陈阵说:前十来年实在太忙了,没时间回草原看看。这两年,我下面的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了,这才腾出空儿。可说真的,我心里还是怕见草原。今年春天张继原回了一趟额仑,他跟我讲了不少草原沙化的事儿。我作了那么长时间的精神准备,没想到草原沙化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陈阵拍了拍方向盘说:让我来开吧……阿爸才走了20多年,咱们就亲眼看到他所预言的恶果了,咱俩还真得回额仑草原去祭拜他。而且,再不回去看看,小狼的那个洞可能真要被沙子填死了。老洞是称霸草原千万年的草原狼留在世上的唯一遗迹了。
杨克说:百年老洞都是最结实的洞,几百年都塌不了,才过了20多年就会坍塌?老洞那么深,没一百年风沙也填不满它吧?
陈阵说:我也想念乌力吉,真想再见到他,再向他好好请教请教狼学和草原学。只可惜,他对草原伤透了心,退休以后就离开了草原进了城,住到女儿家里养病去了。中国没有竞争选拔人才的科学民主机制,耿直的优秀人才总被压在下面,这位中国少有的狼专家和草原专家就这么被彻底埋没了。我看,体制黄沙比草原黄沙更可怕,它才是草原沙尘暴的真正源头之一。
7.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母狗“凄厉的哭嚎声”“叼着死狗崽发疯转圈”、女人们的“号啕大哭”和男人的“默默流泪”等情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狼群消失后草原狗的惨状。
B.毕利格老人天葬于边防公路北面荒草连天的无人区,彻夜未停嚎叫的狼群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人与狼的命运相互映衬,满蕴苍凉与凄怆。
C.小说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以轻松的笔调从视觉、听觉、触觉上描写了小狼飞向灵魂集聚之地的欢快之景,虽为虚幻,读来却令人如临其境。
D.作者借陈阵之口,交代擅长狼学和草原学的乌力吉遭受排挤的事实,将体制黄沙与草原黄沙作巧妙映衬,表达了对草原黄沙源头的深入探寻和深刻反思。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小说多次写到小狼的故洞,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l0~13题。
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
袁枚
雍正间,西林鄂文端公(尔泰)作苏州布政使,设春风亭,招致四方贤俊,皆以耆旧见重,而以十四岁童子与会者,唯杨君一人。君名潮观,字宏度,号笠湖,常州无锡人,生而沉默寡言,秩秩见于面目。以乾隆元年举人,历宰晋豫滇南三省,迁知四川简邛二州,再调泸州。
在文水五年编审之期,值历年徭役不均,君亲加区别,除鳏寡孤独者千余人,过杞县有羸男惫妇百余焚香跪道旁,乡保指曰:“此公所活氓也。”君愕然,乡保曰:“公不记某年闻赈归来一案乎?大府不准报销,此辈皆公捐俸所活氓也。”亡何,长子伦举进士,而公奉调泸州,年逾七十,初志不欲往。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即到官碾谷,检交一切在官闲款,分设三粥厂。在泸不满百日,凡活五十九万七千人。笑曰:“吾事毕矣!”即以老乞归。
河南布政使苏崇阿查赈,问有滥否,曰有。有遗否,曰有。苏怒,厉声曰:“又遗又滥,何以为赈?”君曰:“口称无遗滥,而心不自信,故不敢欺公。”苏曰:“然则,汝有可信者乎?”曰:“官无侵吏无蚀,是可信也。”苏嘉君言之诚,慰劳而去。君以古贤自期,与今之从政者格格不入。
河南灾,奉檄办河料二百万,君频蹙曰:“野无青草,何能办料?”即牒民疾苦求免。俄而有省会来者曰: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亦卒不问其作何解也。君常自言,居官信心而行,投艰不辞,理繁不乱,然往往有恨者。在杞县回署,求赈者麻集,有一人裸而攀车,隶人逐去,次日早出已死深雪中。泸州营兵借谷所送,册漏造防汛者姓名续请,而君病竟忘补给。以此二事时时抱憾。呜呼,今士大夫乘坚策肥,知有己而已,视民若秦越,人之不相关。君能仁其民,而过后犹痛然,其行事居心岂凡所及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0.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历年徭役不均 值:适逢 B.君以古贤自期期:要求
C.即牒民疾苦求免 牒:发文陈述 D.然往往有恨者 恨:怨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
B.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
C.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
D.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
1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州,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暂行统治一州的称“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两代为州级行政官吏的正式名称。
B.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C.进士,明清时通过乡试及会试者称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三人按序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D.秦越,即秦国和越国,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一北一南相距很远,不大往来。文中用来比喻士大夫与百姓疏远。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潮观智慧寡言。他是乾隆元年的举人,沉默少语,面呈智慧,十四岁时受苏州布政使的邀情,与年高望重的人在春风亭相聚。
B.杨潮观仗义疏财。但上司不肯动用公款救济灾民,他就捐出自己的俸禄,使这些灾民得以活下来。
C.杨潮观谦虚严谨。面对苏崇阿“赈灾有无遗滥”的提问,他便都以“有”回答,令苏崇阿愤怒不已。
D.杨潮观重义善省。有一人裸身攀车请求救济,被衙役赶走,第二天被发现死在深雪中,杨潮观对此事时时抱憾。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招致四方贤俊,皆以耆旧见重,而以十四岁童子与会者,唯杨君一人。
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简洁、概括,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6.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具体的演奏动作和曲目,接着用比喻的手法写琵琶声像雨声,像人语。
(2)《氓》中写女主人公不为兄弟所理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暂且保全性命、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各题。
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然而,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历经两年零9个月__________________的浴血奋战,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__________________的凯歌,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各条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豫剧演员常香玉捐献1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新疆迪化市103岁的“志愿军妈妈”,维吾尔族老人吾古尼沙汗把拾麦穗和纺线的收入作了捐献……全国各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民工到朝鲜前线纷纷担任勤务工作和医疗服务及战地运输,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废待兴 艰苦卓绝 气壮山河 同仇敌忾
B.百废待兴 前赴后继 荡气回肠 同甘共苦
C.百业萧条 艰苦卓绝 气壮山河 同甘共苦
D.百业萧条 前赴后继 荡气回肠 同仇敌忾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注意地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
B.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C.听鸟叫的人说:“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D.他低下头,说:“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担任勤务工作和医疗服务及战地运输
B.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民工到朝鲜前线纷纷担任勤务工作和战地运输及医疗服务
C.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担任战地运输和医疗服务及勤务工作
D.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民工到朝鲜前线纷纷担任战地运输和医疗服务及勤务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但由于没有像地球那样的主磁场,火星大气暴露在太阳风中,其大气成分被太阳紫外线电离后,成为带电的分子或原子。太阳风的电场加速这些带电粒子,向着太阳的反方向逃逸。”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磊表示,这些粒子在逃逸过程中,很可能撞到火卫一上,被火卫一的风化层吸收,从而保留了下来。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判断出火卫一轨道附近的粒子来源于火星大气层呢?李磊表示,火星附近空间的主要粒子源只有2个,一个是火星大气,另一个是太阳风,这两者的成分不同、能量不同,比较容易区分。当然,不排除行星际空间中还有其他来源的粒子,但__________,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火星大气中的带电粒子经过太阳风加速后,进入探测器时会产生电信号,通过___________,就可以反推出粒子的速度、方向、成分等参数。李磊表示,这些粒子是从一定的方向进入探测器的,根据这个方向也可以判断其是否来自火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三小节的内容。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卢永根,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因罹患癌症,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2017年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其实,这样的“院士风范”我们并不少见。92岁的崔昆院士一件衬衫穿30多年,却累计捐款400余万元,甚至将自家的轿车都捐了出去;93岁的黄旭华院士55年没进过理发店,全靠夫人在家“帮忙”;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狭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而他却累计捐出500余万元……
对于上述人物的行为,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参考答案
1.B2.C3.D4.D5.B
6.①借助出土文物;②批判性利用文献资料;③运用比较方法;④敢于大胆推断。
7.C
8.①运用比喻与对比的手法,草原像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把眼下沙地的腾格里与过去的草原的腾格里作对比,形象深刻地展现出草原沙漠化的现状。②借助眼前荒凉破败之景,烘托出陈阵和杨克内心的失落与感伤。
9.(1)暗含了陈阵他们对小狼的怀念和对称霸草原千年狼群消失的感伤。(2)在结构上前后形成呼应。(3)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含蓄表达了对狼群消失和草原破坏的隐忧和反思。
10.D11.A12.C13.C
14.(1)(尔泰)招来天下有才能的人,年高望重的人被重视,凭借十四岁童子的身份参与集会的,只有杨君一人。
(2)(杨笠湖)随即听到泸州发生大饥荒,道路上饿死的人接连不断,他情绪激昂地说:“见到正义的事却不去做不是勇士!”
15.A
16.(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形象十分相似。
18.A
19.A
20.C
21.①火星原本也曾拥有浓厚的大气层;②这些粒子数量非常稀少;③测量电信号。
22.根据带电粒子进入探测器的方向难道不能判断粒子是否来自火星吗?
23.例文:
院士风范,光风霁月
假如你有880万元存款,却身染重病、来日无多,剩下的时光你会怎么度过?
弥补遗憾?及时行乐?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选择。而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选择将88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无偿献给教育事业,作为“最后的贡献”。
看过他的故事,很多网友“泪目”了。尤其这样一幅画面堪比“催泪弹”——卢永根家中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为科研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便走到生命的尾声,所思所想,依然是发挥光和热!
其实,这样的“院士风范”我们并不少见。92岁的崔昆院士一件衬衫穿30多年,却累计捐款400余万元,甚至将自家的轿车都捐出去;93岁的黄旭华院士55年没进过理发店,全靠夫人在家“帮忙”;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狭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而他却累计捐出500余万元……在这些老科学家眼里,财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不敢浪费;财物也轻于鸿毛,当他人、社会有需要时,他们可以不计得失、倾囊相赠。
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为什么频频打动人心?因为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痴”的力量。因为“痴”,他们对科研以身相许、兢兢业业。就像卢永根为了水稻研究,年过七旬依然翻山越岭,寻找珍贵的稻种;印遇龙院士平时身着冲锋衣、脚蹬运动鞋,以备随时进猪栏工作;赵淳生院士为了研究超声电机,三餐不定时,有时烧一锅粥和菜,吃上一周……“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他们痴心于工作、痴情于事业,也因此能在各自的领域建下不朽的功业。
同样因为“痴”字,他们往往心无杂念,淡泊名利,科研中不务虚名、沉心实干,生活中低调简单、朴实无华。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言一行好像都跟周围格格不入,有的节约到“穷酸”,有的朴实到“邋遢”,他们崇尚吃苦,强调奉献,不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不攀比物质上的享受……而这些背后,都离不开信念的力量。他们是真正拥有高尚情操、崇高信仰的人,也因此,即便朴实无华,也能光芒四射,并带给人灵魂的震撼。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对于卢永根这样的暖心故事,一位微博网友的评论写得好:真的,社会上不缺这800多万元捐款,更缺的是像您这样的人。
卢永根院士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境界的高下;也应该像一把标尺,让更多人去校正自己的追求和方向,让更多人去思考——人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