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老
王
杨 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品读细节”的阅读技巧,概括并分析“我”和老王的交往细节,体会人物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
2. 通过品读关键句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技巧,感受作者的愧怍之情,体会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
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很多事,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要倾其所有,给杨绛家送去香油、鸡蛋,作为报答。那杨绛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与其交往的呢?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关系呢?
“我”与老王的关系
任务一:请细读1-16自然段,找出“我”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也找出老王如何对待“我”一家的。请按照示例,填写下列表格。
“我”对老王 老王对“我”
常坐老王三轮(给钱) 为“我”送冰,车费减半
给鱼肝油,治老王的夜盲症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送冰,不要老王减半收费(给足钱) 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要钱 接受香油鸡蛋,一定要给老王钱
思考: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和老王对待钱的态度是怎样的?
面对老王,出于同情与关怀,杨绛一家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而面对杨绛一家,老王虽然贫困,却总是竭尽己能,付出感情上的支持与回报。
彼此付出的差异
任务二:请细读全文,找出“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中一些事情的发生地点,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老王找“我” “我”找老王
地点 事件 地点 事件
“我”家 送冰 路边 坐车
扶病来家 看见老王的家
送香油鸡蛋 请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
“我”家
“我”家
胡同
街边
思考:二人在这段关系中的情感态度。
老王:主动、亲近——“我”:被动、疏离
情感态度的差异
任务三:请重读课文,找出体现“我”和老王之间距离感的细节,依照下列示例,仔细品读。
示例:“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句中连用两个“不知”说明什么?
两个“不知”,说明作者实则并未关心、也不清楚老王的病情,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并没有上升到好友的层次,而是保有距离的熟人。
(1)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
(3)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呀,他什么时候……”
距离=交往距离+情感距离
知识卡片(四)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品读细节,可以更好地走近人物内心,体悟感情。
思考:“我”和老王的距离感究竟是源于什么呢?
杨绛,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老王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可怜的三轮车夫。
社会阶层的差异
社会地位 主要付出 情感态度
我 高级知识分子 力所能及的 物质帮助 同情、被动、疏离
老王 贫困三轮车夫 倾其所有的 感激之情 感激、主动、亲近
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两人既有社会地位的客观差距,也有付出情感态度的错位。
小结
“我”的愧怍之情
任务四:请根据最后一段,描绘出“我”的心路历程。
追忆 → 不安 → 愧怍
思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幸运的人”指作者,“不幸者”指老王。
思考:杨绛是“幸运的人”吗?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幸”与“不幸”是相对而言的。
知识卡片(五)
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据资料显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思考: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区别?
“多吃多占”局限于物质上的愧疚,主要是着眼于两个人之间鸡蛋换钱一类的交往。
改成“幸运”的人,首先是概念上更对应了,表达更严谨;同时,内涵也更丰富了,这种“愧疚”感主要是着眼于精神,而不是物质。它表现了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也表现了作者精神的反思过程。
思考: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不同之处。
当时的我:害怕、恐惧、强笑,以金钱搪塞。
现在的我:深深忏悔自己当年在精神上对老王的冷漠。
思考:由此,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作者?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每个人如果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因愧怍而高贵的灵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身份地位、付出内容、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了作者和老王交往中存在的差异,探究了后来作者对老王满怀“愧怍”之情的原因,体会到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
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必做)
请发挥你的想象,杨绛先生去世后如果再见到老王,她会对老王说些什么?请用200字左右描述二人再相见的画面。
(二)拓展性作业(选做)
自主阅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下
课《老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细节”阅读技巧,概括并分析“我”和老王的交往细节,体会人物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
通过品读关键句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技巧,感受作者的愧怍之情,体会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和人文主义关怀。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生活不幸却心怀善良的老王,他最渴望亲情的温暖。这节课我们再从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入手,进一步理解老王,同时也深入理解作者。
当时的“我”——“我”与老王的关系
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很多事,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要倾其所有,给杨绛家送去香油、鸡蛋,作为报答。那杨绛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与其交往的呢?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关系呢?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彼此付出的差异
请细读1-16自然段,找出“我”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也找出老王如何对待“我”一家的。请按照示例(标红),填写下列表格。
“我”对老王 老王对“我”
常坐老王三轮(给钱) 给鱼肝油,治老王的夜盲症 送冰,不要老王减半收费(给足钱) 接受香油鸡蛋,一定要给老王钱 为“我”送冰,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要钱
思考: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和老王对待钱的态度是怎样的?
(关键词:“送”“给”的差异)
明确:“送”是平等的,“给”有居高临下的意味。
面对老王,杨绛一家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而面对杨绛一家,老王虽然贫困,却总是竭尽己能,付出感情上的支持与回报。
情感态度的差异
老王临终前强撑病体来到我家,是因为将“我”视为亲人,那么在“我”眼中将老王当成了什么呢?
请细读全文,找出“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中,一些事情的发生地点,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二人在这段关系中的情感态度。
老王找“我” “我”找老王
地点 事件 地点 事件
“我”家 送冰 路边 坐车
“我”家 扶病来家 胡同 看见老王的家
“我”家 送香油鸡蛋 街边 请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
明确:
杨绛:被动、疏离——老王:主动、亲近
2.请重读课文,找出体现“我”和老王之间距离感的细节,依照下列示例,仔细品读。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句中连用两个“不知”说明什么?
明确:两个“不知”,说明作者实则并未关心、也不清楚老王的病情,作者与老王的关系并没有上升到好友的层次,而是保有距离的熟人。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中的“一定”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中的“吃惊”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作者只知道老王并不是来换钱,但并不知道老王的真实的内心所想。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呀,他什么时候……’”中的“过了十多天”“什么时候”
小结:作者一家和老王既在交往时保持距离,在精神上也有很大的距离,作者并不知道老王真实的情感需求。
(三)身份地位的差异
你认为“我”和老王的距离感是源于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身份(呈现身份)。
杨绛,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可怜的三轮车夫。
这种距离感源自她和老王之间的阶层差距。
(四)小结
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两人既有社会地位的客观差距,也有付出情感态度的错位。
社会地位 主要付出 情感态度
我 高级知识分子 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 同情、被动、疏离
老王 贫困三轮车夫 倾其所有的感激之情 感激、主动、亲近
现在的“我”——“我”的愧怍之情
(一)作者在回忆中寄托了对老王怎样的感情?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和“不幸者”分别指谁?
你觉得作者是“幸运的人”吗?
补充作者在文革时期的遭遇:
“幸”与“不幸”是相对而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者也是不幸的,但她觉得和老王相比,她有家人、有住处,有生活费,是幸运的,老王是作者“幸运”的参照物,使作者时时感到对这位“不幸者”有所亏欠。
(二)作者的愧怍之情是一下子产生的吗?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描绘“我”的心路历程。
明确:追忆——不安——愧怍
据资料显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在初稿上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思考: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区别?
更突出“我”精神上的愧疚。
体会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不同之处。
当时的我:害怕、恐惧、强笑,以金钱搪塞
现在的我:深深忏悔自己当年在精神上对老王的冷漠
由此,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作者?
补充阅读材料: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每个人如果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明确:因愧怍而高贵的灵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身份地位、付出方向、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了作者和老王交往中存在的差异,探究了后来作者对老王满怀“愧怍”之情的原因,体会到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识。
五、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必做):
请想象,杨绛先生去世后再见到老王,她会对老王说些什么?请用150字左右描述二人再相见的画面。
拓展性作业(选做)
2.自主阅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