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
0
2
2
台阶
李森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以“台阶”为主线,理清行文思路,学习小说阅读路径的逻辑建构;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正确把握父亲形象,体会“台阶”在文本中的特殊意义,实现对小说主旨的文化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堂过程思维链的建构,学习小说阅读路径的设计;
难点:体会“台阶”的含义,实现对小说主旨的文化思考。
课文赏析
一、父亲造好台阶后,渴望提升地位、得到尊重的心愿达成了吗?
请细读24-32段,圈划出描写父亲的相关语句,杭理父亲心理变化历程。
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不自在了呢?
课文赏析
二、那么,“台阶”对于父亲而言,意味着什么?
课文赏析
补充材料一: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课文赏析
补充材料二:
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课文赏析
二、那么,“台阶”对于父亲而言,意味着什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赏析
当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失去”时,心理状态如何?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他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花,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课文赏析
三.全文最后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在第(22)节也出现过“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
这两处“父亲老了”的内涵是否相同?
课文赏析
父亲最终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衰老和精神的衰老。其实,他真正意识到了什么?而他无法认识到的是什么?
父亲意识到了高台阶并没有带来地位的提升。也就是说,他一生的辛劳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结局,并没有带来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赢得他梦寐以求的尊重。所以他常常“若有所失”,他疑惑“这人怎么了”。
但他不能认识到,其根源,还是他的初衷——将地位的提升寄托在修造高台阶之上。
课文赏析
四、作为一篇优秀小说,就是要给予读者有意义的关于人类、生命、人性、文化等等的深度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老了的仅仅是父亲吗?
课文赏析
你怎么看待文中父亲、以及如父亲一般的一代人的悲剧性结局?
父亲是那个时代具有坚韧不拔、立志改变现状的典型的农民代表。他们虽然单微,但是他们艰苦创业奋斗不止,是中国的筋骨与脊梁。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踏实肯干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国人的宝贵品格,所以,即便最终在心理落差中有所迷失,但他们的伟大之处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可悲之处……
谢谢聆听!《台阶》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台阶》一文,以浙东乡村为背景,讲述了父亲总觉得家里台阶低,一心想要修高台阶的故事。文章篇幅较长,详尽描写了父亲为造高台阶做出的准备、造新屋的兴奋以及造成九级台阶后的怅然若失。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了他的人生使命。作者通过写父亲的物质理想最终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试图让读者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父亲以及父亲这一类人在思想与观念上所具有的局限性,并希望借此引发人们进入文化层面的深入思考。
部编教材将本文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对于已经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七年级学生而言,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他们能基本把握父亲形象,但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台阶”这一核心意象的理解,尤其是它所承载的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思维局限性的思考,是七年级学生未必能达到的。
为此,本堂课教学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文本细读来把握父亲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围绕核心意象“台阶”展开问题链设计,实现学生阅读的思维建构,引领他们认识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所带来的“若有所失”和生命的悲剧性,引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文化思考。
【教学目标】
以“台阶”为主线,理清行文思路,学习小说阅读路径的逻辑建构;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正确把握父亲形象,体会“台阶”在文本中的特殊意义,实现对小说主旨的文化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堂过程思维链的建构,学习小说阅读路径的设计;
难点:体会“台阶”的含义,实现对小说主旨的文化思考。
【教学课时】
45分钟
【预设课堂形态】
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合作对话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透过父亲修“台阶”的过程,读到了一位老实厚道、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坚忍执着,用自己的半生辛劳去努力换取更高的地位的老父亲。
一、父亲造好台阶后,渴望提升地位、得到尊重的心愿达成了吗?请细读24-32段,圈划出描写父亲的相关语句,杭理父亲心理变化历程。
设计意图:
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矛盾沖突点:父亲操劳半生建成了梦寐以求的台阶,却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地位。这个矛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文章中探寻父亲从意气风发到落寞颓唐的过程,以及探寻背后的原因。
学生预设1:
父亲首先是充满喜悦与期待的。第24段,父亲每天在台阶上浇一遍水,会按一按、敲一敲、踩一踩。第25段,父亲不让我跳台阶。但是第26段,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了最高的一级合阶上。都可以看出来父亲对台阶的爱惜。也可以看出父亲的喜悦与幸福。
学生预设2:
第 27 段,父亲回答邻居的招呼,回答错了,并开始一级一级往下挪。可以看出父亲的不自在。
学生预设 3:
父亲挑水被硌了一个硌,还闪了腰。说明父亲对新台阶不适应。
学生预设 4:
父亲闪了腰后,很烦躁。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追问: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不自在了呢?
学生预设 1:
第28 段,邻居打招呼问“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却回答错了。因为父亲以为自己家台阶高了,地位就高了,自己会赢得尊重。可是他发现,邻居仍然像往常那样对待他。父亲的期待落空了。他很失落,所以他回答错了。
学生预设 2:
九级台阶虽高,仅仅是表面现象,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父亲的地位。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没有实现。
学生预设 3: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高台阶的新屋没有改变他的地位,也让他不适应。
二、那么,“台阶”对于父亲而言,意味着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台阶”的象征意义,对于父亲而言,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他整个生命的意义,是他一生的精神追求。为后面对“思想局限”的解读张本。
问:父亲经历半生艰辛,砌成九级台阶。却没有达成提升地位的心愿,且倍感不自在。那我们看看,这台阶,对父亲而言意味着什么?
(PPT显示)
补充材料一: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补充材料二:
人类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PPT显示)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预设1:
物质类:一家人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精神类:人生价值的体现;物质期待和精神追求;人生的使命,供子女攀爬的肩膀,理想的勋章,人生的巅峰,人生的杰作,对自己半生辛苦的肯定和奖励……
追问:正所谓,“有得必有失。”文中也说父亲“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那么父亲造好台阶后,失去了什么
学生预设2:
劳作的乐趣、奋斗的目标、生活的奔头、生命的热情……
学生预设3:
几十年的时间、坐台阶的踏实感、精神的追求和依托……
追问:当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失去”时,心理状态如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
(PPT显示)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他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花,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语段探析:全班齐读,体会父亲复杂心理。
三.全文最后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在第(22)节也出现过“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这两处“父亲老了”的内涵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
文中共出现两处“父亲老了”,这是一种逻辑上的照应,两者之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在高兴的瞬间,“我”发现了父亲的衰老,而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台阶造好之后,父亲也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衰老,于是才发出了“这人怎么了”的疑问与哀叹。引导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梳理,理解父亲渐渐从身体和精神上走向衰老的根源是他认识上的局限性,“老”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却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有深深的无力与失落。至此,可以基本完成对于“台阶”这一核心意象的理解。
学生预设1:
不同。第(22)节的“父亲老了”是指我发现父亲的身体老了,而父亲是不承认的。他认为他身体还好。直到后面的闪了腰、不再挑水,父亲才渐渐意识到自己身体垮了。
而文末的“父亲老了”,则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衰老,而且重在后者。父亲在修高台阶之后,并没有达成他的毕生追求——没有因此而受到尊重、提高地位,因此,他若有所失、十分低落、精神萎靡。在此之前,他的生活很充实,而造好之后,他却突然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整个人都空了。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人怎么了?
追问:这也就意味着,父亲最终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衰老和精神的衰老。其实,他真正意识到了什么?而他无法认识到的是什么?
学生预设2:
父亲意识到了高台阶并没有带来地位的提升。也就是说,他一生的辛劳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结局,并没有带来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赢得他梦寐以求的尊重。所以他常常“若有所失”,他疑惑“这人怎么了”。
但他不能认识到,其根源,还是他的初衷——将地位的提升寄托在修造高台阶之上。
总结:父亲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完全寄托在建造高台阶这样一个外在形式上,就注定了悲剧性的结果。就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今天穿了一双限量版的名牌球鞋就会赢得同学的尊重,或者一个成人因为开了一辆好车就会得到周边人真正的接纳。想要赢得尊重,外在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而真正需要的是你的能力、你的品格、你的人格魅力。所以父亲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与折磨。当他意识到台阶的升高并没有带来地位的提高时,他的精神也最终走向幻灭。我们可以说,父亲将提升地位的理想寄托在了修高台阶上的这个目标,决定了这个结果必定是悲剧性的。所以,他只能陷入深深的无奈,精神的痛苦和思想的折磨。
四、父亲老了,究其根源,是父亲的思维局限、认识狭隘造成的,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寄托在了外在的物质形式之上。其实,作为一篇优秀小说,就是要给予读者有意义的关于人类、生命、人性、文化等等的深度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老了的仅仅是父亲吗?
设计意图:
父亲老了,是作者从儿子的视角生发的一种文化审视,他所针对的不是父亲这样一个个体,而是父亲所代表的一个群体,一个在思维和文化上具有局限性的群体。因此,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对于这篇小说写作意图的思考。同时,借这一个问题的追问,希望引领学生能够认识到文中父亲所代表的一代农民,虽然有他们的局限性,有可悲可叹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代表了一代中国民众的品格,是他们撑起了一代中国人的脊梁。他们的伟大之处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可悲之处。
学生预设1:
应该不仅仅是父亲,还包括像父亲一样在思维或文化上有局限的人,如果无法突破这种局限,必然是会失败的。所有将精神追求寄托在虚无的外在形式上的人,最终都是会失败的。
追问:你怎么看待文中父亲、以及如父亲一般的一代人的悲剧性结局?
学生预设2:
父亲是那个时代具有坚韧不拔、立志改变现状的典型的农民代表。他们虽然单微,但是他们艰苦创业奋斗不止,是中国的筋骨与脊梁。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踏实肯干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国人的宝贵品格,所以,即便最终在心理落差中有所迷失,但他们的伟大之处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可悲之处……
文章小结:
这就是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结局是高台阶造好了,可父亲的地位却依旧没有任何改变。父亲的物质理想最终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却受挫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父亲最初的这个目标,这也是他思维局限、文化局限的体现。当然,小说家所要揭示的不仅仅只是父亲这个人,而是所有像他这样的一群人。
而在跨越了时空之后,这篇小说依然能给我们的生活以新的启迪、新的警示,能够引发我们一代又一代读者对于人生有新的思考,我想,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