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3:16:17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画”“景”“情”“意匠”。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段落 文中所举实例 表达效果
第3、4段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4段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 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第7段 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 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第8段 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 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参考答案: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3.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示例】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本诗一、二句营造了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以其荒寒寂寞的氛围、凛冽逼人的寒气,折射了诗人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气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14 山水画的意境
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重点词语;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难点)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重点)
学 习 目 标
第二课时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难点)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重点)
课时 目 标
三读课文,思考:本文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文章每个部分中所举例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通过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词,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例如:
1.(第3自然段)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使人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深厚友情。
(第4自然段)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第6自然段)……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 “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3.(第7自然段)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明确:列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明确: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第8自然段)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明确:列举浮光掠影写生的例子,论证画画不经过长期观察不可能创造意境。
5.(第8自然段)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6.(第8自然段)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明确:以苏州古老的柏树为例,论证画家观察它的精神实质,再加以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引出下文的论述。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了什么观点?
议论文开头段的常见作用有: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
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诗句/俗语……),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逸事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论述的趣味性;
4.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参考答案
考点:分析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 
课 文 精 讲
课文2、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正面论证
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反面论证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引用四川人的话,具体阐明每一处风景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引用论证
将风景的不同特色与人的性格差异进行类比,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类比论证
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阐述了画家有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感受,才可能有意境的独创性。
对比论证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1.文章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文中引用……的作用分析最恰当(不恰当)的一项是( )。
1.了解常见的引用类型及其作用。
2.注意引用的位置。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
段落 文中所举实例 表达效果
第3、4段
第4段
第7段
第8段
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
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
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地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
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为何保留了两段谈意匠的内容?
答题思路 
议论文结尾段的常见作用有: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读者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考点:分析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
保留这两段,是为了补充论证意匠在山水画意境中的关键作用,使论证更严密。“意境”是基础,“意匠”则是更高的要求。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这样既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文艺理论知识,又能对意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意境

意匠
山水画
相辅相成
灵魂
加工手段
结合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画”“景”“情”“意匠”。
山水画
摄影作品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 究
不会。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会。摄影技术的发明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它对传统绘画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不可否认,现代摄影的产生已经使得传统写实派山水画失去了部分市场。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山水画的意境
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
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本文探讨了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最后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让我们明白如何欣赏山水画,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力。
阅读下列文段,用自己的话描述“三种境界”的含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所谈人生成就的“三种境界”,即由苍茫彷徨至苦心孤诣,最终得见真理(获得成功)返璞归真,蔚为大观。
拓展延伸
欣赏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引用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语句,如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等,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充分论述了作者的观点。请你学习这种说理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引 证 法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课 文 在 线
随文写作
引证法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理论论据,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①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②对所“引”理论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写 作 指 导
引用诗文名句,增强文学性与说服力。
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凝结着一代伟人对民族、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
写 作 示 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掌握“惆怅”“胸有成竹”“浮光掠影”等重点词语;把握“意境”的内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难点)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重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难点)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重点)
一、再读探究
三读课文,思考:本文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文章每个部分中所举例子,分析其作用。
1.(第3自然段)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使人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深厚友情。
(第4自然段)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明确:通过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词,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2.(第6自然段)……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 “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3.(第7自然段)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明确:列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4.(第8自然段)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明确: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第8自然段)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明确:列举浮光掠影写生的例子,论证画画不经过长期观察不可能创造意境。
6.(第8自然段)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明确:以苏州古老的柏树为例,论证画家观察它的精神实质,再加以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二、精读探究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法指导】分析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段的常见作用有: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
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诗句/俗语……),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逸事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论述的趣味性;
4.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引出下文的论述。
2.课文2、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述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反面论证:运用假设,从反面论述,进一步说明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
3.下列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类比论证:将风景的不同特色与人的性格差异进行类比,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的话,具体阐明每一处风景各有其不同的特色。
(2)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阐述了画家有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感受,才可能有意境的独创性。
4.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分析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文章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文中引用……的作用分析最恰当(不恰当)的一项是( )。
答题技法:
1.了解常见的引用类型及其作用。
2.注意引用的位置。
5.本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为何保留了两段谈意匠的内容?
【考点分析】分析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
议论文结尾段的常见作用有: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读者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保留这两段,是为了补充论证意匠在山水画意境中的关键作用,使论证更严密。“意境”是基础,“意匠”则是更高的要求。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这样既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文艺理论知识,又能对意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6.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意境”,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有“山水画”“景”“情”“意匠”。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三、合作探究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不会。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会。摄影技术的发明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它对传统绘画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不可否认,现代摄影的产生已经使得传统写实派山水画失去了部分市场。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艺术作品往往融合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要站得高于现实,才会拥有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才能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
四、课堂小结
本文探讨了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最后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让我们明白如何欣赏山水画,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力。
五、拓展延伸
1.阅读下列文段,用自己的话描述“三种境界”的含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所谈人生成就的“三种境界”,即由苍茫彷徨至苦心孤诣,最终得见真理(获得成功)返璞归真,蔚为大观。
2.欣赏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六、随文写作
引证法: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引用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语句,如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等,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充分论述了作者的观点。请你学习这种说理方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课文在线: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写作指导:引证法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理论论据,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①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②对所“引”理论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写作示范:
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凝结着一代伟人对民族、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
引用诗文名句,增强文学性与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