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20世纪50年代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名词解释
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
近代民族工业的总体特征:
总体比较落后,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基础薄弱)
地区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
近代中国的工业
化
萌芽:洋务运动期间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萎缩:一战后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鼓励发展实业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
一 、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一五”计划的背景
内容讲解
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的银行为8家,16个分支机构。到1926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银行数增加至65家,226个分支机构(英国汇丰、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德国德华等银行)。这些银行是各国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中心。
国民党撤离大陆时掠走277万两黄金,1520万元白银,1537万元美钞。
材料一
材料二
1.新中国成立前夕,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 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说明了
什么问题?
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
中国、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P18)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
材料四
特点: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重工业比重低。
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4.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美苏“冷战”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5.受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二)概况
1.目的:
2.起止时间:
3.基本任务: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3年—1957年底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培养建设人才
“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配图(%)
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5.外部协助:
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重工业基础项目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国防建设的需要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3)我国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
材料二 :由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 《重要文献选编( 第四册) 》
5.主要成就:
(1)工业:四厂(四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
三大工程
鞍山大型轧钢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一汽红旗
(2)交通运输业:一桥、两铁、三公
武汉
长江
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6.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三)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思考:“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
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作
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一角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政策
②苏联的援助
③人民群众的勤劳奋斗
“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还未实现国家工业化。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易错点
1
二、政治民主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 :
1954年9月
2.地点 :
北京
5.内容 :
阅读课文,回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问题。
4.会议名称:
3.与会人员产生办法:
全国人民普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政协会议暂代全国人大职权结束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1954年《宪法》的性质:
②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内容 :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地位)
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指国家的宪法。因一切法律都要根据宪法来制定,故称根本大法
《共同纲领》临时
宪法作用结束
易错点
五四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但1954年,中国还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后确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国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权;
《共同纲领》完成使命,不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
3
(2)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国家主席·
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
朱德
第一届全国人大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刘少奇
人民代表步入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场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场
(二)地位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
产生
组成
国家权力
直接
直接
属于
间接
国家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三)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职能
确立
制度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行使国家立法权,
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成立于1954年
成立于1949年,
(新中国成立时代行
全国人大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堂小结
经济上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好转
还是落后农业国,工业水平低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各个领域捷报频传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953年至1957年底
超额完成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政治上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如今,我国的钢铁、汽车、工程机械、电解铝、家用电器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还占据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此外,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 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目前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是( )
A.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随堂检测
D
2.“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副对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B
4.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的特点是( )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