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课件+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课件+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4:16:28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
1.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拓展物候诗语,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目标
说明有方法,事理更清晰
请回顾: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引用(引资料)、作比较、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
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学习任务:请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
(第4段)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分析: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具有复杂、灵敏的特点。
学习任务:请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第3段)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内容】,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目的】。
分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植物“桃花开”、动物“燕子来”的例子,真实具体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第5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分析: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7段)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分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了早晚春,南京、北京两地花开时间差异,客观准确、真实具体地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列数字:客观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把……与……比较,突出强调了……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夏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一个星期。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分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连翘、榆叶梅在大连比北京迟开、苹果花在济南比烟台迟开的例子,客观准确、真实具体地说明经度差异、海陆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引用/引资料: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第2段)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农谚,生动地说明了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引用/引资料: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第10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分析:运用引用(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比较了不同时期的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平均值,客观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 客观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 (引资料) 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作比较 把……与……比较,突出强调了……
打比方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下定义 简明科学、本质概括地说明了……的概念
说明方法 作用
分类别 将……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摹状貌 生动具体地说明了……
作诠释 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画图表 简明直观地说明了……
说明有方法,事理更清晰
说明要准确,生动又典雅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同时语言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阅读本文,请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回顾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国石拱桥》
找规律:如何体现说明的准确、严谨?
1.使用准确的数字;
2.使用虚词表修饰、限制或补充,具体说明时间、范围、程度等,符合实际情况;
3.指出判断依据。
在文中找关键词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3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第5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梅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第8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第9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第10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1.使用准确的数字
2.使用虚词表修饰、限制或补充,具体说明时间、范围、程度等,符合实际情况。
①表估计猜测,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②表限制程度,如“仅”“几乎”“最”“尤其”“稍微”等;
③表限制范围,如“全”“都”“绝大部分”等;
④表限制数量,如“几个”“许多”“很少”“有余”等;
⑤表限制频率或时间,如“屡次”“常常” “已经”“一直” 等;
3.指出判断依据,表来源,如“有记载的”“据记录”“有人说”“据统计”等。
结合划线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文段一】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文段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抓住语言特征,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描写具体;
运用多样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用词典雅,句式变化,韵律和谐。
(1)(第2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的事理,大自然和人类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本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和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2)(第10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说明文的语言风格由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决定。
为何本文采用了严谨准确又生动优美的语言?
背景链接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以期帮助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物候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也启发我们: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物候学” 的事理说明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表现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按照逻辑顺序来布局材料,将物候学介绍得清晰、完整。
思考探究
阅读竺可桢、宛敏渭《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再课外查找资料,思考诗句中体现了怎样的物候特点或规律,制作“物候诗语”小卡片。
示例:
物候学规律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
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诗句摘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物候诗语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
五原
长安
纬度
经度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玉门关
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竺可桢、宛敏渭《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古今
高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春夏两季品析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学设想
本课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物候学事理后,本课时注意勾连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分析典型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注意整理归纳方法指导,力求做到“授人以渔”。本文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且非常生动形象,尤其是开头两端,勾勒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为下文科学准确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渲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最后。通过拓展与物候相关的诗句,试图加深学生对本文所阐释的物候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性学习中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拓展物候诗语,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
活动一: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请回顾: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引用(引资料)、作比较、
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
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二、学习任务:请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1:
(第4段)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分析: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生动形象,突出强调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具有复杂、灵敏的特点。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2:
(第3段)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内容】,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目的】。
分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植物“桃花开”、动物“燕子来”的例子,真实具体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示例3:
(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第5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分析: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示例4:
(第7段)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分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了早晚春,南京、北京两地花开时间差异,客观准确、真实具体地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示例5: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夏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一个星期。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分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举连翘、榆叶梅在大连比北京迟开、苹果花在济南比烟台迟开的例子,客观准确、真实具体地说明经度差异、海陆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示例6:
(第2段)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农谚,生动地说明了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示例7:
(第10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分析:运用引用(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比较了不同时期的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平均值,客观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结:说明有方法,事理更清晰
以下是常见的十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 客观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引资料) 引用……资料,增强说服力,增加文采或趣味性
作比较 把……与……比较,突出强调了……
打比方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下定义 简明科学、本质概括地说明了……的概念
分类别 将……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摹状貌 生动具体地说明了……
作诠释 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画图表 简明直观地说明了……
活动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同时语言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读者美的享受。阅读本文,请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一、抓关键词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国石拱桥》
找规律:如何体现说明的准确、严谨?
1.使用准确的数字;
2.使用虚词表修饰、限制或补充,具体说明时间、范围、程度等,符合实际情况;
3.指出判断依据。
学习任务:在文中找关键词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3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第5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梅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第8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第9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第10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方法总结:说明要准确
1.使用准确的数字
2.使用虚词表修饰、限制或补充,具体说明时间、范围、程度等,符合实际情况。
①表估计猜测,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②表限制程度,如“仅”“几乎”“最”“尤其”“稍微”等;
③表限制范围,如“全”“都”“绝大部分”等;
④表限制数量,如“几个”“许多”“很少”“有余”等;
⑤表限制频率或时间,如“屡次”“常常” “已经”“一直” 等;
3.指出判断依据,表来源,如“有记载的”“据记录”“有人说”“据统计”等;
二、结合划线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文段一】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文段二】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方法总结:抓住语言特征,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描写具体;
运用多样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用词典雅,句式变化,韵律和谐。
为何本文采用了严谨准确又生动优美的语言?
比较文段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第2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的事理,大自然和人类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本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和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2)(第10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总结:说明文的语言风格由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决定,受到说明目的的影响。
活动三:了解背景资料,小结文章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以期帮助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物候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也启发我们: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想要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知识的储备,要掌握科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物候学” 的事理说明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表现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按照逻辑顺序来布局材料,将物候学介绍得清晰、完整。
活动四:拓展物候诗语,激发探究兴趣
示例2: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
体现纬度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示例3: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体现经度是影响因素
示例4: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体现影响物候的因素有高下的差异
示例5:
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竺可桢、宛敏渭《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体现物候现象有古今差异。
回顾本课目标,完成课后自评。《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课后自评
1.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拓展物候诗语,激发探究兴趣。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任务:
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补充表格,归纳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列数字
引用(引资料)
作比较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简明科学、本质概括地说明了……的概念
将……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摹状貌
作诠释
画图表
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 圈画关键词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国石拱桥》
找规律:如何体现说明的准确、严谨?
回答示例:
1.使用准确的数字;
2.使用虚词表修饰、限制或补充,具体说明时间、范围、程度等,符合实际情况;
3.指出判断依据。
拓展阅读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上面所讲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物候诗语
诗句摘录 物候特点或物候学规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