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课件+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课件+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4:26:24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1.请预习《大自然的语言》,整理字音字形卡、词语积累卡。
2.我们的大自然其实会说话!请仿照示例,查找类似的谚语。
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预习任务
1.初识事理说明文,理清说明顺序,
筛选主要的信息,读懂所述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培养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单元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阐述事理。
2.理清说明顺序,明晰说明逻辑。
【本课时目标】
翩然( ) 簌簌( ) 物候( )
载途( ) 农谚( ) 刺槐( )
连翘( ) 短促( ) 孕育( )
悬殊( ) 海棠( ) 销声匿迹( )
预习成果:字音字形卡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táng
依次。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每年都像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预习成果:词语积累卡
次第:
孕育: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衰草连天:
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带帽,无雨云拦腰。
蜻蜓飞得低,出门要带笠。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预习成果: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科学探索第一步:筛选信息
物候、物候学
说明文(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
(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事理说明文
(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
如:《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地质学
《大雁归来》生态学
《时间的脚印》地质学、古生物学
明确了物候、物候学等说明对象,请大家思考、讨论2分钟,完成表格。
科学探索第一步:筛选信息
段落 聚焦问题 筛选信息、得出答案
1-3段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11-12段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再读1-3段:筛选信息
第2段段首: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筛选信息之法:关注段首句 、代词
(中心句、段尾句、过渡句、设问句)
第3段段首: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概括不出“物候”概念?
第5段举例:没有注意物候延迟,花生等作物受到低温损害。
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筛选信息之法:关注说明目的
再读4-5段:筛选信息
4-5段,抓不准核心内容?
1.就整体逻辑而言:
1-3段:物候、物候学概念
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段: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11-12段:物候学研究意义
科学探索第二步:理清逻辑
举例:天气
整体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符合科学探究规律、认知习惯)
作者为什么按照此顺序写作?
天气是什么?有哪些不同表现?
观察天气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影响天气形成的原因?
气象学研究意义?
2.就段落逻辑而言:
1-3段:能否先说第3段“物候”、“物候学”定义?
科学探索第二步:理清逻辑
先说1-2段,再说第3段较好。
(1)第1段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出发,写季节变化引起动植物表现变化,第2段承上启下,依然以实例,写动植物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对农事的影响;
(2)第3段从前文中顺势提炼理论,得出“物候”、“物候学”概念;(3)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从生活实例出发,易于读者理解。
注:《恐龙无处不有》,先说不同地域发现恐龙化石,也是这个道理。
2.就段落逻辑而言:
6-10段:顺序可否调换?
科学探索第二步:理清逻辑
不能。(1)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影响的程度,由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的。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可见重要性差别;
(2)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3)这样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段落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3.就语句逻辑而言:
请给下列句子排序:
科学探索第二步:理清逻辑
语句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D.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A.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E.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 D A E C
小 结
筛选信息、明确事理之法:
关注段首句(中心句、段尾句、过渡句、设问句)
关注代词、说明目的
理清顺序、明晰逻辑之线: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时间顺序《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预习单
一、课时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阐述事理。
2.理清说明顺序,明晰说明逻辑。
二、制作基础知识卡
(一)字音字形卡
预习成果:字音字形卡
翩然(piān)
(二)字词积累卡
预习成果:字词积累卡
次第:依次。
三、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我们的大自然其实会说话!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仿照示例,查找类似的谚语。
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四、筛选信息,洞悉阐述事理
阅读勾画课文,将下表补充完整(请尽量使用原文语句):
段落 聚焦问题 筛选信息、得出结论
1-3段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11-12段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五、理清顺序,明晰说明逻辑
(一)1-3段:能否先说第3段“物候”、“物候学”定义?再说生活实例?
(二)6-10段,顺序可否调换?
五、课后作业
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写作一篇300字左右的科学小品。《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信息】
部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适用对象】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
【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第一篇事理说明文。学生曾在八年级上册学习过事物说明文单元,对说明文这一文体有初步的了解。但相比学生熟悉的介绍具体事物的事物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事理说明文的阅读、理解难度显然更大。因此,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确阐述的事理、理清说明顺序与说明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明文作为应用型文体,在教学中应注意文本解读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应注意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的连结。事理说明文作为科学味较浓厚的作品,在解读中应充分彰显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本节课不只是常规性强调文本体现了怎样的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而是结合本篇文本细节,结合其它相似篇目,联系学生日常认知、探究问题的方式,比如对“天气”这一现象的思考探究,抽丝剥茧地分析作者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意义的逻辑,尤其是启发学生从关注现象到思考本质、理论,举例阐明文章何以体现科学探究方法,切实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质疑、自主研究的科研精神。
另外,从大单元概念来解读本单元教材,人文方面,本单元的事理说明文涉及的学科知识广博,如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方面,要求学生在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事理的前提下,能够学习推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从而在科学探究领域有所尝试。因此,在整个单元及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作为训练主线。本课即帮助学生科学探究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筛选、串联信息,理清探究、说明的逻辑等教学活动,且勾连同单元其他篇目,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性事理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及科学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1.初识事理说明文,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的信息,读懂所述事理。
2.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3.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培养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本课时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阐述事理。
2.理清说明顺序,明晰说明逻辑。
【教学重点】
1.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精准提炼主要信息。
2.从整体到局部,理清各层级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辨析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明确说明目的。
2.明晰作者说明事理的逻辑,培养科学探究思维。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任务
1.请预习《大自然的语言》,整理字音字形卡、词语积累卡。
2.我们的大自然其实会说话!请仿照示例,查找类似的谚语。
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分享预习成果
1.学生制作的字音字形卡
屏显:本课重点字音字形,将字音挖空。
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老师强调重点字音,如“载”、“翘”、“谚”、“候”、“槐”、“匿”,
老师强调重点字形,学生动笔书写重点字,如“翩”、“簌”、“促”、“销”等。
2.学生制作的词语积累卡
屏显:本课重点词语、成语,将词意出示,将原词挖空。
老师请学生从原文中查找词语,与屏幕上的词意一一对应。
3.学生查找的“大自然的语言”。
屏显:学生找到的生活谚语,如:
有雨山带帽,无雨云拦腰。
蜻蜓飞得低,出门要带笠。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老师小结&导入:这些谚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信息,请跟随竺可桢的文笔,详细了解物候的奇妙,与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科学探索第一步:筛选信息
(一)明确说明对象
屏显:物候、物候学
老师引导学生将“物候、物候学”这样较为抽象的说明对象,与八年级上学期学习的“石拱桥”、“园林”等具体的说明对象相对比,帮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事物说明文,迁移至新文体——事理说明文。
(二)初识事理说明文
屏显: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定义及举例
事物说明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
如:《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地质学)《大雁归来》(生态学)《时间的脚印》(地质学、古生物学)
老师统筹整个单元主题,启发学生训练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课文涉及了广博的科学知识、多样的学科领域,如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等,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领悟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有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推理、质疑问难的意识,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三)洞悉阐述事理
1.尝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
屏显:本文主要探讨的四个科学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两分钟、填空。
老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并在原文进行勾画。
段落 聚焦问题 筛选信息、得出结论
1-3段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11-12段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逐个出示问题答案:
段落 聚焦问题 筛选信息、得出结论
1-3段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11-12段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总结筛选信息之法
针对学生筛选信息时暴露出的两个问题,老师继续引导,并提炼筛选信息的方法。
问题1:学生未能有效把握关键句,未能找到物候概念的答案。
屏显:第2段段首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3段段首: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老师将代词“这些”圈出,引导学生找到上文段首关键句,找出被指代的内容“草木枯荣、候鸟去来”。
总结筛选信息之法:关注段首句(中心句、段尾句、过渡句、设问句)、代词
问题2:学生概括4-5段内容时,没有紧扣“物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这一重要信息。
屏显:第4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第5段举例:没有注意物候延迟,花生等作物受到低温损害。
老师帮助学生明晰第5段举例,是为对应第4段最后末尾句。
屏显:写作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总结筛选信息之法:关注说明目的
四、科学探索第二步:理清逻辑
(一)从整体逻辑而言
屏显:1-3段:物候、物候学概念
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6-10段: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11-12段:物候学研究意义
老师引导学生以撰写天气相关的科学文章为例,思考:
天气是什么?有哪些不同表现?
观察天气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影响天气形成的原因?
气象学研究意义?
老师引导学生反思常人认知、探究问题的逻辑: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
总结整体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符合科学探究规律、认知习惯)
(二)从整体逻辑而言
问:1-3段:能否先说第3段“物候”、“物候学”定义?再说生活实例?
屏显答案:先说1-2段,再说第3段较好。
(1)第1段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出发,写季节变化引起动植物表现变化,第2段承上启下,依然以实例,写动植物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对农事的影响;
(2)第3段从前文中顺势提炼理论,得出“物候”、“物候学”概念;
(3)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从生活实例出发,易于读者理解。
问:6-10段,顺序可否调换?
屏显答案:不能。(1)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影响的程度,由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的。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可见重要性差别;
(2)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3)这样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总结段落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三)就语句逻辑而言
问:请给下列句子排序: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屏显答案:B D A E C
总结语句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五、课堂小结
1.筛选信息、明确事理之法:
关注段首句(中心句、段尾句、过渡句、设问句)
关注代词、说明目的
2.理清顺序、明晰逻辑之线: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时间顺序
六、课后作业
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写作一篇300字左右的科学小品。
注意:筛选主要信息加以表达,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
竺可桢
筛选信息、明确事理
理清顺序、明晰逻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