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社戏》习题课
1.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故事新编》等,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一、积累运用
2.感知文本
(1)本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我”十一二岁时 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 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2)文章围绕着“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
社戏
在平桥村到赵庄看社戏
淳朴、善良、无私
答案:写了“戏前波折”“夏夜行船”“月下归航”等事件。
3.课文的主要情节分布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A.在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①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G,F,C,B,A,D,E;C,B,A,D;G,E,F【解析】通读全文,梳理文意后,即可判断出主要情节叙述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情况。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大抵(dǐ) 照例(lì) 怠慢(dài) 归省(shěng)
xǐng
B.凫水(fú) 松懈(xiè) 撺掇(cuān) 聚拢(lǒng)
C.舟楫(jí) 踊跃(yào) 潺潺(chán) 行辈(háng)
yuèD.屹立(yì) 纠葛(gé) 皎洁(jiāo) 旺相(xiàng)
jiǎo
5.依次填入句子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②三四个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
③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喝采起来。
④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A.按 拔 钻 棹
B.磕 架 蹿 摇
C.磕 拔 蹿 棹
D.按 拔 钻 摇
6.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B)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7.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项是(C)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夸张)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比喻、拟人)
C.我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通感)
C句没有使用通感修辞
D.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借代)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点拨】A项语序不当,“保护”与“了解”应调换位置;
B项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C项前后矛盾,删去“的作品”。
D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老生和小生都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小生是指扮演年幼男子,
老生是主要扮演老年的男性角色。
D.“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句中的“朦胧”是动词。
【点拨】小生是指扮演年轻男子,老生是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C
1.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与写社戏有什么关系
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突出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 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作铺垫。
2.本文多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何作用
写得情景交融,表达对江南农村美景的喜爱;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二、问题梳理
3.本文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说说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
表现了平桥村劳动人民的淳朴.厚道、善良、热诚和好客。(举例略)
4.其实那夜的社戏并不好看,可为什么让“我”这么怀念呢
“我”怀念的不仅仅是社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 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这篇小说中,月下 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答案】B【解析】(1)阿发在偷豆时主动要求偷自家的,是一个憨厚无私、先人后己的纯真农村男孩。(2)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少年们划船技艺的高超。(3)小说的标题为“社戏”,虽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但是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平桥村的村民,主要想通过此来表现平桥村民的淳朴,表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答案B是错误的。
三、片段阅读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段的内容。
[甲]写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乙]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
2.[甲]文中"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3.[乙]文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句话有何作用
写老渔父的喝采是侧面描写,说明了船的速度快,孩子们能干、机灵。
4.[甲]乙]两段都有描写船快的句子,哪一处是正面描写 哪一处是侧面描写
正面写船快的句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侧面写船快的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四、拓展阅读
看戏
雪小禅
①我喜欢看戏,是从小时候开始。 ②故乡在霸州,出了个唱老生的李少春,家乡人以他为荣,他唱的《野猪林》无人能越,“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往事萦怀难排遣……”那时我外公天天唱这几句,我外婆一张嘴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外婆人美,好像她真是苏三一样。 ③我最初被外婆带着去看戏,是乡下的戏台子,草席围成的,一人多高,也有灯光,极暗。但台上的人儿如此吸引我,小戏子画得美似天仙,穿着绸啊缎的,一张嘴,更是婀娜。 ④《玉堂春》最是精彩,苏三一身罪服,却艳得惊人,红与黑配,再跪在那里泪眼婆娑。在我看来,她是最美丽的人儿了,我恨那些冤枉她的人,恨不能上去打人家。 ⑤我不肯和外婆坐在那里看戏,去扒着台子看,扒长了,非常累。因为离得近,可以看到那戏子的眼睫毛,演《六月雪》,她真哭,妆被冲了,有黑线流下来,我也跟着哭,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 ⑥喜欢看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⑦后来我听磁带,刺刺啦啦的,是些老带子,程砚秋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录的,那时录音质量不好,可我听起来,是前世今生之感。
⑧去石家庄读大学时,跑到平安剧院去看戏,有戏就要去看。有一次,看到李世济,她唱《锁麟囊》,已经六十岁的老人了,仍然美到惊艳,一张嘴,还是那样绕梁三日。 ⑨后来工作在廊坊,离北京近,更有机会去看戏。坐火车四十分钟到北京站,北京站对面就是长安大戏院,那是中国最好的戏院,我看完再乘火车回来。寒冬里,一个人奔跑着赶火车,回来时往往是半夜,我哼着新看的戏,边走边唱,无限的美。 ⑩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看张火丁的戏《春闺梦》。 是和朋友一起看的,火丁一出场,他就嚷,好……然后眼睛就发着贼光,好像全世界只有火丁了,他平时是个极其沉静的人,但那一刻,却非常忘形。其实我也同样被吸引,张火丁如蝴蝶,在台上翩翩飞着,她人冷艳,不轻易和人热络,正是我最喜欢的性格。 去后台看她,她正在镜子前,我看着镜子中的她,俨然不是人间的女子,好像在云端,分外地薄凉。 我和她,谁也没有说话,我看着镜子中的她,她看着镜子中的我,她或许知道我的喜欢吧?京胡响起来了,她上台,一张嘴,满场的好。“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境……”我站在侧幕边上,惊得失了魂,这台上台下的人生,有几个识了人间的真味呢?
也去看过野戏班子演戏。 陶然亭公园,每周有京剧票友在那里唱,我被朋友拉去,唱一段《大登殿》,因为有人看,我红了脸,唱走了板,旁边的人说,“别紧张,反正是玩。” 我还是紧张,还是喜欢看戏,然后为人嚷那一声“好”。 看戏二十年了,慢慢养成淡泊性格,人说戏如人生,我说人生也似戏,一出出,总演呢。你哭也罢笑也罢,你累也罢苦也罢,总得演下去,上了台,大幕拉开了,没有退下去的可能。 演得好呢,台上就有观众,演不好,就给自己看。 有什么大不了呢,无非是一场戏,再回头,满城灯火已黄昏,转眼就老了,就这么快。 我记得昨天我还在外婆怀中,月亮升起来,雾水来了,外婆背了我回家,今天外婆已在天堂,而我茕然独立于花廊下,再回首,已过小半生。韶华中,只听到有人唱:未开言不由我珠泪滚滚。
一梦二十年,何时到康桥? 我总以为自己是看戏的人,其实,我也是戏中人呢。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难,想看戏,看到最后,能戏看了,才能解人生的真味吧?而演呢?我想,惟有好好演下去,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掌声,我只要人生两个字--不悔。 (选自《欢未央》,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本文中,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①儿时,受外婆影响喜欢上看戏。
②读大学,逢戏必看。
③去陶然亭看野戏班子演戏。
2.结合语境,说文中加点词语“绕梁三日”的含义。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3.说"梦二十年.何时到康桥”句的作用。
与开头写自己儿时爱戏,深受外婆影响相呼应。韶华易逝,点出人生短暂如戏,为下文感悟“人生真味”作铺垫。
4.最后一段“想看戏,看到最后,戏看懂了,才能解人生的真味吧”中“人生的真味”指的是什么
作者感悟的“人生真味”即戏如人生。人生也如戏,二者相似,但即使淡泊,也要认真无悔度过。
五、文言文阅读
原才(节选)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①奚自乎 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②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③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文集》)
[注释]①厚薄:淳厚朴实与浮薄衰弱。
②戢(jí)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③挠:搅动,动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罢了)
(2)所君尤众焉(特别)
(3)虽有大力(即使)
(4)而终乎不可御者也(最终)
2.本文论述的是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如何产生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启示: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