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1 22:11: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新课导入
冰河解冻,桃花盛开,告诉我们春的到来;知了鸣叫,烈日炎炎,倾吐着夏的热烈;枫叶变红,金桂飘香,那是秋的絮语;腊梅凌寒,白雪纷飞,它们在诉说着冬天的故事。蚂蚁迁居,告诉我们天将落雨;蜘蛛添丝天要晴。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目标
文体常识
1.说明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说明文类型包括: 、 。
3.说明文语言具有 、 的特征。
4.说明顺序有: 、 、 。
5.说明方法有: 、 、 、
说明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准确 周密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下定义
举例子
作比较
、 、 、 、 、
、 。
列数字
打比方
引资料
作诠释
分类别
摹状貌
画图表
 名—— 竺可桢。
地——浙江上虞人。
时——现代。
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 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著——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
走近作者
  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3年,他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编纂了《物候学》一书。本文就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背景链接
字词闯关
萌( )发: 次第:
翩( )然: 农谚( )
孕( )育: 海棠( )
载( )途: 连翘( )
销声匿( )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méng
piān
yùn
zài

指植物开始发芽。
动作轻快的样子。
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满路,遍地。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
依次。
yàn
táng
qiáo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和《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这个题目比较哪个更好呢?
整体感知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生动性。
 自读课文,思考:
1.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是什么?尝试圏划。
2.课文先后介绍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第1自然段: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第2自然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义安排农事。
第3自然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4自然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第5自然段:由第4自然段“下面是一个例子”,可见本段内容是为了说明上段事理的。
第6自然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第7自然段:首先是纬度。
第8自然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自然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整体感知
 
第10自然段: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第11自然段: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12段: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小组合作讨论小结课文说明的要点。
整体感知
 
明确:课文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迁的现象,指出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引出“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这一说明对象;然后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小组合作讨论小结课文说明的要点。
整体感知
 
明确:课文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迁的现象,指出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引出“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这一说明对象;然后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1-3)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5)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 6-10 )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理清思路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1.结合常见说明顺序,思考:课文整体说明顺序是什么?
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课文由物候现象谈起引出物候、物候学两个概念,进而深入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是典型的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2.读课文6~10段,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
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由“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可见这部分用得是有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1.这篇科普性说明文在写作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小组交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说明方法
 
点拨:
答题公式为:说明方法+本身作用+文本(事物特征)
 示例: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探究说明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示例:2.如在早春三四月,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吧,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这段文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如何体现的?
品析说明语言
 
1.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如何体现的?
品析说明语言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品析说明语言
 
1.不能,“许多”是“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品析说明语言
 
2.不能。凡是总括了范围内的一切,指出了说明的范围。如果去掉,会让人觉得个别近海的地方不是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拓展延伸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物候知识的农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