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庖丁解牛》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1: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庖 丁 解 牛
庄子
教 学 目 标
1、疏通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遵循规律的精神。
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作 家 作 品
庄子思想
天道观念:“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提出“不滞于物”的观点。
辨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认为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作 家 作 品
庄子思想
平等思想: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重视事物天然的本性,认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异也是合理的,而对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正是庄子平等观念的深刻之处。
游世思想: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一方面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作 家 作 品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作 家 作 品
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作 家 作 品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作 家 作 品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经》。
作 家 作 品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作 家 作 品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作 家 作 品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作 家 作 品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作 家 作 品
写 作 背 景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身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文 题 解 读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了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文 题 解 读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文 题 解 读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同“响”,声响
(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3)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空隙
(4)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通“枝”,支脉
(5)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揩拭
基 础 积 累
2、词类活用
1)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名词作动词,踩
(2)以无厚入有间: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3)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
(4)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
(5)视为止,行为迟:动词作名词,目光/动作;形容词作动词,慢下来
基 础 积 累
3、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基 础 积 累
3、古今异义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⑸吾见其难为
古义:难解,很难下刀。今义:使人为难。
⑹技经肯綮之未尝
古义:不曾尝试。今义:副词,不曾。
基 础 积 累
4、一词多义
乎 :
①技盖至此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进乎技矣: 通“于”,引出对象,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 通“于”,引出对象,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
基 础 积 累
4、一词多义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动词,解/作为
③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
④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因为
基 础 积 累
4、一词多义
于 :
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基 础 积 累
5、文言句式
基 础 积 累
判断句
⑴良庖岁更刀,割也
⑵族庖月更刀,折也
⑶臣之所好者道也
5、文言句式
基 础 积 累
宾语前置
技经肯綮之未尝
状语后置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省略句
视为止,行为迟
6、成语积累
基 础 积 累
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
庖丁解牛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游刃有余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踌躇满志
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
目无全牛
基 础 积 累
6、成语积累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切中肯綮
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批郤导窾
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新硎初试
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官止神行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善刀而藏
梳 理 文 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替、给
宰杀
皮肉分离的声音
抵住
同“响”
取消句子独立性
踩,动词
节拍

合乎
梳 理 文 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赞叹
表感叹
同“盍”,怎么
梳 理 文 意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放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规律
没有不是
不曾、没有
技艺
取消句子独立性
超过
梳 理 文 意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当今

视觉
接触
精神活动
连词,表并列

按照
自然结构

引刀
空隙
顺着
经脉
筋骨结合的地方
更何况
大骨
梳 理 文 意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
更换
切割
普通

表转折
如同

磨刀石
骨节
空隙
表转折
名词,厚度
梳 理 文 意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形容刀口薄
宽绰的样子
因此
即使这样,那么
难以处理
害怕、恐惧
借呗
因为
动作慢
梳 理 文 意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细微
掉落
表修饰
非常满意
表顺承
同“缮”
梳 理 文 意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听闻
语气助词,啊。
整 体 感 知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首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2、3段)
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合 作 探 究
1、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騞”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1、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2.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
(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
(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1)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4、庖丁的回答中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境界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三境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至高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5、分析庖丁形象的特点。
1.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炉火纯青
2.善于总结规律
3.水平高却不骄不躁,对待工作仍认真、谨慎
6、思考作者塑造庖丁形象的目的。
通过描写庖丁解牛时刀刃在骨缝中游刃有余,来阐述自己的养生之道。
7.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庖丁解牛,不仅是在解牛,也是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庖丁象征着自己。我们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主旨探究
1、“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解牛
“养生之道”: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自身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2、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哪些“人生之道”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热爱本职,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知难而退、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写作特色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时,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摸索解牛规律的三个阶段,说明只有在长期实践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庖丁解牛的动作时,用“触”“倚”“履”“踦”四个字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说庖丁进刀时发出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写解牛结束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寥寥数语,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提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课 堂 总 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