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高中统编语文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庖丁解牛》
庄子
(共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小时候,我们读过很多寓言故事,记忆中有很多鲜活的故事形象:那个做着蝴蝶梦的庄周(庄周梦蝶)、那个在海边发出喟叹的河伯(望洋兴叹)、那个技艺高超随手一就能抓到蝉的老人(老汉粘蝉)、那个坐在井底观天还洋洋自得的青蛙(井底之蛙)、那个想学邯郸人美丽步姿的燕国少年(邯郸学步),那个学习西施一颦一笑的丑女(东施效颦)……
这些寓言故事,形象生动细腻,深入人心,又蕴含深刻的道理,是人人喜欢阅读的一种文本样式。你知道这些最初中国寓言的创造者是谁吗?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庄子。
庄子介绍
庄子故里——安徽蒙城
讲故事的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中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后他尚自由拒绝楚威王的聘请)。
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其主要思想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求名利,看淡生死,向往绝对自由。庄子的养生境界,少私,寡欲,清静,超然。
他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作品《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1. 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疑惑是否蝴蝶变成了自己。
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李煜曾有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生死之间,是否只是一场大梦?庄子借梦蝶,模糊了物与我之间的界限。
庄子故事
2. 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不应该轻易对其他人和事下判断,人心各异,要懂得尊重不同,走好自己的路,已经很不容易了。
庄子故事
3. 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
“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珍藏,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乌龟死后骨头被珍藏供奉是名,在水中潜行曳尾是实。
为了名利而舍弃健康,放弃和父母的团聚,这样的生活在庄子看来是本末倒置的。
庄子故事
4. 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
“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就像教育孩子,虽然孩子不能成为社会栋梁,但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庄子故事
5.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
“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每个人都会孤独,而孤独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的钥匙,无论是棋逢对手,还是高山流水,只要有一种,孤独也就有了解药。
庄子故事
6. 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
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便以为是神鸟,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的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
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活了三天就被饿死了。
鲁王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
人心百结,人与人千差万别,交往之中,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尊重别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庄子故事
7.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
“不对,她刚死时,我怎会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
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
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忧虑,也不必有什么痛苦。
庄子故事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道家思想的园地:《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三、解题
四、课文朗读
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⑵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⑶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⑷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五、课文翻译
要求:试翻译,有难点,做标记,看注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重要虚词 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8·为之奈何?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有“做”“作为”“充当”)(《过秦论》)
2、(“变成”“成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为,认为)(《鸿门宴》)
4、(判断词,是)(《鸿门宴》)
5、(表被动,译为“被”)(《鸿门宴》)
6、(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孔雀东南飞》)
7、(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对)(《荆轲刺秦王》)
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鸿门宴》)
为什么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有音乐美和舞蹈美?
欣赏“解牛之美”
解牛场面的诗意化处理:
1. 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2. 两个拟声词:“砉”、“騞”;
解牛场面的诗意化处理:
3.两个比喻: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音乐化、舞蹈化的动作描写突出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美的定义:
崇高使人感动,
优美使人迷恋。
——康德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2)今已亭亭如盖矣 ________《项脊轩志》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________《赤壁之战》
(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游褒禅山记》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________《六国论》
(6)盖亦反其本矣 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
(7)嘻,善哉!技盖( )至此哉?(《庖丁解牛》)
(8)力拔山兮气盖( )世(《垓下歌》)
(1)大概 (2)车盖 (3)超过,胜过 (4)大概,大约 (5)表示原因 (6)通“盍”,何不(7)怎么(8)超过,胜过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1、目无全牛:
示例:他平时做事总是毛毛躁躁的,且他目光短浅,目无全牛,以致一些简单的事情他都做不好。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此处说他毛毛躁躁的而且他目光短浅,褒贬误用。
2.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答案:C,均为“道理,规律”。A义“主张”,B义“道义”,D义“意向,主张”
第二课时
作文片段欣赏 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庄子云:泽雄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拋。”野鸡自己觅食,“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非常辛苦,但是宁可如此辛苦,也不愿意被畜养在笼子里失去自由。追求自由的身躯、自由的意志,野鸡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绑住一个人,绑不住一个人的心。心的自由,才是人生真正的自由。自由无价,千金不换。
名 , 时期 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____ 并称为“ ”。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______ 来说明道理。
庄子:
《庄子》:
《庄子》
共33篇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周
战国
宋
老子
老庄
寓言
道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依照于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下列加点词语“因”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变法者因时而化。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因利乘便。 于今无会因。
C.蒙故业,因遗策。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
D.不如因而厚遇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以”的用法和意义
1.例句: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
A.秋以为期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例句:不赂者以赂者丧 ( )
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A(例句:介词,把。A介词,把;B介词,凭借;C介词,因为;D连词,表并列,又)
2.B(例:介词,因为。A动词,认为;B介词,因为;C连词,表修饰,而;D连词,用来)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为这个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下列加点词语“为”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A.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吾属今为之虏矣
A(例:动词,以为。A动词,以为;B动词,作为;C动词,成为;D介词,被)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厨师得到了梁惠王的多次赞美,可以说是名人了。那么一代
名庖是怎样炼成的?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理解庄子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____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牛体
社会
刀
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小寓言大智慧
——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异曲同工“三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
解牛之初到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游刃有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知识积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是动词。解;后一个介词:因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积累文中成语:
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
通“缮”
“岁”、“月”,名词做状语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积累文中成语:
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课堂练习
足之所履
乃中《经首》之会
依乎天理
刀刃若新发于硎
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善刀而藏之
解释下列词句中红色的词
踩(鞋子,名词作动词)
节奏
牛的天然结构(天然的道理)
磨刀石
(筋骨)交错的地方
警惕的样子
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1.解析:选C。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D项,“善”通“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2.解析:选A。B项,天理:古义,这里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D项,行为:古义,两个词,行指动作,为指因为,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莫不中音/乃中《经首》之会
B.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善刀而藏之
C.技盖至此乎/技经肯綮之未尝
D.族庖月更刀/每至于族
3.解析:选A。A项,两者皆为“合乎”。B项,好/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C项,技艺/支脉。D项,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虽然,每至于族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解析:选C。C项和例句中的“于”都是介词,可译为“对于”;A项,介词,译为“从”;B项,介词,引出对象;D项,介词,表被动。
5.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5.解析:选D。A项,判断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师的对比,三为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6.解析:选C。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7.翻译下列语句。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7.答案:(1)现在,我是只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
8.请以庄子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答:
解析:注意内容主题、修辞手法和结构模式的一致性。仔细分析例句可知:主题为“寂寞中做出伟大贡献”,修辞手法为“比喻”,结构模式为“转折”。由此结合庄子的事例仿写即可。
答案: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迎接清风明月的窗。
本课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