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海水“晒盐” 2课时课件(共18张PPT+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2 海水“晒盐” 2课时课件(共18张PPT+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3 08:46:5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1课时
问题导学
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
采用“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
我国人民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能够从海水中提取海盐了。你知道哪些物质可以用这种方法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吗?
知识点一 海水“晒盐”的过程
新知学习
提取食盐的方法 “盐田法”,也称“____________法”
海水“晒盐” 的过程
有利于海水 “晒盐”的条件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
太阳能蒸发
海水
蒸发池
结晶池
粗盐
母液
[说明]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______的过程叫作______。海水“晒盐”属于______结晶,是物质结晶的途径之一。
析出
结晶
蒸发
[情景展示]
探究点一 海水“晒盐”的过程
[问题探究]
海水“晒盐”的过程是什么?你认为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
[思考交流]
“晒盐”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盐资源,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 属于蒸发结晶,是结晶的途径之一。在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阳光充足、雨量少的条件下,有利于海水“晒盐”。 采用盐田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时,将海水引进储水池,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变;在蒸发池中,水分蒸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归纳提升]
知识点二 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
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往往含有________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等)和________杂质(如泥沙等)。
2.粗盐的提纯(不溶性杂质)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 大颗粒粗盐研磨后再溶解 _____,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
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_____,防止液体洒落
蒸发 较多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_____,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可溶性
不溶性
搅拌 
引流
搅拌
3.粗盐的精制(可溶性杂质)
杂质 SO42-、Ca2+ 和________等
方 法 先向食盐水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BaCl2),除去溶液中的_____;然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NaOH),除去溶液中的_____;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Na2CO3),除去溶液中的_____和过量的_____,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将溶液的pH调为7,除去多余的_____和_____,得到精盐水,最后经蒸发结晶即得精盐
Mg2+
SO42-
Mg2+
Ca2+
Ba2+
CO32-
OH- 
原 理 Na2SO4+BaCl2===BaSO4↓+2NaCl
MgCl2+2NaOH===________+________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2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HCl===________+________
H2O
2NaCl
Mg(OH)2↓
2NaCl
H2O
CO2↑
NaCl
[说明] 试剂加入的顺序有多种选择,但碳酸钠溶液必须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加,否则过量的氯化钡无法除去;过滤之后再加盐酸。
知识点三 食盐的用途
食盐是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必需品,是重要的________品和食品________。食盐还是制造烧碱、氯气、盐酸和纯碱等的基本原料,被广泛用于制造化学肥料、塑料、合成橡胶和染料等。
调味
添加剂
核心一 粗盐的提纯
例1 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实验室里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如图所示的操作流程。  
请回答:
(1)在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
研钵
(2)在操作④中过滤的速度很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操作⑤中容易造成液滴飞溅,为尽量减少液滴飞溅,除连续用玻璃棒搅拌外,还可采取_________等措施。
边缘没有紧贴漏斗内壁,留有气泡(或过滤前浑浊液体没有经过静置
间歇加热
制作过滤器时滤纸
沉淀而直接进行过滤)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产率,发现产率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字母)。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过程中发生了液滴飞溅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蒸发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ABD
核心二 粗盐的精制
例2 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C
【方法点拨】除去混合物中杂质的原则是:不增(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不减(需要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易分(加入试剂后产生的物质要易于分离)。
[解析]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加入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和反应剩余的钡离子转化为沉淀,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颠倒后,过量的钡离子无法除去。
海水“晒盐”
海水“晒盐”的过程
海水
蒸发池
结晶池
粗盐
母液
不溶性杂质
可溶性杂质
粗盐的提纯
溶解、过滤、蒸发
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稀盐酸
课堂小结(共29张PPT)
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2课时
知识点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探究8-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完成下列实验并记录现象:
新知学习
加入10 mL水并振荡 加入10 mL酒精并振荡
氯化钠 ________ ________
碘 ________ 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解
不溶解
不溶解
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至有固体剩余,开始加热,然后冷却。
温度
溶剂的种类
实验现象: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固体______溶解,冷却后又有______出现。
实验结论:在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______;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______。
全部
固体
溶剂的种类
增大
减小
核心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例1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探究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解析] (1)实验①②分别将同种溶质加入不同溶剂中,通过溶解现象的不同可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结论。
(2)实验②③是将不同的溶质加入相同的溶剂中,目的是探究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方法点拨】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和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或溶质的状态)、搅拌只能改变物质的溶解速率,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性。
知识点二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____中的溶解度
四要素 判断某一数值是不是溶解度,关键是看它是否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克”
100 g
饱和

影响因素 内因:_______和________的性质
外因:主要是________
与溶解性的关系
20 ℃时的溶解度
注意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多少无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一个定值
溶质
溶剂
温度
气体溶 解度 定义 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______状态时的气体______
影响 因素 气体的性质;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___);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___)
 2.气体的溶解度
饱和
体积


[情景展示]
探究点一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问题探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设计实验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在设计实验时,常会采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思路,探究其中某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温度。在溶质种类和水的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量会增大;当降低温度时,其溶解量会减小。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唯一外界因素,振荡、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而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继续探究]
如何正确理解溶解度?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问题探究]
[思考交流]
[总结归纳]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1)条件: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标准:在“100 g溶剂”里。溶剂的量是固定的,不能任意改变。
(3)状态:应是“饱和状态”。 只有在某温度下,100 g溶剂中溶质溶解的量达到饱和状态,才是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溶质的质量。影响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温度。
[总结提升]
物质的溶解性除了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外,海域溶剂的种类、溶剂量的多啊胡搜有关,也受温度的影响。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的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知识点三 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用来表示溶解度随________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
(1)表示的意义
温度
温度
溶解度
内容 表示的意义 举例
点 曲线上 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A点、B点分别表示物质N、M在t1 ℃时的溶解度为______ g和______ g
两曲线 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如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N在t2 ℃时的溶
a
b
解度相等,均为c g
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面 曲线以 下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D点表示t1 ℃时N的______溶液
曲线以 上的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如D点表示t1 ℃时M的______溶液且含有________
增大
减小
不饱和
饱和
未溶固体
(2)应用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查找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g,该温度下将30 g a物质放入50 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g。
50
75
②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t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
③判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____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④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a中混有少量的b,提纯a的方法是__________;b中混有少量的a,提纯b的方法是__________。
b>a=c
a
b
c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说明]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用_________,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结晶时,一般用_________,如氯化钠。
⑤判断物质的溶解性:如果t1 ℃=20 ℃,则三种物质都属______物质。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易溶
[情景展示]
探究点二 溶解度曲线
[问题探究]
根据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溶解度曲线又有哪些应用?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依其数据所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液中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核心二 溶解度曲线
例2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 ℃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能得到90 g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60 ℃降至20 ℃,甲析出晶体较多。
C
【方法点拨】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也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不同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四要素
影响因素
温度
溶质种类
溶剂种类
意义

线

应用
查找溶解度数值
比较溶解度大小
确定结晶方法
课堂小结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 溶剂
状态:达到饱和
单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