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23 11: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差异。
2.读图5.2和图5.6,说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4.读图5.8,说出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并比较它们在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5.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6.能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身边的所见所闻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差异,并能通过读图说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通过阅读地图、文字、景观图等,理解秦岭-淮河一线重要的地理意义;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讨论或知识竞赛,如果条件允许,手机并观看能反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自然景观特色的影像资料。
通过小组合作,模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居民,说出各自代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知道由于我国国土光猫,所以各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在祖国大地不同的地区,孕育除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注西部大开发,关心国家大事,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四大地理区域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通过读图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1页的文字资料,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合作学习】
从图5.1中认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描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找出各界线大致通过的山脉、河流等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称。
3.分析影响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主导因素。
【读图提示】
(1)读图名,明确主题。
(2)读图例,注意红色曲线代表地理分区界。
(3)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找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分析影响其划分的主导因素。
【概括总结】
(1)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古长城。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
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主导因素为:
【板书】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的是 ( )
A.地理位置 B.自然条件 C.民族分布 D.经济发展
2.下列既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又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是 ( )
A.秦岭 B.太行山 C.长白山 D.大兴安岭
3.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 ( )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第一级、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拓展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外国教授这样看待中国: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便形成右图中四个区域①、②、③、④,然后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金色中国”“银色中国”“绿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他认为我国①处多分布金黄色的沙漠、戈壁,故称之为“金色中国”;②处雪峰皑皑,冰川绵延,可称之为“银色中国”。
1.请推测外国教授对另外两个区域命名的理由。
③处是我国南方地区,植被葱绿,为“绿色中国”。
④处是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厚厚的黄土,为“黄色中国“。
2.我国还分布有辽阔的蓝色国土,说说“蓝色中国”区域分布在哪里。
中国东部濒临浩瀚的海洋,可以命名为“蓝色中国”。
二、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比较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3.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的文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知道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范围。
2.了解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
3.了解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对植被、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整理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理之最及美称。
【活动一】
读教材第3页的图5.5,了解青藏高原的动物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读图提示】
(1)先确定图中动物的名称。观察该动物的体型、毛长,并分析其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的关系。
(2)观察图片远处雪山白雪皑皑,近处地形一马平川,湖泊湛蓝如明镜,分析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
【概括总结】
(1)牦牛四肢短粗、体型强健,尤其体侧毛长几可及地,胸廓大,可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
(2)青藏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多雪山和冰川,山脉之间是起伏和缓的高原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真实写照。
【合作学习】
读青藏地区图,分析、概括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从图中找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柴达木盆地等地形区,并说出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2.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3.了解青藏地区的海拔,分析其对当地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读图提示】
(1)读出图名。
(2)再读图例。注意红色曲线表示区域界线,蓝色曲线表示河流。
(3)读海拔高度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
(4)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如地形地势会影响气温、降水、河流等。
【概括总结】
(1)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2)青藏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亚洲著名大河的发源地。
【活动二】
读教材第5页的图5.7,了解西北地区东西方向环境的差异。
【读图提示】
此图由四部分组成,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读图,最下面的箭头表示降水量由东向西的空间变化趋势;表格中的内容是自东向西逐渐变化的干湿区和天然植被类型;四幅图片表示自东向西相对应的景观图;最上面的文本框是对景观图片的文字补充。
【合作学习二】
读西北地区图,分析、概括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从图中找出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主要地形区。
2.从图中找出我国最大的沙漠和最长的内流河。
3.分析该地区东西自然景观差异大的原因。
【读图提示】
(1)读出图名。
(2)再读图例。
(3)观察西北地区最东端和最西端的大致经度,计算所跨的经度范围;观察东部和西部距离海洋的远近差异。
【概括总结】
(1)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2)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由于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造成了降水、植被、农业生产活动等在东西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板书】
【达标检查】
选择题
1.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代表性服饰,藏族人穿藏袍白天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 一方面方便劳作,同时,也反映出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
A.干旱 B.空气稀薄 C.昼夜温差大 D.寒冷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主要描述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三江”是指( )
A.长江、黄河、怒江 B.长江、黄河、澜沧江
C.黄河、珠江、澜沧江 D.黑龙江、松花江、辽河
【拓展探究】
读图,试分析新疆人民的上班时间为什么比北京晚很多。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我国东部的时间比西部早。我国地域辽阔,东西距离大,最东端和最西端的时差约4个小时。新疆位于我国最西部,北京位于东部地区,因此新疆时间比北京时间晚。
2.读材料,试分析青藏地区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丰富的原因。
当今世界,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改变革新能源结构,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青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是全世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此外,青藏地区还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最大的高温高湿蒸汽热田。
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有丰富的太阳能。
青藏地区海拔高,多雪山冰川,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沿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青藏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热能。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读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3.举例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7页至第8页,完成下列要求。
1.知道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
我国南北方不仅自然风光大不相同,文化生活也是各有特色。试从不同角度比较南北方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读图提示】
(1)阅读教材第9页“信息传递”中的图文资料。
(2)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房檐较短,墙体厚,单面开窗,比较封闭。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房檐较长,墙体高,多敞口。
【读图提示】
(1)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
(2)南方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所以南方还可以通过水路来运输。
【读图提示】
(1)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大部分为半湿润地区,多为旱地,比较适合小麦、杂粮、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
(2)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为湿润地区,水资源丰富,以水田为主,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读图提示】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平均气温在0℃以下,生长着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气候温和,能够满足常绿阔叶林的生长需要。
【概括总结】
由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居民的生活、生产活动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合作学习】
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图,分析、概括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
1.举例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说出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4.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分析这种差异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读图例。
(3)在图5.8中描出秦岭—淮河一线。
【概括总结】
(1)南北方人文差异:
饮食习惯——南甜北咸、南米北面 自然灾害——南涝北旱
武术特色——南拳北腿 交通运输——南船北马
工业部门——南轻北重 政治经济特色——南经北政
语言差异——南繁北齐 音乐特色——南腔北调
人体外部特征——南矮北高 民居特点——南尖北平
(2)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板书】
【达标检测】
选择题
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 ( )
A.天山 B.秦岭 C.太行山 D.祁连山
2.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因素 B.地形因素 C.气候因素 D.水分因素
3.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地区不符的是( )
A.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D.当地的一些剧种,如黄梅戏,唱腔委婉悠扬
【拓展探究】
我国各地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北方的窑洞、四合院、胡同,南方的吊脚楼、骑楼、竹楼,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建筑设计的不同使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也成为各自地域文化的代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作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各地的民居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合图文资料,谈谈我国特色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方冬季寒冷,传统民居屋内有火炕,旁边连着灶台,炕上摆有小桌。冬季,灶火既能做饭,又能暖炕,盘腿围坐在小桌旁,温暖舒适。黄土高原地区则利用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因地制宜挖掘成窑洞居住,冬暖夏凉,也十分舒适。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中国民居屋顶的坡度从北往南是逐渐增大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可见,各地民居的建造都是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的角度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