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B.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C.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厚厚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D.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像没有穿东西似的。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是走小路吧!”母亲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B.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C.铁人三项赛包括哪些项目?什么时候在我市举行?老师逐一作了回答。
D.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春华秋实,没有那和煦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的大好收成呢?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从,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主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
A.③①②④ 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二、填空题
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母亲xìn fú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nèn yá 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3)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qǔ jué 于我。
6.请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7.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咏雪》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下联:
三、语言表达
8.仔细观察下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四、文言文阅读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②期日中
③待君久不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故事的起因是“陈太丘与友期行”。
B.“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
D.元方对父亲友人惭愧的表现“入门不顾”,虽有不礼貌之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不能求全责备。
10.【甲】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下车引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D.故时有物外之趣
(2)翻译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孔子认为人应“日三省吾身”,如果陈太丘的友人按照孔子上面的要求去反省自己的话,他一定会想到孔子说的“ ”。
(4)读了本文,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挂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两条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回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2)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请你从第①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3)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4)“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给姥姥派活儿
①姥姥来了之后,美溪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
②晚上,妈妈帮姥姥洗脚,铺好床,看着她睡了。
③美溪没好气地说:“姥姥天天不让我看电脑。不让你看电视,不让妞妞吃零食,不让我们叫外卖,还要天天下去捡垃圾。每天,我在学校忙,回家还得缝缝补补,还得跟邻居解释,不是我们不孝顺。”
④妈妈说:“姥姥年纪大了,老小孩嘛,得顺着她呀。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穷,孩子多,要不是你姥姥把我们供养出来……”
⑤没过多久,美溪突然接到社区的电话,说姥姥把好好的一块公共绿地给铲了,种上了菜。工作人员说:“小区居民都上这儿投诉了。”
⑥晚上,美溪刚进家门,妈妈赶紧迎上来:“闺女啊,看我包了你最喜欢吃的三鲜馅饺子。”
⑦美溪知道,妈妈肯定是怕自己跟姥姥发脾气。她走到姥姥身边,掏出十几个小瓶瓶罐罐:“姥姥,您不是喜欢种菜吗?我买了这个。每个瓶子里,都是不同的蔬菜种子,咱可以在阳台上种。种完了,自己吃,又绿色又环保,怎么样?这是白菜,这是香菜,这是薄荷……”
⑧姥姥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了。
⑨不出两个月,家里的小阳台上一片郁郁葱葱。
⑩对操劳了一辈子的姥姥来说,种菜简直就是小儿科。没过多久,姥姥琢磨出新花样。晚上,姥姥端着小花簸箕,递给美溪:“我教你做虎头鞋吧。”
看着姥姥期待的神情,美溪只好咬着牙,笑着接过来。
姥姥开心地给美溪讲着,怎么选花布,怎么绣虎头,怎么纳鞋底。
美溪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主意。
美溪将姥姥做的虎头鞋晒在微信朋友圈,标注:“预订款。九十岁老人亲手缝制,环保,吉祥。每双售价99元。”
别说,不少人来询问,都想预订。
美溪拿着手机,把大家想预订的消息告诉姥姥:“您现在算国宝级的大师了,这么多人想买。”
姥姥两眼放光:“99元,会不会太贵呀?要我说,20元钱就行。”
美溪笑着解释:“贵有贵的道理吧。我特意给您买了最好的布料,我再帮您设计新的款式,一分价钱一分货。”
姥姥开心了:“今天晚上,咱们就开工。”
美溪一脸坏笑:“姥姥,人家是冲着您才买的,都想沾沾您高寿的福气。如果是别人做的,咱可就算欺骗消费者。”
姥姥点点头:“你说得对,咱做人得讲诚信。”
美溪从针线活儿中彻底解脱出来,满心欢喜。妈妈有点儿怀疑:“能行吗?”
美溪悄声告诉她:“老小孩嘛,除了孝顺她,还得让她多接触新鲜事物。孝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不是吗?”
没多久,美溪又发愁了。姥姥做得太投入,每天低头做鞋,劝都功不住。姥姥一边缝,一边跟美溪唠叨:“我知道你们现在工作忙,花钱的地方多,得节省着点儿。我活了这么久,不能拖累你们,别看姥姥年纪大了,可还有点儿用。多做几双,卖了钱,给妞妞买花裙子,给你妈买点儿好吃的。她呀,小时候就爱吃油炸糕,两毛钱一块,咱买不起呀……”
唠叨声中,美溪起身去了洗手间,关上门,让泪水安静地流淌下来。
晚上,美溪帮姥姥洗好脚,铺好床,回到自己房间,便看见妞妞费力地端着一盆洗脚水过来:“妈妈,轮到我给你洗了。”
美溪愣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妈妈悄声问美溪:“还要把姥姥送走吗?”
美溪笑了:“我怎么舍得把老太太送走呢?还有,若有一天,你变得跟姥姥一样,我也要把你当成宝贝。”
妞妞看着妈妈和姥姥:“你们怎么哭了?妈妈,等你变成姥姥,我也宝贝你。”
美溪一把搂过女儿,心里除了幸福,还是幸福。
(有删改)
(1)结合文章,说说美溪给姥姥派了什么活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所派的活儿 结果
① 不出两个月,家里的小阳台上一片郁郁葱葱
让姥姥做虎头鞋卖 ②
(2)文中的姥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第 段写妞妞端水给美溪洗脚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本文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作答。
答案部分
1.A
2.A
3.D
4.C
5.(1)信服
(2)嫩芽
(3)分歧;取决
6.家庭聚会;不久、一会儿;快速、急速;高兴地、愉快地;大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不如;凭借
7.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8.传承良好家风,引领一代代人健康成长。
9.(1)离开;约定;到
(2)和别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走了。
(3)C
10.(1)C
(2)(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你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第一要守信用,不能失信于朋友;第二要注重礼节,不要失礼。
11.(1)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严重风湿病的母亲讨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母爱无疆的主题。
(2)(A)“轻轻地、细细地”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呵护,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深厚的母爱。(B)“斑驳陆离”形容土墙已经百孔千疮、破败不堪了。“噌噌”形容长得很快。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虽然家庭十分贫穷,但儿子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3)因为这三袋米凝聚着母亲的汗水和心血,是母爱的结晶。母爱是无价的,金钱买得到粮食,但买不到母爱。
(4)天啊!那位靠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母亲竟是我的娘。娘啊!您拖着残疾的身躯乞讨供我读书,那漫长的乞讨路上印下了您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殷切希望。儿子不知怎样才能回报您的恩情。
12.(1)让姥姥在家里的阳台上种蔬菜;美溪从针线活儿中解脱出来,姥姥很投入地做鞋,美溪被姥姥感动
(2)①勤劳能干;②诚实守信;③疼爱晚辈。
(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美溪对姥姥的照顾,引出下文妈妈、美溪和妞妞之间的对话。
内容上:表现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孝会在爱中传递的主题。
(4)①要学会理解老人;②父母(长辈)是孩子的榜样;③孝会在爱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