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 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课件(38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美术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7课 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课件(38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美术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2-22 20: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华夏意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艺术
情景导入
放眼世界各地的古典建筑,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殿、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印度的泰姬陵,它们的造型不同,风格各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与中国传统建筑密切相关的中国园林艺术,更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其中不少古典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我国的传统建筑和古典园林艺术?
探究与发现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各有哪些特点?
建筑与社会思想意识和自然环境有怎样的联系?
左图中的这座庄严巍峨的塔没有用到一根钉子,经历了诸如地震、大风、雷击的灾害却屹立了近千年;这座建于辽代的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塔”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木塔为什么能屹立不倒?
硬山式木构架,沿进深方向共有四排柱子。前后两排为檐柱,内侧两排为金柱。檐柱与金柱之间为廊。在檐柱和金柱之间柱头部位架设抱头梁,梁下设穿插枋。金柱之间承接五架梁,梁下设随梁枋,梁上立瓜柱,瓜柱之上架设三架梁,然后再止脊瓜柱,柱顶直接承托承托脊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形象之美的统一。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所以,在建筑结构方式上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有人称之为框架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在古代历史条件下具有多种优点。
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即建筑物上部的荷载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其次,这种结构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是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美的重要因素。
建筑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形象之美的统一
斗拱(枓拱)
斗栱: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宫殿、住宅、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古建筑屋顶上的小兽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形象突出并富有装饰性的曲线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后世归纳的5种基本屋顶式样庑(wǔ)殿顶、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和歇山顶。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衬托性建筑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
独具匠心的色彩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苏州拙政园小飞虹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与万寿山
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约从公元前11世纪我国奴隶社会末期即商末周初的“囿(yòu)”,直到20世纪初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具有前后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了如明代著名园林设计家计成在他的造园名著《园冶》中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清代皇家园林
清代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在规划时都经过了精心的选址,或依山傍水,或建于平地,通过把自然环境和人工的山水花木、建筑物有机结合,形成灵活多变的布局。
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供皇帝居住和游览的园林,兼有宫殿的特性。
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
江南私家园林
苏州艺圃西南隅小院
苏州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亭中横匾是“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
中国古代园林,大多面积很小,且以围墙封闭,但它却能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表现了处理空间的极大灵活性。
苏州多数园林的人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拙政园
谐趣园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江苏无锡锡山寄畅园的借景
江苏苏州拙政园的借景
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景是一座扇形亭,临水面东,亭中设一几两椅,宜于赏月。造园匠师借用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中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突出了这一景观所蕴含的诗情画意。
江苏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探究与发现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模、体量方面有何差别?
拙政园的“别有洞天”景观,是怎样巧妙解决园林的“景深”问题的?
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什么?
江南私家园林有哪些建筑类型,如何组织?
江南私家园林如何营造山水景观?怎样体现文人园林的特点?
小结
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规模比较小,因此它的设计手法更加精巧。
私家园林的另一特色,是在文化内涵上追求典雅的士大夫气息,建筑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厅堂、楼阁、亭榭、游廊、小径、墙体、门窗等可以非常灵活地配置选择,使园林面貌变得极为丰富多样。
同时,江南私家园林为了体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在山水景观的营造上更具特色,以水池为园林中心来组织景观的表现方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随处可见。
江南私家园林的园主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体现了文人园林的特点。
总 结
中国传统建筑是世界上发展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审美特征最鲜明的独特建筑体系。
中国传统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人们创造了可游可居、美好宜人的人居环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