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十二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高手支招① 阅读导航
读前热身
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过,“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后来,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他导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淘宝路标
1.积累文中的字词,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理解“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主题。
3.对照伟人,激励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储备
作者作品
伽利略(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比萨,意大利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成功地改变了科学的进程,使物理学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支持用实验来检验科学理论,用数学的办法来验证成果的观点,他是第一个用望远镜来观测夜空的人,在行星和恒星方面他也有很多发现,在与传统思想决裂的精神鼓舞之下,伽利略为科学进步铺平了道路。他的主要著作有《对话》和《论述》。
文题解读
文章标题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作者伽利略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由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说出“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句话,让读者惊讶,也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这也是这篇文章要向我们阐明的作者的观点、道理。
高手支招② 感受鉴赏
文本精研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伽利略
基于长期的经验,我似乎发现,[“基于长期经验”说明不是凭空捏造;“似乎”一词并不作全盘否定,表现了作者的谦虚。]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处于这种境地: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主要说明的观点:知识浅薄的人夸夸其谈,学识丰富的人在判断新事物时往往优柔寡断,难以决断。
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都好听极了。[可见此时此刻这个人是自得其乐的。]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就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捉它。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木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他惊诧不已,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这种不等价交换,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惊喜、好奇和兴趣。]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他奇事。[这一“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满自得。正是这个原因,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翌日,当他经过一幢茅舍时,听见里面响着一种乐音,为了弄清是支笛子还是只乌鸦,他信步而入。只见一少年,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拉着绷在左手持着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几条筋,同时指头在筋上移动着;根本不必吹气,那件乐器就发出了各种悦耳的声音。此时他有多么惊愕,凡是像他一样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都是可想而知的。[写这人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人进一步发现了新天地,也就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就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当他走进一座圣殿时,为了瞧瞧刚才是谁在奏乐,便往门后看去,发觉音响是在开门之际产生自门枢和铰链。[文章又一次转折,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它发出清脆的响声。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像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这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使他困惑茫然,无所适从,他也就有了无知之感。]嗣后,当他以为除了上述发声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到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此时,这个人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无论堵住蝉口还是按住蝉翅,他都甚至无法减弱蝉那极其尖锐的鸣叫声,而不见蝉颤动躯壳或其他什么部位。[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它折断,要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乃至他用针刺透了蝉壳,也没有将蝉连同其声音一道窒息。最后,他依然未能断定,那鸣声是否发自软骨。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
本段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琐碎的举例故事化,读来饶有情趣,在行文中不断丰富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举例时还注意了详略得当,有所侧重,一是详写了牧童吹笛,引发了少年的好奇心,说明正是对世界的好奇才有了探究的兴趣,才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二是详写了“好奇者”对蝉鸣发声的原理和部位的思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我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探究、渴望,就会发现自身的渺小,知识海洋的浩瀚无垠。
第二部分(第2段):举例说明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首句承前启后。]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它的成因何在,更应当予以谅解了。[以对蝉的认识作类比,并以“手心”和“遥远天际”的对比,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足怪,应予以谅解。]
本段紧承上文,说明时不再一一列举例子,简明扼要地概括“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的丰富性”,蝉鸣尚不能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更何况遥远的天际。
第三部分(第3段):作者进一步拓展说明知识无限,认识有限。
学后品味
主旨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文法
用例典型,生动形象。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叙说这个事实时,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故事出于说明的需要,始终突出知识愈多愈感无知的一面,但在许多细微之处也有精心的考虑:如开头交代他“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他的无知,比如不知笛、琴,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依据;尽力写出琴、笛的形象特征,充分表现了故事主人公的孤陋寡闻和强烈的好奇之心,细腻地写出他的探索行动,如对蝉的全方位研究,显示了他急于摆脱无知状态的心理等等。构思寓言式故事,借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结构
探究争鸣
文中写对蝉的认识探究最终以无知告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个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并不是穷尽了世上所有的事理,作者这样写是很有用意的,显然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的确是有限的,人们探索世界奥秘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所有妄自尊大的所谓权威意识都是极其愚蠢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手支招③ 多维阅读
留给青年创造者的遗书
罗 丹
青年们,想做“美”的歌颂者的青年们,在这里,你们找到一个长期经验的撮要,这也许对于你们是高兴的事。
生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在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其罗的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犷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
可是要小心,不要模仿你们的前辈。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对自然的爱好和真挚。传统把钥匙交给你们,而靠了这把钥匙,你们会躲开陈旧的因袭,也就是传统本身。告诫你们要不断地探求真实和阻止你们盲从任何一位大师。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地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视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艺术是要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他看来,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强烈的陶醉。他既然以自己的心灵渲染了物质世界,这便是向那些怡然神往的同时代人显示出千变万化的感调。他使这些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从来不知道的宝藏。他给他们以种种新的理由、新的内在光明,来热爱人生,来做人。
你们不要浪费时间,在交际场中或政治圈里去拉关系。你们会看到许多同行,勾心斗角,谋求宝贵——这些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可是其中不乏聪明人。如果在他们的地盘上打算和他们争名逐利,你们将和他们同样浪费时间,就是说耗尽你们的一生——那就不再剩一分钟时间给你们去做一个艺术家了。
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人生的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
为了使这种神奇的变革能够实现,希望所有的人都变成艺术家——都变成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
啊!我们的社会将要多么快地把过去存在的错误与丑恶除掉,我们的世界将会何等迅速地变成乐园!
核心提示
这是罗丹临终之际口述的一份遗书,是凝聚了罗丹全部创作经验的一段箴言。在这篇简短的信中,他谈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创造者的真正意义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许多语句都充满哲理和诗意。
高手支招④ 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挖掘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
●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
简析:作者这些富含哲理的话,阐明了认识有限,知识无限的道理。
素材拓展积累
★名言警句
●学,然后知不足。——孔子
●学问最多的人最能感到自己的知识有限。——英国谚语
●知识丰富的人时时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法]笛卡尔
★知识如圆
芝诺(约前490—约前436)是巴门尼德的弟子,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因“芝诺悖论”在哲学史上享有不朽的声誉。
有个学生曾问芝诺:“老师,您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样谦虚?”芝诺答:“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真是又巧妙又贴切的解说。
高手支招⑤ 习题探讨
一、解答思路:从个人知识的多少与未知世界的大小对比来分析。
参考答案:由此可见,一个人自身掌握的知识愈是有限,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也就有限,一个人自身知识愈是丰富,他就会愈感到不懂的未知世界是无限的。
二、解答思路:“以为”即“认为”,表示主观认识。
参考答案:1.这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以为”这个词,主要是说明一个人如果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就会得出错误结论,从反面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思考和开拓。
2.不是。三句之间前后关系都是转折关系。第一句中的“但看见”,第二句中的“却”,第三句中的“但是”都突出表现了这种关系。
3.三个句子突出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第一句因为有了前面少年看到拉琴的情况,总认为第一次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第二句“经历了这么多的声音,总认为无所不晓但对一只小小的蝉却无可奈何”,说明未知世界是多么广阔,第三句“作了这么多的努力,却弄不明白蝉鸣的道理”,说明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总之,都是来说明知识世界之大,认知有限。
三、解答思路:联系全文的主旨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与其……毋宁”是选择关系;“尽管……但却”是转折关系。
参考答案:这个长句承接上文,指出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方法截然不同,“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从而进一步说明知识愈增多愈感到自己无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