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音乐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案)- 音乐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2-24 14: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我是草原小牧
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 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参与中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用多 种形式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朴实、自然、优美的声音表演歌曲《我是草 原小牧民》,并加入二声部。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 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 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 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 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 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哺”是 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 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 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营 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使 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教学难点:能用朴实、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加入二声部:
教法学法:视听法、自主探究法、比较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者.导入,感受草原
1、教师展示蒙古舞蹈,并带领学生学做舞蹈动作,感受舞蹈的特点。
2、发声练习,演唱3、5、6三个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学生兴趣,丰富音乐 视野;让学生随音乐“走进”蒙古大草原。
走进草原
L复习歌曲《草原上》。
2.加声势律动完整演唱歌曲《草原上》。
三、 深入草原
L聆听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对比这首歌和《草原上》情绪上有什么不
同?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呢?(节奏、速度的变化使情绪不同)
出示《草原上》和《我是草原小牧民》典型节奏,并带领学生拍击,感受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体会小牧民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看老师完整做律动,在哪一句做了扬鞭的动作?(衬词)
.边拍手边按照节奏读歌词。
第一次跟琴轻声、慢速演唱。
跟琴慢速演唱,找出演唱不准确的乐句,并解决。
跟伴奏演唱。
全体起立,加入骑马动作跟着音频伴奏完整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采取由慢到快的速度,循序渐进的学习 歌曲的同时,及时发现演唱中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等问题,做到 及时地解决问题,加入律动演唱歌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辅助学生把歌曲唱好。
四、拓展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频,教师前八小节用LA演唱《草原上》旋 律,衬词部分齐唱。
.尝试让学生用L A演唱二声部《草原上》的旋律。
.学生分组练习,合唱。
.简介那达慕大会,以举办一场那达慕大会的形式,PPT出示节目单 起立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体验、感受,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 备,层层推进,最终使本课的学习重点得以突出和解决。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