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四 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学习导航(四 马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2 14: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 马说
高手支招① 阅读导航
读前热身
英雄的寂寞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成人,少思进取,饱读诗书,二十五岁中进士。其文,“起八代之衰”,“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想像奇特,气势雄浑,扫浮艳之习,对宋诗有较大影响。其道,“济天下之溺”,倡儒学,反佛老;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当时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如此砥柱人物,其仕途却坎坷不平。唐德宗贞元八年中进士,被阻于吏部宏词科,一停四年没有谋到官职,直到贞元十九年才后任汴洲观察推官。然而同年因关中旱饥,上书请宽徭免租,又被贬为阳山令,好不容易在公元817年从裴度平准西藩镇立了点功,升为刑部侍郎,却又因为上表谏迎佛骨,使龙颜大怒,差点儿砍了脑袋,最后做了几年待郎便撒手人寰,寂然而去。
心怀大志,腹有诗书,却得不到当朝的重用,其作品多不平之音。在当时社会,昏庸的统治者听不到他的摇旗呐喊,内心的不平与寂寞却使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捧读这些光芒四射的文字,谛听这些慷慨激昂的声音,我们不难寻觅到千年前这位大师内心深处的寂寞——英雄的寂寞。
淘宝路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知识储备
作者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文题解读
伯乐相马图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高手支招② 感受鉴赏
文本精研
马 说
韩 愈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之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扬扬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束全文。
学后品味
主旨
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法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结构
探究争鸣
《马说》一文中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并请说说理由。
观点1: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观点2: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手支招③ 多维阅读
师说(节选)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核心提示
以上节选的是韩愈《师说》的第一段。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最后,作者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高手支招④ 素材积累
课内素材挖掘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简析: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素材拓展积累
★表达壮志难酬的诗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表达壮志难酬的名篇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高手支招⑤ 习题探讨
一、解答思路:第一问要结合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结合时代特点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任用。可以认为,本文是作者对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
第二问: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有些人只会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埋怨领导不重视自己,幻想有朝一日遇见“伯乐”,一举成名,这是不现实的。年轻人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加成功的希望。
二、参考答案:1.有时 2.这 2.等同,一样 4.怎么 5.方法
三、参考答案:1.吃 喂养 2.拿 按照 3.的 它 4.它 难道 恐怕 5.驱使 马鞭 记载
四、解答思路:先体会两句话意思上的区别,然后联系本文的主旨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种标点,先提出反问,然后用推测的语气作出判断,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标点,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不符合原作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