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底)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2.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3.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0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2.
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3.
三大改造的完成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历史纵横》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哪一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为了“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农业。农业合作化。
知识清单
历史背景:土地改革的完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因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未能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一五计划需要农业的支持,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方式/方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三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潮:1955年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作用/影响: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注意点:中国古代长期是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与手工业存在着天然且密切的联系。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化
(1)变化: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原因:土地改革后分到土地的农民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这样的方式难以抵御自然灾害,难以解决水利问题,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要求互助合作;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图一
图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图一到图二,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为此,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
材料二 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民比重,1955年10月为32.5%,……1956年12月为96.2%。……从1953年起,原来十五年的计划,三年就完成了。——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最终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入社”的“社”指的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年内我国工农业得到较大发展,从中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面有哪些认识?
(1)目的: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变化:土地所有制演变成了公有制。
(2)农业生产合作社
(3)在治国理政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材料一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央发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其中加入以土地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占总农户的87.8%。——《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1)材料一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1953-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农业合作化运动
(2)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1)图一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发展状况:粮食产量不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原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
图一
三、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
知识清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开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私营企业出现扰乱经济秩序的现象。
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时间:1954年起
方式: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公私合营的概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为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和平赎买的概念: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公私合营产生的效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和平赎买产生的效果: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材料 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曾说:“(公私合营)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所说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1)我国对材料中所提到的行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和平赎买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
趋势:在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上升;私有制经济所占比例下降;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私有制经济。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1)根据表格,指出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工商业
(1)表格所示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1%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56年
1.5%
6.9%
71.8%
7.099%
0.001%
7.3%
53.4%
32.2%
0.7%
变化:(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比例大大增加,私有制经济比例大大减少。原因:我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或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时间:1956年底
意义/影响/作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的不足: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关键历史节点: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顺口溜: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是重点。完成改造五六年,从此私有变公有。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摘自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刘少奇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 完成于何时 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1)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作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事件:三大改造。时间:1956年。评价:(肯定)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材料 建国初,……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概括材料中的这种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变这种状况的方式。
(3)状况:公有制经济在全国未占主体地位;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方式: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材料 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材料中“一化”是指什么 “三改”基本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意义: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拓展延伸
在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张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确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
(1)“工业起步”指的是什么?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哪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指出“宪法保障”中“宪法”的名称。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4)“出现失误”指哪些重大失误?
(1)制定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三
大
改
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课堂小结
1.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A
课堂达标
2.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西藏和平解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3.“农业生产合作化,公私合营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迈步伐。”该民谣反映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农业“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5.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