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均数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难点:根据统计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合作探究结合课前学生的导学预习图,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平均分”,那“平均分”是什么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请同学回答)今天来学习平均数。师: 昨天的预习导学图完成了吗 你有什么收获?小组交流讨论分享,时间是5分钟。注意组内音,分工明确,合理分配时间,每人都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归纳展示HITA随机挑组上台投影为大家分享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倾听、质疑、补充。最后师总结点评。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刚才在转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不仅把结果分享给了小组成员还注重方法和思路的分享,非常好。接下来,我随机挑小组展示。第一个组展示:认识平均数第二个组展示:求平均数追问:要想知道哪组投球成绩好,是比较投球总数吗?怎么比较才公平呢?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教师作为参与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以激励学生全面考虑,最后达成共识:“只有比较男女生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进而引出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第三个组展示:课前检测总结: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 =总数量 ÷ 总个数
牛刀初试课件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垃圾袋的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还知道了平均数代表一组的平均水平,又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生活中还有很多和平均数有关的事例,咱们再来一起看一看。 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垃圾袋的统计表。 学生自己读题,猜平均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学生试做。师巡视,展示学生的做法并全班交流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进一步掌握“先求和再平均”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平均每天丢弃3个垃圾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巩固延伸课件出示习题。 先让学生完成(1)题,算出平均每天售出多少箱饮料。再讨论(2)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我就给予肯定。形成共识:进货量一般要比销售量多一点。首先让学生理解“平均水深”的意思,再讨论会不会有危险。使学生了解: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而游泳池的最深处一定比平均水深要深,所以虽然小军的身高高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但是,还是会有危险。借机,我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我校的信息化课程在四年级的第一次尝试,由于这是本章的第一课时,结合之前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有序,充分给予学生自由。但是,反思课堂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 小组讨论展示,学生重计算结果,轻思维方法。
2. 在巩固练均数时,学生一味的寻求简便计算方法而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收放自如,对于学生的简便计算,要及时鼓励并引导到具体的问题中来,对于能简便的简便,而不能简便的则还要依次计算。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