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4.一厘米)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4.一厘米)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02 14: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文剖析
一厘米
1
〔工厂食堂操作间,热油煎炸、铁铲翻动、碗碟撞击声。[舞台提示:交代地点、情境。]
陶影 张师傅,今儿星期六,您给大伙做什么好吃的了?
张师傅 是白案〔炊事员分工上指做主食(如煮饭、烙饼、蒸馒头)的工作(区别于“红案”)。〕上的小陶啊。白菜炖粉条,工厂里的大锅饭,你还想有什么好吃的?要想吃点花样,还得回家自个做!
陶影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可一想孩子,还得打起精神让他吃饱吃好。咱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就指望(盼望、期望)孩子有出息了![一个典型的好妈妈,一切为了孩子着想。]
张师傅 你一说孩子我还想起了,我这儿有张参观万佛寺的票,明儿正好轮你休息,带你家小也一块儿去看看佛爷。
陶影 哟!五块钱一张!这么贵的票!张师傅,这多不好意思。您还是留着自己去吧。
张师傅 我也是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这票是人家送我的,你不看后天就过期了。我正好有事,小也这孩子挺讨人喜欢的,就算我这当伯伯的送他一个小礼物。
陶影 那我就替小也谢谢您啦!可是就一张票啊……
张师傅 你没看那票上写着:不满1.1米的孩子不要票,免费进,你们娘俩正好![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设下伏笔。]
陶影 那就太谢谢啦!
张师傅 甭(béng,方言,不用的意思)谢!哎,这什么味啊?
陶影 哟!光顾了说话,我那边烙的芝麻酱小火烧煳了!
第一部分:送票。张师傅送陶影一张参观万佛寺的票,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同时交待主人公的工作、身份,引出另一人物小也。
2
〔公共汽车上。
售票员 买票啦!刚上车的,没票的请买票!
小也 妈妈!快买票!
陶影 小也,别乱钻,小心碰着你!
小也 妈妈,你快给钱,我去买票!
陶影 小也,车门这儿有条白线,先量量你有多高,超过了白线,就给你买票。
〔小也走过去量身高。
陶影 小也,你不够,还差一厘米。[点题,并为下文公园门口量身高设下伏笔。这次量身高让我们清楚事实真相,更使我们为陶影受冤枉气愤不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有助于对主人公性格的塑造。]
小也 妈妈,我够了!我够了!(跺脚)你上次说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你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
陶影 小也……
售票员 往里走,别堵门口啊!这又不是火车,一站就从北京到保定了。马上就到站了,你们暂时不下车,往里面去。
小也 妈妈……(焦急而略带哭腔)
陶影 我买两张票。
售票员 这孩子够高了吗?
陶影 您就别管了,我买两张票。[本不需要买票,陶影却买了,是尊重孩子,也说明陶影不是爱沾小便宜的人。]
〔售票员撕票。
售票员 给您票,请拿好。
陶影 给你票,小也。
小也 哦——哦——我买票喽!我买票喽![有资格买票了,说明自己长大了,能不高兴吗?]
〔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像个风车似的吹得噗噗响。[活泼可爱]
陶影 小也,不要把票放在嘴上,不卫生。
小也 哎!
第二部分,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初步交代人物性格,继续为下文的矛盾冲突蓄势。
3
〔到站了,母子下车。
小也 妈妈,我看见公园的大门了,我要跑着去了,你赶快跟上我!(小也自管自跑远去)
小也 (边跑边回头)妈妈快跟上!
陶影 这孩子!
母子俩顺利来到公园,孩子高兴地跑过公园门口。
4
〔公园门口三三两两地走着游人,入口处一个穿红衣的小伙子在收票。[交代人物和环境。]
〔小也飞快地跑过去。
红衣青年 嗨!小孩!票!
〔小也把票递给红衣青年,他一把把票揪了过去。[“揪”字写出了红衣青年态度的粗暴无礼。]
〔陶影见孩子跑远了,也赶紧走过去,想赶上小也。
红衣青年 (不由分说拦住陶影,没好气地)票![“不由分说”“没好气”写出青年的态度恶劣。]
〔陶影无声地指了指小也跑远了的身影,当妈妈的总是这样,眼光跟着孩子,别的就都顾不上说了,意思是票在孩子手上。[孩子不能在母亲视线内消失,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红衣青年 我问的是你的票!
陶影 咦,刚才那孩子不是给你了吗?
红衣青年 他是他的,你是你的。[矛盾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陶影 小孩子不是不要票的吗?
〔小也在远处见妈妈还不来,焦急得叫。
小也 妈妈,你倒是快点来啊!
陶影 就来就来!
红衣青年 谁说不要票的?谁说不要票的?谁说的?
陶影 不是谁说的,是票上说的。
红衣青年 票上怎么说的?你倒是说说看。
〔周围的人聚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渲染紧张气氛。]
群众 怎么了?怎么了?
陶影 票上说不到1.1米的孩子免费参观,超过1.1米的孩子照章购票。[矛盾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红衣青年 哟嗬!记得还挺清楚!
〔陶影怕说不明白,索性蹲下去,翻动废票。
红衣青年 干什么!你想偷张废票怎么着?别动![红衣青年毫无修养,不会尊重他人。]
陶影 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想拿出张票叫你看看,票后面就是这么写的。
红衣青年 叫我看看?我是干吗的?专门查逃票的!你记得挺清楚嘛,为什么明知故犯(明明知道法律或道义上不允许,还要故意去做)?
陶影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
红衣青年 我的意思是再明白没有了,你的孩子已经超过了1.1米,你却没买票!
陶影 (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他不够的,他不足1.1米的。[确实如此。]
红衣青年 他在我这里跑过去的,我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这儿墙上有条红线,喏,就在那儿,他肯定超过了!
〔小也见妈妈总也进不了门,又撅(juē)着嘴跑了回来。
小也 妈妈,你怎么还不来啊!我以为把你给丢了呢!
〔围观的人议论纷纷。
群众 孩子来了就好了,一量不就见分晓了!
陶影 小也,你过来。
红衣青年 对!小孩,到这墙根来!
〔四周一时间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陶影很有把握地注视着这一切,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高,每个妈妈都有数,当妈妈的心就是一把最好的尺。[信心十足。每一个读者心里也有一把尺子。]
〔他胸有成竹地向小也点点头,小家伙挺大方地挺着小胸脯,雄赳赳(jiū)气昂昂地走到了墙角的红线旁……
〔众人“呀”了一声,红衣青年冷笑声,墙上的红线像一条僵死的红蚯蚓,横在小也的前额上。
陶影 (命令口气)小也!不许踮脚尖!
小也 妈妈!我没啊……没踮脚尖……
陶影 (焦虑而严厉)小也!别昂着脑袋!
小也 没……我没……
〔陶影急了,伸手就给了孩子头上一巴掌。[陶影陷入尴尬境地。]
群众甲 哟!怎么朝孩子脑瓜打啊!打哪儿也别打头哇!
群众乙 这是亲妈吗?没买票就补一张吧,也不能朝孩子撒气呀!
群众丙 幸好是这小伙子眼见,要不还真让她混过去了![围观者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渲染了紧张气氛,增强了矛盾冲突。]
〔陶影窘迫(十分为难。窘,jiǒng。)万分,她并没有想打小也,只是想把他高高翘起的头发按平。真是见鬼,墙上的那根红线,顽固地趴在小也的耳朵边。她慌了神,许多人围着看热闹,小也惊恐地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充满迷惘(迷惑;因分辩不清而不知所措。惘,wǎng)。
红衣青年 (骄傲地)哼!你还嘴硬!现在可没什么好说的了吧!没人能逃得过我的火眼金睛!(推搡陶影,不屑地)买票去!买票去![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众人哄笑。
陶影 (轻声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坚持立场。]
红衣青年 (傲慢地)所有逃票的人都会这么说。听你的还是听我的?!我这儿可是全世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国际米尺保存在法国巴黎,是春铂制成的,你知道吗?你![胡搅蛮缠,不讲道理。]
〔众人嘻笑。
陶影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制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坚定、认真。]
小也 (揪着陶影)妈妈,怎么啦?穿红衣服的叔叔为什么这么凶?
红衣青年 嗨!小孩!你还有意见?你妈和你逃票,没罚你们款就是好的了,你还嫌我厉害!
陶影 我再说一遍,刚才他在汽车里还没有这么高……
红衣青年 (冷笑)他刚生下来的时候,更没有这么高![红衣青年令人厌恶,和陶影形成鲜明对比。]
小也 妈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妈妈,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呀?
〔陶影不知道该怎样向孩子解释眼前的事,不管怎么说,今儿能领着孩子出来玩不容易,别毁了娘俩的好心情,她决定忍气吞声。
陶影 (强自保持镇静,亲切地低头对孩子)小也,没什么大事,是妈忘了给你买票了。
红衣青年 (不依不饶地)说得倒好听!忘了,孩子你怎么没忘啊?钱你怎么不忘啊?少啰嗦,补票去!
小也(惊慌地)妈妈,你真的没买票?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说了,不诚实的人不是好孩子!
〔陶影意识到今天这票是不能买了,一跺脚,拉起小也,拨开众人。
陶影 走!小也!我们走!
〔众人哄笑。[矛盾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陶影和孩子来到公园,却因孩子的身高问题被拒之门外,与红衣青年发生争执,陶影无奈之下,离开公园。却引起了儿子小也的误会。
我们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种悬念手法的运用,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
〔到了另一条马路上,卖冰棍的在吆喝,靠墙根的阴凉处,有一个老奶奶守着身高体重秤。
小也(伸出手)妈妈,给我钱。
陶影(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小也绕过了冰棍车,径直走到了量身高的老奶奶面前,递上纸币。
小也 老奶奶,您量量我到底多高。[第三次量身高。]
〔老奶奶拔出身高杆,抵住小也的头,眯着老花眼。
老奶奶 小小子,站直着点,好,好,让奶奶凑近了好好给你瞅瞅……好嘞,你长大准能是个大高个,现在就1.1米了![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加深了小也对妈妈的误会。]
〔就在老奶奶回答的那一瞬,小也惊恐地睁大了眼睛,他像对陌生人那样注视着陶影,撒腿就往前跑。摔倒了,爬起来再跑……在很远的地方停下来,充满疑惑地看着妈妈……[小也认为妈妈撒谎了,妈妈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一下子变了,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陶影惊异地看了看身高杆。
陶影(迟疑地)大妈,您这尺子准吗?
老奶奶 我这尺子是不准,可能让您高兴!那个当妈的不巴望孩子长高个啊!到我这儿一量,都比原来见长!话又说回来,别盼着孩子长!孩子一长大,当妈的就老喽!
陶影(忧郁焦灼(非常着急。灼,zhuó))大妈,您可给我帮了倒忙!
老奶奶的好意帮了陶影的倒忙,经过这次测量,小也对妈妈的误会更深了。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可见这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6
〔陶影的家,普通的工人家庭摆设。陶影开了门,小也跟在后面。[交代陶影的家庭状况。]
陶影 总算到家了。小也,今天的事情是这样的,你不够高……
小也 哼!我才不信你!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我早就知道你的坏心眼了,你就是想不买票![小也误会了妈妈。]
陶影 小也,你听妈说,我这儿有咱家做衣服的皮尺,我量你看。
小也 我不量!我在街上老奶奶那儿量过了,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撒谎!你骗人![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变成了骗子,孩子受到了伤害,陶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消失了,她受到的伤害更深,谁能还自己清白呢?]
〔陶影又气又急,抬手“啪”的一击,这一回是真打。
〔小也先是愣了一下,顿了片刻才哭起来。
小也 你打我,我再也不信你了……呜……呜……
〔陶影甩着手,好像那一下令她自己也疼痛不堪,眼泪无声地淌下来。[作为妈妈,有什么比儿子的误会更让人痛苦呢?]
以上为第三部分,陶影高兴地带儿子到公园,却因儿子身高与红衣青年发生争执,扫兴而归。小也误会了妈妈,认定妈妈撒谎,陶影很伤心。在这部分中,陶影和红衣青年的态度、性格形成鲜明对比,陶影处处忍让,而红衣青年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7
〔夜里,陶影和丈夫躺在床上,小也睡在旁边搭着的木板上,当妈的心疼地抚摸着孩子。
小也父 都几点了,你还翻来覆去的,是睡觉还是烙饼哪?
陶影 不能这么算完。
小也父 不算完,你还打算找红衣服小伙子打一架啊?
陶影 我得跟报社反映反映这事。[好办法。]
小也父 国家大事报纸还管不完呢,人家还能理会你这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的事?
陶影 这事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涉及到尊严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然是大事情。]
小也父 就你那点文化水平,人家准定把稿子往废纸篓子里一扔。听说报社里用大卡车往废品站拉着卖。这点小事,跟伊拉克打仗、苏联解体比,连个鸡毛蒜皮都算不上!一个小孩子家,记得什么好赖?时间一长就好了……快睡觉吧……[当爸爸的却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态度与陶影形成对比,突出陶影对孩子的责任感。]
陶影 那我就求厂里的作家,你说呢?
〔回答她的是小也父的鼾声。
陶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决定向报社反映情况,找回自己失去的尊严。
8
〔食堂卖馒头的小窗口,土作家把脑袋勉强探进去,冲着里面喊。
作家 陶师傅,你找我有事?
陶影 (从面案子前走过来,拍打着手上的面粉,忐忑(tǎntè,形容心神不定)不安地)作家,求您个事,您看看我写的这些行吗?(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张纸,双手呈上)
作家 我算个什么作家,不过是在报上常发个豆腐块儿就是了。
〔作家嘴上谦虚着,手已经把纸接了过来,忙不迭地看文字。两人始终隔着卖馒头的小窗口说话,因为不是卖饭时间,食堂里还算清静。
陶影 您可是咱们厂里最有学问的人了,您得帮我这忙。
作家 (矜持(拘谨。矜,jīn)地)好,那我就给你看看。(沉吟)这像个通讯报道,太没文采,不生动。
陶影求作家帮忙修改稿子。
9
陶影 那您说说,怎么改改就有文采,就生动了?
作家 你这信就投“古城纵横”专栏,一开头就说:我虽不在古城之内,也请你们纵横一下,得先声夺人(先造成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夺,胜过),让编辑眼前“忽”的一亮,好像在一大堆土豆里突然见到一个苹果,后面就要哀兵动人。哀兵必胜你懂不懂?
陶影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很有礼貌)地)不……懂,懂。
作家 (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论。侃,kǎn))比方这开头,就可改成:佛力无边,六龄童未进园门先增一寸;法术有限,刚进家门就跟碑一样高了……当然后面这句对仗还不工稳,再推敲推敲(反复考虑、琢磨)……原先……
陶影 (忙不迭地又掏出一支笔)您说慢着点,我再好好记记……
作家 先就这么着吧,有什么不明白的再问我。
陶影 (腼腆(miǎn tiǎn,表情不自然、羞羞答答)地)作家,您稍等等。
〔陶影像变戏法似的从炊事员的白大褂里拿出几个小火烧。
作家 (开玩笑)我刚一眼看见今儿蒸的馒头们集体参军了,又黄又绿的。是不是大师傅们自个留着吃的白面馍你打算赞助我两三个?
陶影 也没别的谢您,这是我自个烙的芝麻酱小火烧,特意多搁了点糖,您尝尝好吃不?
作家(收下小火烧)那我就不客气了,祝你这小小的冤案早日平反。
陶影虚心听取作家的修改意见,并对作家表示谢意。
10
〔灯下,陶影费劲地抄写着信件,不时翻一下新华字典,写得不满意,就哗地撕掉。然后郑重地封好,贴上邮票。
〔陶影到邮局排队发信,把挂号收据细心地收起来,回家后又在挂历上作了一个记号,开始了漫长的等待。陶影每天都非常认真地看报纸,连报纸中缝的广告都不放过,每天都非常仔细地听广播……
陶影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并寄出了向报社反映情况的信件。反复的修改、郑重的态度,表现出陶影对这件事的重视。
11
广播 下面播出一封群众来信——
〔陶影正领着小也在路上走,突然从前面一位老者的自行车车筐里传来声音。陶影立即拉着小也跟着老者往前疾走,侧耳聆听(听。聆,líng.)。
广播 群众反映,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个体餐馆的涮羊肉分量短缺,缺斤短两严重……
〔陶影气喘吁吁,像泻了气的皮球,无力地牵着小也立在路中央,眼看着老者的自行车越来越远……
〔日子距挂历上陶影做的记号越来越远,终于翻过了一面。陶影发狠地揉着面,日子像面粉一般毫无变化地流淌。[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陶影焦急地等待着那封信的回音。
12
〔小也表面上已恢复正常,但当陶影习惯地想抚摸他的时候,他会突然惊恐地躲到一边……以前的记忆复活。[可见那件事情对孩子的伤害之深。]
小也父 叫你别写你偏写,怎么样?白费力吧?
陶影 (执拗(固执任性,不停从别人的意见。拗,niù。)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坚持不懈,坚持立场,认真。]
以上为第四部分,陶影郑重其事地向报社反映情况,但信寄出后却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
13
〔一个星期天,陶影正在公用的水管前洗衣服。水哗哗地流着。
公园主任 请问,哪里是陶影同志的家?[终于盼来了回音。]
小也 我知道我知道,我领你们去。(三脚两步抢着带路)妈妈,来客人啦!
陶影 我正洗衣服呢,是不是你大舅来了啊?
小也(神秘地)不是,是两个不认识的老爷爷。
陶影 噢,快请进快请进!瞧我这一手的肥皂沫子!家里也挺乱的,没来得及收拾。请坐请坐,你们是……
公园书记 我们是万佛寺公园管理处的,找您来是想核对一下情况。报社把您的信转给我们了。
陶影 哦……是这样……(紧张地)小也,你到外面玩一会儿去,好吗?
公园主任 别让孩子走,我们已经找当事人核对过情况,情况属实。现在我们要实地测一下孩子的身高。小朋友,请你站到墙边来。
小也(恐惧地陷入某种回忆)妈妈,我不!我再也不量身高了![记忆复活,暗示事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陶影 (镇静地)小也,听妈妈的话,站到墙边去,别仰着头,也别低着头,挺起胸脯,该多高就多高!
小也 哎!妈妈!
〔公园管理人员拿出皮卷尺,拉直。
〔长时间的沉寂(十分寂静)。
陶影 (轻轻地,但是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地)多少?
主任(略有遗憾地)1.1米,正好。
陶影(坚决地)不是正好,你们是过了1个月零25天才来的,孩子长了,那时候他差1厘米。[坚持正确立场。]
书记 (调解地)您说的也有道理,小孩是长得快。
陶影 这是不难查清楚,你们回去量量公园门口那条红线,就知道它“缺斤短两”了。
〔主任拿出5元钱。
主任 这样好吧,这是5元钱,算我们对您的一点小小小的赔偿。
陶影(宁静地)我不要,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是不能赔的。[什么不能赔偿呢?尊严,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书记(拿出两张门票,商量地)哪天您和孩子最终没能参观成,我们都很遗憾。如果您一定不要钱,这里有两张我们公园的游览券(quàn),是长期有效的,欢迎您和孩子再次光临。
陶影 (平和地)不,我不要,如果我们哪天要去我们会自己买票的。[再次拒绝赔偿。]
主任 您一定是心里咽不下这口气是不是?我们回去就处理当事人,扣发他的当月奖金,叫他给您当面赔礼道歉,也好挽回我们公园的名誉。
陶影 (惊讶地制止)别!可千万别那样![善良、大度、宽容。]
主任、书记 (异口同声地)那您到底要怎样?
陶影(恬淡(恬静,安适)温和地)小也,你过来。
〔小也乖乖地走过来。
陶影 小也,叫“爷爷”。
小也 爷爷,爷爷。
陶影 谢谢两位领导,这么大热天的到我们这小院里来,钱请你们收起,票也请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千万不要难为他,他虽说态度不大好,也是挺负责……[宽厚、大度、善良。]
书记 那您写这封信图的是什么呢?
陶影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以出人意料而又深切动人的圆满结局,烘托了一位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
以上为第五部分,公园管理处的人员来了解情况,陶影拒绝了他们赔款、送票、惩罚红衣青年的建议,只想把事实真相告诉儿子,找回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的尊严。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陶影作为一个母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这样做,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这样的母亲多么令人敬佩。
形象概要
陶影——执著、认真,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善良、大度、宽容。
红衣青年——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结构巧解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张师傅送陶影一张参观万佛寺的票,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设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2节):公共汽车上,陶影为不够高的儿子买票,初步展示一位负责任的母亲形象。
第三部分(第3——6节):陶影带着儿子来到公园门口,却因儿子身高被红衣青年拒之门外,儿子对陶影的诚实产生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7——12节):陶影写信将事实真相向报社反映,开始了漫长而执拗的等待。
第五部分(第13节):公园管理处的人员为陶影澄清了事实,陶影在儿子面前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可以图示为:
维护尊严,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到公园参观孩子该不该买票的事,作者通过这件小事却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2、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主旨探究
对本文的主旨有下面几种看法:
1、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
2、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与尊严的褒扬。
3、本文通过写一位母亲给自己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普通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警示为人父母们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
对本文的主旨你是怎样看的呢?
乘坐汽车——少一厘米也买票——责任感
参观寺院——身高不够不买票——正义感   讨回公道——给参观券也不要——价值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