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评比课)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评比课)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2 17:43: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张灯结彩的喜庆
灯火灿烂的繁华
吉利与喜庆
繁华与权势
幸福和光明
圆满与富贵
……
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4.灯 笼
吴伯箫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褪色( )熙熙然( ) 锵然 ( )
sònɡ

wò xuán
mù
chànɡ wǎnɡ
tuì

mù
qiāng
学习任务一: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给课文各段落标上序号,再朗读一次,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
学习任务二: 速读课文,理清内容。
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有哪些?
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挑灯笼接祖父
挑灯笼上灯学
村口高挂红灯
元宵张灯 跟着龙灯跑半夜
族姊远嫁兴衰
纱灯描红
对宫灯的想象
联想爱国名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学习任务三:捕捉感觉,初步感知。
1、在你有感觉的句段上做标记;读完后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句段引起了你的注意?
(1)可能原因1:我的阅读经验或生活体验中有与该句段所写事情或细节相似的地方,因此读来有感觉。
句段摘录:
相似之处:
(2)可能原因2:该句段的语言或语言形式很有特点,读起来颇有意味。
句段摘录:
我品读出的意味:
示例: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示例:小时候也有过在元宵灯会嬉戏的经历,确实感觉是一份童年的回忆,这里面包含猜玩的趣味,也有一番童梦的滋味。
文章第2段
通过一个排比句,五个“想起”,引出灯笼所触发的作者的情思,能够感受到灯笼于作者生命中的“结缘”之多。
学习任务三:捕捉感觉,初步感知。
2、作者借灯笼具体表达什么情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第五段: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叙述
描写、抒情
学习任务三:捕捉感觉,初步感知。
2、作者借灯笼具体表达什么情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对祖父的感激与怀念
学习任务三:捕捉感觉,初步感知。
2、作者借灯笼具体表达什么情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抒发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慨之情。
学习任务三:捕捉感觉,初步感知。
2、作者借灯笼具体表达什么情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抒发了对“那时人”可悯处境的一种同情
学习任务三:捕捉感觉,初步感知。
2、作者借灯笼具体表达什么情思?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
学习任务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作家运用语言的特有方式上。请思考下列相关话题。
(1)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课文?
清新 通俗 苍凉 平淡 绚丽 质朴 低沉 明快 京味 隽永 简洁 幽默 含蓄 自然 雄浑 冷峻 婉转 讽刺 恬淡 朴素 雅致 飘逸 细腻 豪迈 亲切 乡土?
学习任务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2)吴伯箫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之外的大
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①情以辞显,辞为情发,散文家总是非常注重抒情语言的使用。吴伯箫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采用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把炽热的激情蕴含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寓情于景,陈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
比如,“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恋,但却通过写 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
母亲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小纱灯、母亲的全白了的头发等细节
学习任务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2)吴伯箫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之外的大
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①再如: (摘录课文原句),同样有这样的特点:
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童年灯会的爱恋与喜爱,而是通过写将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细节传递出细腻的情思
学习任务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2)吴伯箫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之外的大
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②吴伯箫的语言艺术还在于他对诗意的追求和创造,追求一种精美的风范。这种精美,裹挟着传统文赋的神韵,兼用通俗口语与雅致文言,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请摘录两句,反复诵读,体会其韵律之美。
【示例】
摘录1: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摘录2: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学习任务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2)吴伯箫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之外的大
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③“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评论家们对吴伯箫评论最多的还是他的
散文“质朴、自然”的特点。根据你的阅读,从选材、语言、抒情等角度中任选一
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示例一]本文的选材是当时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里面的许多内容又都极为家常,具有乡土气息。
[示例二]本文的语言多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展开,不急于抒情、议论,由回忆到联想娓娓道来,像是思绪的自然流淌,袅袅有余韵。
[示例三]本文的抒情不热烈、不喧噪,而是蕴含在含蓄的描述中,寓情于景,陈情于事,明秀而又敦厚。
学习任务六:拓展阅读,体悟仿写。
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和下列材料,说一说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材料一】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材料二】《羽书》是吴伯箫的刻意之作,作者发挥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和知识的有利方面,来选择、组织题材;并把积极的主题包含在斑斓的记叙之中;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过精心的锤炼,下一番认真的打磨功夫;这些特点博得了许多知识分子读者的喜爱。然而,也由此带来一些缺点,因为它是书斋中的作品,有些文章主题还不够明晰,它淹没在众多的风土文物的铺叙里了,有些语言也显出过分斟酌的痕迹。——俞元桂《谈吴伯箫的散文》
作者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而这种对祖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则是通过对故土的回忆、对中华传统的追慕较为模糊地来表达的。
学习任务五:结合材料,探究主旨。
下面三段选文都出自吴伯箫的作品,请你认真阅读,试着仿写一段。
【材料一】小时候,在离家八里地的邻村上学、寄宿。晚上吃完了从家里带的干粮,等着念灯书的时候,总爱到学校门口尚二叔家去串门儿。尚二叔是打猎的,兼管给学校打更。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样,只记得他一个人住在一间矮小的茅屋里,孤单单地,很寂寞,又很乐观。他爱逗小学生玩儿,爱给小学生讲故事。当时我很喜欢他门前的瓜架,苇篱圈成的小院子和沿苇篱种的向日葵。——《猎户》
若有三五乡老,晚饭后咳嗽了一阵,拖着厚棉鞋提了长烟袋相将而来,该是欢迎的吧?进屋随便坐下,便尔开始了那短短长长的闲话。八月十五云遮月,单等来年雪打灯。说到了长毛,说到了红枪会,说到了税,捐,拿着粮食换不出钱,乡里的灾害,兵匪的骚扰,希望中的太平丰年及怕着的天下行将大乱;说一阵,笑一阵,就鞋底上磕磕。烟灰,大声的打个呵欠,“天不早了。”“总快鸡叫了。”要走,却不知门开处已落了满地的雪呢。——《山屋》
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菜园小记》
本文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堂总结: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
回忆往事
抒发情怀——保家卫国
灯 笼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想象宫灯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挑灯看剑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形散
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