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题目解析
记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
刘和珍:文章描写的人物
君:对人的尊称
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刘和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写作背景1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大沽口事件)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2
写作背景3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 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liáo dàng fěi bó dí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lìn àn dié chóu chú
赁屋 黯然泣下 喋血 踌躇
lù yǔn fēi dàn
屠戮 殒身不恤 绯红 不惮
zì chuāng hái jié ào
浸渍 惩创 尸骸 桀骜
cuán pū mǒ ē
攒射 立仆 抹杀 托体同山阿
字音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 记念内容
第三部分 教训意义
课后习题二: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么样一个人?
⑴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3)“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5)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6)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
(7)中弹后又被棍打而牺牲
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进步学生
有组织能力
有威信
本性善良
为人谦和
勇赴国难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反复修辞,两个“反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
不在,就是表达一种坚定的语气,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民族衰亡的有血有肉的有血性中华儿女沉默中爆发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请赏析划线句。
“煤的形成” 喻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大量的木材” 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一小块煤” 喻指社会的一点进步;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也能逐渐觉悟起来,摆脱麻木,而真正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精神鼓舞着他们。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难道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她而写的吗?还有其他目的吗?
明确:不是。有。
一、怒斥国民政府的残暴
二、讥讽恶意文人的阴毒
三、警醒冷漠无知的庸人
四、激励猛士继续奋然前行
鲁迅名言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鲁迅名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从来如此,便对么?
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